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家手里面的存量财富变得越来越多,如何确保财富保值增值的问题便自然而然被提了出来。按照凯恩斯学派的基本观点,“经济增长总会伴随着一定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速度越快,通货膨胀率也就越高”,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个论点是正确的,并且众所周知,通货膨胀会在无声无息中侵蚀人们所拥有的财富。为了使现有的财富保值增值,进行投资对大部分人而言是必需的。
但想要获得预期的投资回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工作的过程中,我接触到很多中小投资者,他们中有些人在投资过程中小有斩获,但更多的人投资成绩并不理想,有的人甚至可以说是投资成绩惨烈。投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恰恰是很多中小投资者所不具备的,更重要的是很多人不善于甚至不屑于学习专业知识,这应该是他们投资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有一次,一个投资者问我:“我买的基金悉数被套,是不是应该割肉离场?”我问她:“你买的什么基金?基金的投资标的是什么?”她回答说,只知道是股票型基金,但并不是很明白整个机制如何。再问她为什么买呢,她说是银行的工作人员推荐的。相信这是很多读者朋友在投资过程中的典型行为模式,即面对投资标的时,既不清楚为什么要买它,也不清楚为什么要卖它。你对这个市场这么不熟悉,关于投资知识也如此欠缺,那么又怎么能取得预期的收益呢?如果在这种情形下,你就可以拿到可观的收益,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在市场上赚钱太容易了?常识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在一个领域没有投入太多努力,如果我们没有在一个领域积累一定的经验,那么想要超越普通、获取超额的收益是不可能的。既然心智健全的人都认为这样的观点是对的,那么为什么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资的时候便心存幻想呢?
我也遇到过一位老先生,他自从中国开股市以来便一直坚持只做一只股票。据测算他在这只股票上的投入大概在50万元,但其持有的股票市值最高的时候达到2400万元之巨。那么,这位老先生取得这么可观回报的原因是什么呢?也许你会说他是第一代股民,第一代股民都赚钱了,他之所以赚钱,仅仅是因为运气好而已。诚然,入市非常早的那些股民大部分都赚了钱,但是取得这么可观回报的股民所占的比例并不大。
这位老先生对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是一个非常具有分析价值的样本,从对他的投资行为模式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首先,只选择一个领域里的一只股票来做。鉴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他只选择了一个领域,并且在这个领域几十年如一日,只关注一只股票。按照“一万小时学习理论”,如果我们关注一个领域的时间足够长,那么便会对这个领域形成较健全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对我们洞悉一个领域的发展趋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次,他相信所持股票的公司。每次股价调整的时候,他不认为是离场的时候,而把它视为加仓的机会。他的基本观点是,股票和货币同样是财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货币会贬值,但股票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升值。最后,在一个更长的时间框架里持股,而不是特别关注股票投资的一时得失。可以说,尽管这位老先生取得可观的投资回报有运气的因素,但是以上三点,才是他取得可观回报的主要原因,无意中,他具备了“合格个人投资者”的基本素养。除了具备以上的基本三点,我们还应该非常清晰地从自己的错误、经验中吸取教训,然后不断调整自己的下一步投资行动。
普遍而言,在做投资决策时,中小投资者面临的约束因素有两个:一是资金规模不大,没有资金优势;二是对信息不敏感、获取信息滞后,没有信息优势。这两点,对短期投资成功而言非常重要,但中小投资者都不具备,所以从基本上来说,不建议中小投资者做短期投机,而应该战略性选择以长期投资为主。同样以股票市场投资为例,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尽管A股市场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但是如果投資者持有一只股票的投资周期较长,如持股周期在2.5~3年,那么大部分股票是能够给投资者带来可观收益的。这也印证了“中小投资者的优势不在短期套利,而在于长期坚持”这个基本理念的正确性。简而言之,从一个较长的投资周期来看,中小投资者应该相信价值投资是对的。当然,要想使坚持有回报,选择的投资标的本身不应该太差。
怎么选择具有投资价值的投资标的呢?
既然对中小投资者而言,需要秉持的基本理念是价值投资,那么更多时候我们需要从投资标的基本面来进行分析。在对基本面进行分析时,应该着重把握三点:首先,标的资产的估值不要太高。A股市场上,股票的估值普遍偏高,但是于中小投资者而言,还是不要选择那种估值偏高的股票为好。多少倍的市盈估值才是合适的呢?这个需要根据具体行业依据经验判断,而没有统一的标准。其次,不要选择有道德瑕疵的公司的股票。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有道德瑕疵的上市公司爆雷的概率要比没这方面传言公司的大得多。哪些公司有道德瑕疵,我们很容易从新闻报道和行业研究资料中获取蛛丝马迹。最后,公司所生产的产品,要么是消费者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的,要么是未来有较大发展空间的。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意味着公司的产品需求稳定,并且在市场上定价时,企业有较大的主动权。这三点,更多需要依据经验来进行判断,而这样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有的读者也许觉得这好像有点像“正确的废话”,但现实投资中,确实需要我们有基本的判断能力。
怎么养成上述的基本判断能力呢?
第一,一定要多读书。尽管说“开卷有益、有读无类”,但是从世俗的角度来说,所谓好的书和文章,要么能给我们新的理念,要么能教会我们高级分析技术,要么二者兼而有之。更现实说,考虑到大部分投资者的具体实际情况,应该主要选择三种书或者文献来读:产业发展史、企业发展史和行业研究报告。
第二,要养成对宏观经济分析的意识和习惯。当然这种分析不是那种要求非常严谨的专业分析,而是基本大致分析就可以。这是针对那些从来没有对宏观经济走势有任何判断、在投资的时候更多靠猜的投资者而言的。对宏观经济发展的洞悉于投资成功而言至关重要。古典经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有个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他的“看不见的手”指的其实就是“市场”。如果说上帝把看不见的左手给了市场,那么他把看得见的右手给了宏观研究。左手虽然看不见,但它做了些什么,右手总该要知道,再加以配合。真正有担当的宏观研究工作,就是用看得见的右手去感知看不见的左手,然后把发生了什么,详细地告诉资金。 做宏观经济研究和判断非常困难。小到某个商品的库存,大到政策、利率的变化,都是投资者理所应当要去把握的事情。资金就像温水中的青蛙,而投资者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在青蛙感觉烫之前把它捞起来,带它去它该去的地方。宏观是由无数细小的微观组成的,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地传导,宏观微观共振,相互博弈,没有所谓的平衡。宏观经济研究工作,时刻都得站在大环境下,看产业、行业的细微变化,再从细微之处,反观大环境的格局变动。
第三,长期的调研、数据追踪很有必要。数字本身没有意义,但是数字變动背后的市场细微变化,上到企业、下到一线执行人的切身感受很重要,他们组成了市场,也只有坚持长期跟踪,才能让自己感受到市场最真实的状态。这种持之以恒、接地气的实地调查才能为自己把握国内外经济与结构调整的内在逻辑,梳理出最贴近市场的投资策略。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崛起,使得宏观研究看起来好像价值不大,任何一个有点常识、懂点行业的人,都敢站出来说自己擅长宏观分析,可这真的有价值吗?如果没有足够的格局观,加上系统的分析框架,宏观分析也只能是伪宏观,只会成为束缚自己的绳索。
也许有的投资者会说,做到这些太难了,我一个小的投资者有必要付出这些努力吗?如同浙江大学的校歌中所唱的那样,“惟学无际,际于天地”。投资,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投资者,无论资金量的大小,都需要对自己的行为和收益负责。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整个市场负责。如果市场上的投资者都具备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那么市场将会变得越来越规范,运行起来也会变得越来越有效率。更何况,既然选择了投资,那么为什么不在这个领域获取一些知识、积累一些经验,以使自己有所精进呢?
有的投资者在受到了市场的“伤害”之后,便对市场心生怨念,甚至选择了彻底离开,其实大可不必这样。余华说过:“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种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于投资者而言,在看待市场和投资标的时,同样应该具备这样超然的心态,因为这样的心态有助于帮助我们客观看待它、分析它,从而更准确洞悉它基本的发展趋势。
也许有一天,我们中小投资者也会像那些成功的投资家一样,能够洞悉产业的精微变化,把握宏观变化大势,享受和助推着市场带给我们的美好。
但想要获得预期的投资回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工作的过程中,我接触到很多中小投资者,他们中有些人在投资过程中小有斩获,但更多的人投资成绩并不理想,有的人甚至可以说是投资成绩惨烈。投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恰恰是很多中小投资者所不具备的,更重要的是很多人不善于甚至不屑于学习专业知识,这应该是他们投资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有一次,一个投资者问我:“我买的基金悉数被套,是不是应该割肉离场?”我问她:“你买的什么基金?基金的投资标的是什么?”她回答说,只知道是股票型基金,但并不是很明白整个机制如何。再问她为什么买呢,她说是银行的工作人员推荐的。相信这是很多读者朋友在投资过程中的典型行为模式,即面对投资标的时,既不清楚为什么要买它,也不清楚为什么要卖它。你对这个市场这么不熟悉,关于投资知识也如此欠缺,那么又怎么能取得预期的收益呢?如果在这种情形下,你就可以拿到可观的收益,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在市场上赚钱太容易了?常识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在一个领域没有投入太多努力,如果我们没有在一个领域积累一定的经验,那么想要超越普通、获取超额的收益是不可能的。既然心智健全的人都认为这样的观点是对的,那么为什么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资的时候便心存幻想呢?
我也遇到过一位老先生,他自从中国开股市以来便一直坚持只做一只股票。据测算他在这只股票上的投入大概在50万元,但其持有的股票市值最高的时候达到2400万元之巨。那么,这位老先生取得这么可观回报的原因是什么呢?也许你会说他是第一代股民,第一代股民都赚钱了,他之所以赚钱,仅仅是因为运气好而已。诚然,入市非常早的那些股民大部分都赚了钱,但是取得这么可观回报的股民所占的比例并不大。
这位老先生对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是一个非常具有分析价值的样本,从对他的投资行为模式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首先,只选择一个领域里的一只股票来做。鉴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他只选择了一个领域,并且在这个领域几十年如一日,只关注一只股票。按照“一万小时学习理论”,如果我们关注一个领域的时间足够长,那么便会对这个领域形成较健全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对我们洞悉一个领域的发展趋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次,他相信所持股票的公司。每次股价调整的时候,他不认为是离场的时候,而把它视为加仓的机会。他的基本观点是,股票和货币同样是财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货币会贬值,但股票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升值。最后,在一个更长的时间框架里持股,而不是特别关注股票投资的一时得失。可以说,尽管这位老先生取得可观的投资回报有运气的因素,但是以上三点,才是他取得可观回报的主要原因,无意中,他具备了“合格个人投资者”的基本素养。除了具备以上的基本三点,我们还应该非常清晰地从自己的错误、经验中吸取教训,然后不断调整自己的下一步投资行动。

普遍而言,在做投资决策时,中小投资者面临的约束因素有两个:一是资金规模不大,没有资金优势;二是对信息不敏感、获取信息滞后,没有信息优势。这两点,对短期投资成功而言非常重要,但中小投资者都不具备,所以从基本上来说,不建议中小投资者做短期投机,而应该战略性选择以长期投资为主。同样以股票市场投资为例,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尽管A股市场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但是如果投資者持有一只股票的投资周期较长,如持股周期在2.5~3年,那么大部分股票是能够给投资者带来可观收益的。这也印证了“中小投资者的优势不在短期套利,而在于长期坚持”这个基本理念的正确性。简而言之,从一个较长的投资周期来看,中小投资者应该相信价值投资是对的。当然,要想使坚持有回报,选择的投资标的本身不应该太差。
怎么选择具有投资价值的投资标的呢?
既然对中小投资者而言,需要秉持的基本理念是价值投资,那么更多时候我们需要从投资标的基本面来进行分析。在对基本面进行分析时,应该着重把握三点:首先,标的资产的估值不要太高。A股市场上,股票的估值普遍偏高,但是于中小投资者而言,还是不要选择那种估值偏高的股票为好。多少倍的市盈估值才是合适的呢?这个需要根据具体行业依据经验判断,而没有统一的标准。其次,不要选择有道德瑕疵的公司的股票。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有道德瑕疵的上市公司爆雷的概率要比没这方面传言公司的大得多。哪些公司有道德瑕疵,我们很容易从新闻报道和行业研究资料中获取蛛丝马迹。最后,公司所生产的产品,要么是消费者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的,要么是未来有较大发展空间的。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意味着公司的产品需求稳定,并且在市场上定价时,企业有较大的主动权。这三点,更多需要依据经验来进行判断,而这样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有的读者也许觉得这好像有点像“正确的废话”,但现实投资中,确实需要我们有基本的判断能力。
怎么养成上述的基本判断能力呢?
第一,一定要多读书。尽管说“开卷有益、有读无类”,但是从世俗的角度来说,所谓好的书和文章,要么能给我们新的理念,要么能教会我们高级分析技术,要么二者兼而有之。更现实说,考虑到大部分投资者的具体实际情况,应该主要选择三种书或者文献来读:产业发展史、企业发展史和行业研究报告。
第二,要养成对宏观经济分析的意识和习惯。当然这种分析不是那种要求非常严谨的专业分析,而是基本大致分析就可以。这是针对那些从来没有对宏观经济走势有任何判断、在投资的时候更多靠猜的投资者而言的。对宏观经济发展的洞悉于投资成功而言至关重要。古典经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有个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他的“看不见的手”指的其实就是“市场”。如果说上帝把看不见的左手给了市场,那么他把看得见的右手给了宏观研究。左手虽然看不见,但它做了些什么,右手总该要知道,再加以配合。真正有担当的宏观研究工作,就是用看得见的右手去感知看不见的左手,然后把发生了什么,详细地告诉资金。 做宏观经济研究和判断非常困难。小到某个商品的库存,大到政策、利率的变化,都是投资者理所应当要去把握的事情。资金就像温水中的青蛙,而投资者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在青蛙感觉烫之前把它捞起来,带它去它该去的地方。宏观是由无数细小的微观组成的,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地传导,宏观微观共振,相互博弈,没有所谓的平衡。宏观经济研究工作,时刻都得站在大环境下,看产业、行业的细微变化,再从细微之处,反观大环境的格局变动。
第三,长期的调研、数据追踪很有必要。数字本身没有意义,但是数字變动背后的市场细微变化,上到企业、下到一线执行人的切身感受很重要,他们组成了市场,也只有坚持长期跟踪,才能让自己感受到市场最真实的状态。这种持之以恒、接地气的实地调查才能为自己把握国内外经济与结构调整的内在逻辑,梳理出最贴近市场的投资策略。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崛起,使得宏观研究看起来好像价值不大,任何一个有点常识、懂点行业的人,都敢站出来说自己擅长宏观分析,可这真的有价值吗?如果没有足够的格局观,加上系统的分析框架,宏观分析也只能是伪宏观,只会成为束缚自己的绳索。
也许有的投资者会说,做到这些太难了,我一个小的投资者有必要付出这些努力吗?如同浙江大学的校歌中所唱的那样,“惟学无际,际于天地”。投资,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投资者,无论资金量的大小,都需要对自己的行为和收益负责。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整个市场负责。如果市场上的投资者都具备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那么市场将会变得越来越规范,运行起来也会变得越来越有效率。更何况,既然选择了投资,那么为什么不在这个领域获取一些知识、积累一些经验,以使自己有所精进呢?
有的投资者在受到了市场的“伤害”之后,便对市场心生怨念,甚至选择了彻底离开,其实大可不必这样。余华说过:“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种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于投资者而言,在看待市场和投资标的时,同样应该具备这样超然的心态,因为这样的心态有助于帮助我们客观看待它、分析它,从而更准确洞悉它基本的发展趋势。
也许有一天,我们中小投资者也会像那些成功的投资家一样,能够洞悉产业的精微变化,把握宏观变化大势,享受和助推着市场带给我们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