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高中新课程改革继承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倡导学生改变过去的学习方式,尝试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愿望和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核心观念。因此,我认为高中语文新课改中,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解决课堂一讲到底的传统模式的根本方法,如何让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呢?为学生创造环境,让学生树立信心,敢于发问。课堂上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还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要善于破除学生怕提问、怕他人嘲笑的心理,使学生敢于大胆提问。除了鼓励和表扬外,还要与学生交流沟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使学生产生疑问,达到好学乐问。从文本的“矛盾”处入手,创设情境,打开学生思路,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产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主动地提出问题。培养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问题。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重点,定会事半功倍。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合作的活动过程。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思维火花。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激疑发问。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控制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揭示事物间的必然联系。营造课堂合作氛围,既是课堂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又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应了解学生知识结构的现状和学习心理的需求,尊重学生意见,要经常进行心理互换,角色互换,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自由活动的天地,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把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讨,去解决。
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批判性思维就是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常规,超越传统,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等,关键是要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如阅读教学中,除正面分析字、词、句、段、篇的运用外,还可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不这样写将会怎样;也可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设计出与范文不同的思路来进行比较,还可利用教材进行情节补充训练或主题改变的训练。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应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学生受中华传统思想的影响,往往把教师和教材看作是知识的权威,一味迷信。“老师说的”“书上写的”,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教师应引导学生挑战“权威”,让他们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从而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
(作者单位:湖北罗田县骆驼坳中学)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解决课堂一讲到底的传统模式的根本方法,如何让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呢?为学生创造环境,让学生树立信心,敢于发问。课堂上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还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要善于破除学生怕提问、怕他人嘲笑的心理,使学生敢于大胆提问。除了鼓励和表扬外,还要与学生交流沟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使学生产生疑问,达到好学乐问。从文本的“矛盾”处入手,创设情境,打开学生思路,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产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主动地提出问题。培养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问题。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重点,定会事半功倍。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合作的活动过程。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思维火花。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激疑发问。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控制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揭示事物间的必然联系。营造课堂合作氛围,既是课堂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又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应了解学生知识结构的现状和学习心理的需求,尊重学生意见,要经常进行心理互换,角色互换,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自由活动的天地,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把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讨,去解决。
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批判性思维就是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常规,超越传统,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等,关键是要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如阅读教学中,除正面分析字、词、句、段、篇的运用外,还可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不这样写将会怎样;也可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设计出与范文不同的思路来进行比较,还可利用教材进行情节补充训练或主题改变的训练。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应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学生受中华传统思想的影响,往往把教师和教材看作是知识的权威,一味迷信。“老师说的”“书上写的”,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教师应引导学生挑战“权威”,让他们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从而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
(作者单位:湖北罗田县骆驼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