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可以吃巧克力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121406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常常把糖果、巧克力、旅游纪念品、贴纸等带到班上来送给同伴,孩子们在轻松温馨的氛围中分享同伴的心意,这本是一件惬意的事情。然而幼儿间的分享行为能否按照他们的愿望进行下去?幼儿所期盼的美好事件能否不受干扰?如果事情违背了幼儿的意愿,是谁以怎样的方式干扰了幼儿?
  早晨,小班的高涵带了一盒巧克力到幼儿园来,他想分给班上的小朋友吃,巧克力先由教师保管。
  到了集体交流时间,教师拿出巧克力向幼儿宣布:“这是高涵带来的巧克力,我来看看哪些小朋友可以吃。”
  高涵跑到教师身边:“老师,我想发巧克力!”
  教师的眼中透出惊诧,问:“你想发吗?”
  高涵点点头:“嗯!”
  教师:“好吧,你束发,我来看你选的小朋友可不可以吃。”
  高涵很高兴,双手缩在胸前,吐着舌头,喘着气笑。
  高涵先后选了宝宝、西西、东东、开开、心心等小朋友。被选到的幼儿很高兴,飞快地跑上去。教师将巧克力送到他们嘴里。
  高涵又叫了希希,希希面露喜色地站起来。教师见状冷冷地问高涵:“你觉得希希可以吃吗?”
  高涵看着教师,点点头:“嗯!”
  教师:“好,高涵,你回去吧!剩下的由老师来帮你选!”
  高涵看着教师,放下巧克力罐,向自己座位走去。
  教师叫住他:“高涵,回来!你自己还没吃呢!来,你自己吃一颗!”
  高涵走回教师身边,吃了一颗巧克力,脸上又有了笑容。
  
  一、不同的情境理解
  
  “送巧克力”事件中的两个主角:巧克力的主人——高涵,高涵的教育者——教师,他们对情境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这种认识上的冲突直接引发了师幼双方的矛盾。
  教师以“我来看看哪些小朋友可以吃”向幼儿宣告:教师是裁判,幼儿能否吃到巧克力由教师说了算。然而,高涵不这样认为,他提出“我想发巧克力”的请求,向教师表明了自己的理解:自己是巧克力的主人,有分巧克力的权利。
  高涵的反应使教师不得不重新思考当时的情境,从“你想发吗”的提问可见,教师并不想轻易把本应属于幼儿的权利交还给幼儿,同时有意试探师幼双方交往的弹性,试探幼儿愿望的张力到底有多大。
  当高涵坚持要自己发巧克力时,教师给出了“你来发,我来看你选的小朋友可不可以吃”的妥协策略。高涵听说自己可以“发(巧克力)”,兴高采烈。此时似乎高涵争取权利成功。其实,高涵被教师置于一个微妙的位置,他获得的并不是完全的分发权利,而只是一个提名权,真正的决定权仍掌握在教师手里。接下来的事情发展也证实了这一点,当希希的提名不能获得教师认可时,教师的一句“你回去吧!剩下的由老师来帮你选”就否定了高涵的提名,也顺便剥夺了高涵的提名权。当然,教师没有忘记给高涵吃颗巧克力以示慰藉。
  在整个事件发展中,教师始终将自己视为理所当然的权威,认为自己是比幼儿享有更多特权的成员,这些特权体现在剥夺幼儿权利、侵占幼儿交往机会以及分配资源上。
  
  二、不同视角中的候选人
  
  候选人是教师和高涵对话的焦点,他们的看法并不总是一致,那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带着这个疑问,我询问了当事人。
  
  (一)看待宝宝、西西、东东
  1.高涵的视角
  研究者:你为什么请宝宝(西西、东东)吃巧克力?
  高涵:因为他(她)是我的好朋友。
  研究者在此之前曾问过该班每个幼儿“你最喜欢和谁一起玩”,高涵列出的名单里有宝宝、西西、东东。根据研究者的观察,在自由选择同伴的活动中,高涵与宝宝、西西、东东共同活动的时间比其他幼儿长很多。可见,高涵和这三名幼儿的友谊比其他幼儿深厚,他将送巧克力视为表达友谊的方式。
  
  2.教师的视角
  研究者:你为什么让宝宝(西西、东东)吃巧克力?
  教师:他(她)平时还不错。
  研究者:你认为怎样叫“不错”呢?
  教师:聪明,爱学习,有创造性,友好,礼貌,懂事,不捣蛋添乱。
  教师认可宝宝、西西、东东,是因为他们平时给教师留下了“还不错”的印象,幼儿得到巧克力就意味着得到教师的认可。
  
  (二)看待开开、心心
  研究者:你为什么请开开、心心吃巧克力?
  高涵没有回答。
  教师:他们是很好的孩子。
  高涵并未表明开开和心心是自己的好朋友,平时他们的交往也不多。但开开和心心是班级里特别突出的幼儿,知识面广,学习能力强,遵守纪律,在同伴交往中懂得协商和妥协,受同伴欢迎。他俩深受教师好评,常常被作为其他幼儿学习的典范。可以推测,幼儿的发展水平、认知能力、行为特征以及教师评价是影响同伴接纳的重要因素,而同伴接纳程度高的孩子容易获得更多的资源。
  
  (三)看待希希
  1.高涵的视角
  研究者:你为什么请希希吃巧克力?
  高涵:希希给我吃过糖,他上次过生日请过我。
  高涵认为希希对他友好,所以他也对希希友好。高涵理由的意义核心是“互惠”,这是幼儿友谊概念发展的重要特征[1]
  
  2.教师的视角
  研究者:你为什么认为希希不可以吃巧克力?
  教师(想了几秒钟):她不讨人喜欢。
  研究者:怎么不讨人喜欢呢?
  教师:整天穿得邋里邋遢,看见就不舒服。和她妈妈说给她换一换,她妈妈就当没听到一样。
  当幼儿的表现与教师的期望不符,教师就不认可,幼儿就不能得到巧克力。教师对幼儿的接纳程度直接影响了幼儿在班级中权利的保障和资源的获得。
  
  三、师幼互动的意义分析
  
  在这一事件中,教师和幼儿的互动是怎样进行的?互动中生成了什么?
  第一次互动发生在教师和高涵之间,针对谁发巧克力这一问题,可用下图表示(图1):
  
  师幼双方发生了意义碰撞,并产生了双方都认可的解决策略,这看似是教师回应了幼儿的要求,实际上是教师凭借自己的权威和知识经验的优势,用微妙的解决策略“欺骗”了幼儿。
  第二次互动仍然主要发生在教师与高涵之间,针对谁可以吃巧克力这一问题,可用下图表示(图2):
  
  教师入侵到幼儿的交往世界,通过制定规则和执行规则控制幼儿的活动,教师意志成为评判幼儿行为的准绳。只有当幼儿行为与教师期待相符时,幼儿才可能得到教师认可;当幼儿行为与教师期待不符时,幼儿会因此付出巨大代价。这种师幼互动模式会让幼儿形成不适宜的社会认知,造成师幼之间不平等的交往关系,催生不健康的班级文化。
  
  四、我的思考   
  (一)教师行动的限度
  许许多多的小事件构筑成幼儿成长的历程,类似的事情在幼儿园中常常发生,又往往被忽视。教师越界行动,归根结底是因为教师权威的泛滥。多方面的因素共同造就了教师的权威:学校传统赋予的“传统权威”,法律赋予的“法定权威”,教师因知识积累而形成的“专业权威”和因个人魅力而获得的“感召权威”,教师权威是四个层面相互作用的结果[2]。幼儿确实需要与有权威的成人一起学习成长,但这种权威应该建立在成人丰富的经验、知识和智慧之上。成人的态度应该是“民主权威”的,即以关怀、支持的态度来运用“权力”[3]
  因此,教师应当在适宜的教师权威下为幼儿创设温馨平和的生活氛围,而不是营造管理主义氛围;帮助幼儿建立对生活和世界的秩序感,而不是让幼儿形成对教师的无条件服从;帮助幼儿形成对他人的信任感和对班级的归属感,而不是让幼儿产生对教师乃至整个生存环境的不信任感。
  
  (二)两种文化冲突还是融合
  教师受过专业训练,以照顾和教育幼儿为工作职责,被赋予教育者的角色;幼儿身体发育需要照顾,认知和情感发展需要指引,被定位于受教育者的角色。教师和幼儿是互为呼应的两个群体,从应然状态来看可以相得益彰。但由于幼儿和教师来自两种不同取向的文化——儿童文化和成人文化,使得现实中的师幼关系常常互相冲突。儿童是感性的,成人是理性的;儿童是冲动的,成人是冷静的;儿童评价事物往往根据自己对事物的喜好,成人评价事物往往针对事物本身的特性和功能;儿童眼中的世界是常常变化的,成人通常用固定眼光看待事物;儿童世界的特征是想象、自由、天真和轻松,成人世界的特征是现实、理性、规范和秩序。
  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的不同,并不意味着两种文化的冲突是必然的,也不意味着来自两种文化的人无法和谐共生,更不意味着处于强势地位的教师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幼儿的生活入侵变得合理。教师应当用心体会来自幼儿世界的声音和要求,并与幼儿对话,达成对幼儿的理解、接纳和宽容。教师和幼儿双方应当倾诉各自的期待和表明各自理由,这种对话将为成人文化和儿童文化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60
  [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09
  [3]丽莲·凯兹.与幼儿教师对话。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
其他文献
多年来,上海市一直在推进新一轮幼儿园课程改革(二期课程改革),并且受到我国学前教育界的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上海市幼儿园课程改革起步较早,第一期幼儿园课程改革为第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二是上海市幼儿园课程改革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动用和整合一切优势资源着力推动了此项工作的开展;三是与上海市原有的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基础和所拥有的理论研究实力有关;四是上海市拥有一支素质
摘 要  调查表明,当前初中生学校焦虑水平普遍较高,初一学生高于初二、初三的学生;女生普遍高于男生;学生的学校焦虑水平与家庭教养方式、学业成绩呈高度相关。基于此建议:重视初一新生入学教育,强化初小衔接课程建设;重视家校合作教育,引导家长优化教养方式;重视女生关怀教育,建构青春期女生指引课程;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淡化学业成绩排名,强化生涯规划教育指导。  关 键 词  学校焦
在认真总结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组织专家对2002年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进行了修订完善,日前,正式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纲要》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并提出了“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要求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施行,对于规范幼儿园的用工行为,明确劳动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幼儿园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正确认识《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价值,积极探究幼儿园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努力规范幼儿园人力资源管理,尽快提升管理水平,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劳动合同法》作为一
近日,家庭教育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由于事实上,不少中国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尚未彻底舍弃“棍棒”,使得其中“家庭教育不得有任何形式家庭暴力”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模糊点。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与学校教育相同,家庭教育中的惩戒需要遵循相应的规则。  上等策略是以建设和美家庭为目标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效能,以互动式的亲爱和睦化解孩子成长中的各种艰难,建设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
在开展“神秘洞”主题活动时,幼儿联想到了蚂蚁洞。对幼儿来说,蚂蚁洞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它能激发孩子们的探索热情。于是,我们引导幼儿记录探索过程,并仔细分析幼儿的记录结果,从而把活动引向深入。    一、怎样找到蚂蚁洞    我们先让幼儿分小组探索,并记录本组寻找蚂蚁洞的情况。  第六组幼儿最先冲到大树下(平时孩子们游戏时经常看到树下有蚂蚁在爬),有的手拿小棒寻找,有的趴在地上耐心等待……很长时间过去
原方案自始至终较好地给予幼儿正面的影响,如:过程一,探索口香糖包装上的秘密,知道吃完口香糖后应该怎么做。过程二,观看环卫工人、解放军、大学生如何清理口香糖,知道清理的种种办法。过程三,设想有关保护环境的多种积极的做法。过程四,观赏整洁优美的环境图,萌生用实际行动去保护周围环境的愿望。相信通过该活动,幼儿会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      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朱雨雯      在原方案中
万博,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广州市骨干教师,广东省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万老师带领的工作室团队承(协)办过各级班主任能力大赛和市、区级名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培训,并开设有市、区级继续教育课程;首创工作室小组自为发展、师带徒成长共同体、雷霆反馈防拖延症等培训模式。  万老师热爱教书,钟情育人,善以特色文化构建卓越班级。她用细腻而巧妙的爱心和智慧,成為一届又一届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被孩
我园利用走廊、大厅、操场等公共场所设置了共享活动区域。在这里,不同不同年龄段、班级的幼儿可以同时开展区域活动。这种区域活动形式拓展了幼儿的活动空间和交往范围,我们通过有效的指导策略来促进幼儿在共享区域积极互动。    片段一     结合近期小班开展的主题活动“亲亲小动物”,我们在小班活动室前的大厅设置了共享区域——“小动物的家”,利用大型积木作为隔离物,分班创建了熊猫家、小兔家和小猫家。我们为小
孩子们对区角游戏“军事基地”玩得乐此不疲,但在玩耍中时常会出现拥挤、争抢等现象。为了进一步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我让大家讨论:“‘军事基地’那么窄,大家都想进去玩,怎么办?”经过讨论,大家认为10个人进去玩不会拥挤,不过为了督促大家遵守规则,需要选举一个队长。  我问“选谁当队长呢?”孩子们报出了将近10个人的名字。最后,我让大家举手选举。非常调皮但聪明的男孩洋洋和个头小、各方面不出众的怡怡获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