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水利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党的十八大更是将水利放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基于此,灌区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抓住发展机遇,着手建设和谐生态环境下的生态型渠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本文从生态型渠道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发,对新时期和谐生态环境下的渠道建设和维护进行了积极探讨,以期能为我国水利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渠道;和谐;生态型;建设;维护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匮乏现状日益加重,为了改善灌区环境和实现节约用水,优化灌区渠道建设和维护已迫在眉睫,新时期发展需要对渠道实施多样化的防渗衬砌措施,如复合土工膜防渗等等,促进其在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地作用,并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对新时期和谐生态环境下的渠道建设维护的探讨,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生态型渠道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水利工程中渠道的建设方面,传统建造方式建造的渠道在防渗衬砌方面存在瑕疵,尤其是水质较好的地区,会因假设的不合理使得该地的地下水位因补给的减少而下降,长期的发展必然会对该区域的居民在用水方面造成不利影响,不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另外,从生态方面看,这种建造下的土质渠床是多种草、水生生物的栖息繁殖地,对渠道实施衬砌后,必然会影响到当地生物的多样性;从对环境方面的影响来看,实施渠道防渗衬砌,会用到焦油塑料胶泥及沥青等,这些材料自身都含有很多且易挥发的有毒物质,势必会威胁到附近的环境及人体健康,基于此,建设生态型渠道已经是大势所趋看,其必要性不言而喻;此外,随着新时期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进步,很多新兴的技术和材料已经用在了渠道建设方面,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为新时期建设生态型渠道提供了技术保障,而在国家的重视和发展下,政府也拨付了一定的建设资金,为生态型渠道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使其建设具有的实际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1]。
二、生态型渠道的内涵
新时期的发展中,基于水利工程的发展现状,结合人们对于生态型渠道的发展需要,继续通过建立环境友好型水利工程来缓解水资源的缺乏现状,针对此,生态型渠道适时而出,为当前的水利工程更好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生态型渠道主要包含以下含义:(1)运用的过程中,渠道首先要满足正常的用水需求,这是生态型渠道的基础;(2)进行的供水行为不但要满足周边的工农业及生活用水,还要充分考虑到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其在运行过程中可以修复和治理业已遭到破坏的渠道生态环境,完善对生态环境的营造;(3)与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适应,可以为周边人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供水环境,促进周边地区工农业及生态环境的更好发展[2]。
三、对新时期生态型渠建设及维护的探讨
(一)建设植生型防渗渠道
在新时期水利工程中的渠道建设中,应当考虑到防止由于渗漏而造成的水资源损失,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全程贯彻节水改造的原则,对渠道进行不透水全断面衬砌,实现节水的要求;渠道的建设过程中,也应当考虑到要创造适宜水生生物生长的生存的环境,通过一定的措施,维护了渠道的运用,维持渠道内生态系统的稳定,在水利工程中渠道的建造过程时,对于干渠渠道的衬砌,放弃传统的混凝土板护坡的做法,转而使用自嵌式植生挡土墙,为该地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打下了基础。
在渠道全断面用加膜土工布防渗的前提下,对内墙的砌护方面,加大了水位线以下对自嵌式植生挡土墙砖运用,并在土工布之上设置了素土保护墙,厚度为50cm。而在内墙角方面,则用素混凝土砌护,完善了整个渠道的建设,如下图[3]:
如图,自嵌式植生挡土墙砖材料为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模格为43cm×40cm×12cm,单块重量约26kg,抗冻等级为F200。这种建造的基础上,形成了供水生植生长的“井”形混凝土框格,经过对凸块和凹槽的运用,将砖体连接在一起,在“井”形混凝土框格中填土,并根据此地的图纸种植一些水生植物,使其在后续的生长中又可以为微生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进而在此基础上构成了水生生物系统,可以对水体中存在的污染物质进行吸收降解,净化水源。另外,这种建造下,生长起来的植物体体系和砖体间的空隙形成了天然的鱼巢,为鱼类的生长提供了有效的生长环境,促进了渠道水体生态系统环境的平衡,另外,这种建设下,鱼虾和砖体及各种各样的水生植物一起组成了一幅幅景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渠道的景观效应,美化了周边环境,各种植物还起到了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二)建设多断面形式渠道
新时期的渠道建设中,应讲求沟渠断面形式的多样化,这样可以为水生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及栖息环境,还有利于形成多样化的环境。在生态型渠道的建设中,结合实际发展的需要,在支渠等运用了U型、矩形等不同形式的断面,为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也满足了低水位和高水位的景观生态效应。
(三)建设多级落差渠道
在进行水利工程中渠道的建设方面,应当设置多级落差,形成连续水面,因为这样的建设下,落差可以使流过的水体增强富氧能力,在观赏方面可形成多样化水流,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促进渠道周边环境的改善,丰富了渠道的功能,满足了各种运用的要求。
(四)维修技术的整体运用
生态型渠道的建设过程中,也要注重对渠道的维护,维修技术的运用要具有针对性,其中,对于水利工程渠道发生的坝体裂缝,应当先分析其造成裂缝的原因,一般来说,这种情况是由坝体建造材料的内温差变化引起的,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材料水分丢失等造成的,处理横向裂缝时可采用灌注技术、浸入技术等。另外,可运用坝体支护技术,其实质是一种防御性的维护方法,也就是及时观察渠道的运用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加强,来完善对渠道的维护,如在养护期间,对于遭受水利冲击较大的区域,施工人员应当及时对其添加支护结构,在此基础上加强渠道对外界作用破坏的抵抗,除上述措施外,也可适当采用钢筋网作为支护体,维护时,将其平摊于坝体表面,然后将水泥砂浆喷洒在上面,待其凝固,便可发挥其稳固作用,完善了对生态型渠道的维护。
(五)加强维护队伍建设
在建设生态型渠道的过程中,应当加大对渠道维护的投入,并建立严格的管理机制等,在渠道的维修及养护方面,从提高维护工作人员的素质做起,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围绕工程建设的每一个需求点,积极促进维护人员对维修工作及设备管理的创新,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完善维护方面的检测和评估,责任落实到人,定期进行对生态型渠道的检查和量化考核,稳定和提升维护队伍,为新时期生态型渠道的良好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周边地区用水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灌区生态型渠道的建设和维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在进行建造时,应当从分析当地的环境等做起,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建造,进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局部气候,为周边生物的生长栖息提供良好的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克服理论和实践上的难关,因地制宜,进行优化的建设和有效的维护,促进当地经济及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大治,曹玉宇.浑蒲灌区生态型渠道建设探析[J].东北水利水电,2013,06:57-58.
[2]陈树文.从生态文明视角论和谐社会建设[J].学术探索,2012,02:37-41.
[3]黄小妹,吴长龙,梁欣然.构建中国特色和谐生态模式[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22-27.
【关键词】渠道;和谐;生态型;建设;维护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匮乏现状日益加重,为了改善灌区环境和实现节约用水,优化灌区渠道建设和维护已迫在眉睫,新时期发展需要对渠道实施多样化的防渗衬砌措施,如复合土工膜防渗等等,促进其在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地作用,并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对新时期和谐生态环境下的渠道建设维护的探讨,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生态型渠道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水利工程中渠道的建设方面,传统建造方式建造的渠道在防渗衬砌方面存在瑕疵,尤其是水质较好的地区,会因假设的不合理使得该地的地下水位因补给的减少而下降,长期的发展必然会对该区域的居民在用水方面造成不利影响,不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另外,从生态方面看,这种建造下的土质渠床是多种草、水生生物的栖息繁殖地,对渠道实施衬砌后,必然会影响到当地生物的多样性;从对环境方面的影响来看,实施渠道防渗衬砌,会用到焦油塑料胶泥及沥青等,这些材料自身都含有很多且易挥发的有毒物质,势必会威胁到附近的环境及人体健康,基于此,建设生态型渠道已经是大势所趋看,其必要性不言而喻;此外,随着新时期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进步,很多新兴的技术和材料已经用在了渠道建设方面,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为新时期建设生态型渠道提供了技术保障,而在国家的重视和发展下,政府也拨付了一定的建设资金,为生态型渠道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使其建设具有的实际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1]。
二、生态型渠道的内涵
新时期的发展中,基于水利工程的发展现状,结合人们对于生态型渠道的发展需要,继续通过建立环境友好型水利工程来缓解水资源的缺乏现状,针对此,生态型渠道适时而出,为当前的水利工程更好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生态型渠道主要包含以下含义:(1)运用的过程中,渠道首先要满足正常的用水需求,这是生态型渠道的基础;(2)进行的供水行为不但要满足周边的工农业及生活用水,还要充分考虑到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其在运行过程中可以修复和治理业已遭到破坏的渠道生态环境,完善对生态环境的营造;(3)与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适应,可以为周边人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供水环境,促进周边地区工农业及生态环境的更好发展[2]。
三、对新时期生态型渠建设及维护的探讨
(一)建设植生型防渗渠道
在新时期水利工程中的渠道建设中,应当考虑到防止由于渗漏而造成的水资源损失,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全程贯彻节水改造的原则,对渠道进行不透水全断面衬砌,实现节水的要求;渠道的建设过程中,也应当考虑到要创造适宜水生生物生长的生存的环境,通过一定的措施,维护了渠道的运用,维持渠道内生态系统的稳定,在水利工程中渠道的建造过程时,对于干渠渠道的衬砌,放弃传统的混凝土板护坡的做法,转而使用自嵌式植生挡土墙,为该地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打下了基础。
在渠道全断面用加膜土工布防渗的前提下,对内墙的砌护方面,加大了水位线以下对自嵌式植生挡土墙砖运用,并在土工布之上设置了素土保护墙,厚度为50cm。而在内墙角方面,则用素混凝土砌护,完善了整个渠道的建设,如下图[3]:
如图,自嵌式植生挡土墙砖材料为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模格为43cm×40cm×12cm,单块重量约26kg,抗冻等级为F200。这种建造的基础上,形成了供水生植生长的“井”形混凝土框格,经过对凸块和凹槽的运用,将砖体连接在一起,在“井”形混凝土框格中填土,并根据此地的图纸种植一些水生植物,使其在后续的生长中又可以为微生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进而在此基础上构成了水生生物系统,可以对水体中存在的污染物质进行吸收降解,净化水源。另外,这种建造下,生长起来的植物体体系和砖体间的空隙形成了天然的鱼巢,为鱼类的生长提供了有效的生长环境,促进了渠道水体生态系统环境的平衡,另外,这种建设下,鱼虾和砖体及各种各样的水生植物一起组成了一幅幅景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渠道的景观效应,美化了周边环境,各种植物还起到了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二)建设多断面形式渠道
新时期的渠道建设中,应讲求沟渠断面形式的多样化,这样可以为水生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及栖息环境,还有利于形成多样化的环境。在生态型渠道的建设中,结合实际发展的需要,在支渠等运用了U型、矩形等不同形式的断面,为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也满足了低水位和高水位的景观生态效应。
(三)建设多级落差渠道
在进行水利工程中渠道的建设方面,应当设置多级落差,形成连续水面,因为这样的建设下,落差可以使流过的水体增强富氧能力,在观赏方面可形成多样化水流,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促进渠道周边环境的改善,丰富了渠道的功能,满足了各种运用的要求。
(四)维修技术的整体运用
生态型渠道的建设过程中,也要注重对渠道的维护,维修技术的运用要具有针对性,其中,对于水利工程渠道发生的坝体裂缝,应当先分析其造成裂缝的原因,一般来说,这种情况是由坝体建造材料的内温差变化引起的,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材料水分丢失等造成的,处理横向裂缝时可采用灌注技术、浸入技术等。另外,可运用坝体支护技术,其实质是一种防御性的维护方法,也就是及时观察渠道的运用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加强,来完善对渠道的维护,如在养护期间,对于遭受水利冲击较大的区域,施工人员应当及时对其添加支护结构,在此基础上加强渠道对外界作用破坏的抵抗,除上述措施外,也可适当采用钢筋网作为支护体,维护时,将其平摊于坝体表面,然后将水泥砂浆喷洒在上面,待其凝固,便可发挥其稳固作用,完善了对生态型渠道的维护。
(五)加强维护队伍建设
在建设生态型渠道的过程中,应当加大对渠道维护的投入,并建立严格的管理机制等,在渠道的维修及养护方面,从提高维护工作人员的素质做起,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围绕工程建设的每一个需求点,积极促进维护人员对维修工作及设备管理的创新,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完善维护方面的检测和评估,责任落实到人,定期进行对生态型渠道的检查和量化考核,稳定和提升维护队伍,为新时期生态型渠道的良好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周边地区用水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灌区生态型渠道的建设和维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在进行建造时,应当从分析当地的环境等做起,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建造,进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局部气候,为周边生物的生长栖息提供良好的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克服理论和实践上的难关,因地制宜,进行优化的建设和有效的维护,促进当地经济及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大治,曹玉宇.浑蒲灌区生态型渠道建设探析[J].东北水利水电,2013,06:57-58.
[2]陈树文.从生态文明视角论和谐社会建设[J].学术探索,2012,02:37-41.
[3]黄小妹,吴长龙,梁欣然.构建中国特色和谐生态模式[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