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高校校园危机事件,不仅威胁着高校的稳定与发展,也对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反思这一起起危机事件,无论事前还是事后,正面作用抑或负面作用,我们大都可以看到新闻舆论如影随形的身影。作为高校危机管理的重要策略和维护其稳定的现实选择,高校新闻舆论危机干预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在。
大学不能承受之重
当前,随着大众传媒竞争的日趋激烈,部分媒体为追求舆论的“轰动效应”,倾向于挖掘一些社会热点。而作为涉及广大民生利益及国家公共财政投入的重要领域,高等教育无疑成为公众及媒体普遍关注的焦点所在。在大众传媒迅猛发展的今天,任何看似普通的新闻事件,只要冠以“大学”的名誉,所折射出来的事象总更令人注目与惊讶。于是,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如果在大学发生,经过媒体的渲染与传播,舆论推波助澜的放大效应以及大众固有的偏见总使得事件显得更让人难以承受,大学也由此交织于舆论的旋涡之中。部分敏感问题,即便媒体所反映的信息准确无误,但因为缺乏与当事部门的沟通,或反映的时机、方法把握不好,也有可能因为该信息冲击力过大而超出了反映对象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加速了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这对大学的正常秩序和良性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为何一些普遍的社会问题到了大学生身上却得到了极大的强化?一些倾向性明显,甚至是不顾事实、以偏盖全地炒作和渲染化、媚俗化的教育报道为何一度能在社会舆论界掀起轩然大波?为何主体高校总是被动地成为世人争议的焦点?在深深的困惑中,众多高校也在不当舆论所引发的一系列声誉和形象危机中寻求出路。
难怪有业者疾呼,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在一种缺乏同情、理解、宽容和合作的社会舆论环境下进行的。新闻媒体对教育更多的是批评与指责,有时甚至是非常情绪化和武断的责难,教育与社会关系处于亚健康状态。教育需要关注,更需要关爱!
由此,如何营造良好的高校发展氛围,应对舆论危机,并适时进行危机干预,已显得异常迫切和重要。
舆论危机突显的深层动因
本质上看,校园舆论危机事件的发生与现阶段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学校也是一个小型社会,其组织结构、师资情况及文化氛围等内在环境因素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政治或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从社会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大学的内外环境息息相关,内外因素密不可分。一方面,学校内部结构、学生自身障碍等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危机转变;另一方面,外在的政治、经济、社会变迁亦会直接或间接促使校园危机的产生。
随着现代采访工具的发展,抢夺第一手资料已成为媒体竞争的制胜法宝。但是,把这一标准应用推至极至,就会走向极端。如前段时间针对港澳大学到内地招生事件的报道,众多媒体不是对文化适应、个性发展、就业前景、教育区域影响等问题进行深层次探究,而是竞相报道这些大学的奖学金数额、校园景色、甚至是学生的住宿安排和饮食娱乐。对及时性的盲目追求,使得部分记者满足于现成的材料或数据,沉溺于各种表面新奇怪异、昙花一现的突发事件中,甚至把流言蜚语、道听途说当成了新闻事实来报道,关系到教育发展的深层问题反而被忽视。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当前社会公众对于高校的了解还处于想了解但又缺乏深入了解的状态。在这一形势下,新闻媒体关于高校的任何一种视听都足以在相当的舆论范围内引起震撼。另一方面,高校缺乏对自身问题进行相应整改,缺乏对外界媒体的合理准确、及时的信息引导。如对校园的一些突发性事件,相当数量的高校在处理此问题时,往往担心此类新闻会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而采取消极搪塞的态度,试图封堵信息。当媒体最终对事件进行揭露,又因得不到校方及时准确的信息印证,报道失实的情况就在所难免,此种情况也必然导致社会公众对学校安全教育工作产生更大的质疑和更深的误解,其危机影响程度较之前更为不可估量。
理性话语的实现
大学作为一个开放型组织,必然时刻受到各种舆论信息的包围和冲击。客观分析,高校即使有严格的管理、严明的纪律和良好的教育,也并不可能完全杜绝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因此,高校如何检视潜在的舆论危机,正确地进行危机干预,媒体如何选择正确的舆论取向,行使理性的话语权,值得探讨。
作为社会舆论的传声筒和放大镜,新闻媒体在充分行使舆论监督权力,及时反映社情民意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需要得到民众的充分尊重和有关各方的支持,然而亦需要相关主管部门做好监督管理和引导工作,加强对新闻报道中失职、失范行为的追究。各新闻媒体要把报道是否有利于事业的发展,是否代表了事物的主流和本质作为衡量舆论导向是否正确的标准。每位新闻工作者,则需要准确地把握舆论基调,在题材、时间、数量、语言上进行深入地分析,使新闻报道切实做到贴近而不迎合,通俗而不媚俗,思辩而不取宠,既蕴涵深邃的思想内涵,又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切实减少或者避免宣传报道中的负面效应,使新闻宣传更好地为高校的稳定和发展服务。
除传媒因素之外,最主要原因在于对涉及学校的新闻信息引导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不足。由此,高校应把宣传目标定位于强化自身主动、及时、准确地做好规范信息引导及舆论危机处理的职能上来,严格把握新闻宣传的尺度、时机、方式,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与协调,定期通报相关工作进展情况,使社会各界对高校活动的复杂性有更多的了解,产生对学校和教师更多的理解和宽容,尽量减少公众因缺乏对学校教育的了解而产生种种误解或疑虑,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及宽松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
高校还应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预警、紧急处置、善后协调、评估等应对机制。需要进一步把新闻舆论危机干预纳入高校危机应对范畴,建立相应的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制度及其机构承担组织协调工作,在危机事件发生前就逐步建立起危机应对网络,以便在危机事件发生前后能够调动、协调、整合各方力量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建立常规的新闻媒体联系制度及良好的新闻信息反馈系统,针对潜在或已存在的舆论信息危机,要沉着应对,积极预防,针对紧急情况,要全力组织救援,努力弱化不当舆论诱发的危机,有效地驾驭局势的发展。
作为高校,要减少新闻舆论危机,需要加大学校的规范性管理,需要依法行政、依法办学;需要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加强检查反馈,保持信息畅通,建立起管理和沟通联络的长效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切实把维护稳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实抓好。针对当前高校管理中存在办学行为和教育行为不合法的现象,学校有关部门要加强执法检查和专项督导,严肃查处,以期形成良好的政风、行风、教风、学风。
高校也要进一步突出高校宣传部门的宣传和舆论引导职能,在应对新闻舆论危机的过程中,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找准问题的根源。特别是对事关学校声誉的重大问题,既不能大肆地宣扬、炒作,把宣传效应的期望值提得过高,也不能“该热不热”,采取一种视而不见、避重就轻、轻描淡写的态度。通过组织主流媒体记者采访、完善突发事件的建设性危机处理机制,制作发行各种宣传品开展宣传等措施,使新闻舆论中出现真实客观、对大学有利的声音。
大学不能承受之重
当前,随着大众传媒竞争的日趋激烈,部分媒体为追求舆论的“轰动效应”,倾向于挖掘一些社会热点。而作为涉及广大民生利益及国家公共财政投入的重要领域,高等教育无疑成为公众及媒体普遍关注的焦点所在。在大众传媒迅猛发展的今天,任何看似普通的新闻事件,只要冠以“大学”的名誉,所折射出来的事象总更令人注目与惊讶。于是,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如果在大学发生,经过媒体的渲染与传播,舆论推波助澜的放大效应以及大众固有的偏见总使得事件显得更让人难以承受,大学也由此交织于舆论的旋涡之中。部分敏感问题,即便媒体所反映的信息准确无误,但因为缺乏与当事部门的沟通,或反映的时机、方法把握不好,也有可能因为该信息冲击力过大而超出了反映对象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加速了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这对大学的正常秩序和良性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为何一些普遍的社会问题到了大学生身上却得到了极大的强化?一些倾向性明显,甚至是不顾事实、以偏盖全地炒作和渲染化、媚俗化的教育报道为何一度能在社会舆论界掀起轩然大波?为何主体高校总是被动地成为世人争议的焦点?在深深的困惑中,众多高校也在不当舆论所引发的一系列声誉和形象危机中寻求出路。
难怪有业者疾呼,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在一种缺乏同情、理解、宽容和合作的社会舆论环境下进行的。新闻媒体对教育更多的是批评与指责,有时甚至是非常情绪化和武断的责难,教育与社会关系处于亚健康状态。教育需要关注,更需要关爱!
由此,如何营造良好的高校发展氛围,应对舆论危机,并适时进行危机干预,已显得异常迫切和重要。
舆论危机突显的深层动因
本质上看,校园舆论危机事件的发生与现阶段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学校也是一个小型社会,其组织结构、师资情况及文化氛围等内在环境因素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政治或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从社会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大学的内外环境息息相关,内外因素密不可分。一方面,学校内部结构、学生自身障碍等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危机转变;另一方面,外在的政治、经济、社会变迁亦会直接或间接促使校园危机的产生。
随着现代采访工具的发展,抢夺第一手资料已成为媒体竞争的制胜法宝。但是,把这一标准应用推至极至,就会走向极端。如前段时间针对港澳大学到内地招生事件的报道,众多媒体不是对文化适应、个性发展、就业前景、教育区域影响等问题进行深层次探究,而是竞相报道这些大学的奖学金数额、校园景色、甚至是学生的住宿安排和饮食娱乐。对及时性的盲目追求,使得部分记者满足于现成的材料或数据,沉溺于各种表面新奇怪异、昙花一现的突发事件中,甚至把流言蜚语、道听途说当成了新闻事实来报道,关系到教育发展的深层问题反而被忽视。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当前社会公众对于高校的了解还处于想了解但又缺乏深入了解的状态。在这一形势下,新闻媒体关于高校的任何一种视听都足以在相当的舆论范围内引起震撼。另一方面,高校缺乏对自身问题进行相应整改,缺乏对外界媒体的合理准确、及时的信息引导。如对校园的一些突发性事件,相当数量的高校在处理此问题时,往往担心此类新闻会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而采取消极搪塞的态度,试图封堵信息。当媒体最终对事件进行揭露,又因得不到校方及时准确的信息印证,报道失实的情况就在所难免,此种情况也必然导致社会公众对学校安全教育工作产生更大的质疑和更深的误解,其危机影响程度较之前更为不可估量。
理性话语的实现
大学作为一个开放型组织,必然时刻受到各种舆论信息的包围和冲击。客观分析,高校即使有严格的管理、严明的纪律和良好的教育,也并不可能完全杜绝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因此,高校如何检视潜在的舆论危机,正确地进行危机干预,媒体如何选择正确的舆论取向,行使理性的话语权,值得探讨。
作为社会舆论的传声筒和放大镜,新闻媒体在充分行使舆论监督权力,及时反映社情民意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需要得到民众的充分尊重和有关各方的支持,然而亦需要相关主管部门做好监督管理和引导工作,加强对新闻报道中失职、失范行为的追究。各新闻媒体要把报道是否有利于事业的发展,是否代表了事物的主流和本质作为衡量舆论导向是否正确的标准。每位新闻工作者,则需要准确地把握舆论基调,在题材、时间、数量、语言上进行深入地分析,使新闻报道切实做到贴近而不迎合,通俗而不媚俗,思辩而不取宠,既蕴涵深邃的思想内涵,又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切实减少或者避免宣传报道中的负面效应,使新闻宣传更好地为高校的稳定和发展服务。
除传媒因素之外,最主要原因在于对涉及学校的新闻信息引导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不足。由此,高校应把宣传目标定位于强化自身主动、及时、准确地做好规范信息引导及舆论危机处理的职能上来,严格把握新闻宣传的尺度、时机、方式,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与协调,定期通报相关工作进展情况,使社会各界对高校活动的复杂性有更多的了解,产生对学校和教师更多的理解和宽容,尽量减少公众因缺乏对学校教育的了解而产生种种误解或疑虑,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及宽松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
高校还应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预警、紧急处置、善后协调、评估等应对机制。需要进一步把新闻舆论危机干预纳入高校危机应对范畴,建立相应的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制度及其机构承担组织协调工作,在危机事件发生前就逐步建立起危机应对网络,以便在危机事件发生前后能够调动、协调、整合各方力量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建立常规的新闻媒体联系制度及良好的新闻信息反馈系统,针对潜在或已存在的舆论信息危机,要沉着应对,积极预防,针对紧急情况,要全力组织救援,努力弱化不当舆论诱发的危机,有效地驾驭局势的发展。
作为高校,要减少新闻舆论危机,需要加大学校的规范性管理,需要依法行政、依法办学;需要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加强检查反馈,保持信息畅通,建立起管理和沟通联络的长效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切实把维护稳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实抓好。针对当前高校管理中存在办学行为和教育行为不合法的现象,学校有关部门要加强执法检查和专项督导,严肃查处,以期形成良好的政风、行风、教风、学风。
高校也要进一步突出高校宣传部门的宣传和舆论引导职能,在应对新闻舆论危机的过程中,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找准问题的根源。特别是对事关学校声誉的重大问题,既不能大肆地宣扬、炒作,把宣传效应的期望值提得过高,也不能“该热不热”,采取一种视而不见、避重就轻、轻描淡写的态度。通过组织主流媒体记者采访、完善突发事件的建设性危机处理机制,制作发行各种宣传品开展宣传等措施,使新闻舆论中出现真实客观、对大学有利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