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探索的一个难题。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谈一谈自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设计有效的师生沟通方式
“昨天老师与你们见过面,知道老师姓什么吗?”“胡。”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你们有没有发现老师今天与昨天有什么不同?”“老师今天脸上带着笑容。”“老师今天扎辫子了。”“老师今天穿着裙子。”……这是芜湖的胡志华老师在参加全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时课前与学生的一番谈话,这样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在上课前我们教师都要与学生进行交流,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或是与教材相关的话题,通过谈话、小游戏、表演节目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方式,不仅能缓解学生的紧张感,而且能很快地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上,让他们的身心愉悦,都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新授学习中去,为他们在课堂上有效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作好了铺垫。
二、创设有效的学习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内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数学学习情景,以此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学《有趣的平衡》一课前,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前游戏:(1)全体起立,张开双臂,单脚保持平衡十秒钟。(2)请伸出食指,将一支笔平放在食指上保持平衡,然后坐下,看谁的笔不掉下。有趣的游戏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为课题《有趣的平衡》的导入埋下了伏笔。在探究过程中我又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将硬币挂在平衡的杠杆上,(左刻度4,硬币数4;右刻度4,硬币数4)左边的硬币右移一格,杠杆不平衡了,有什么办法使杠杆恢复平衡呢?这一情境的设置调动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使教学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如我在教学《图形中的规律》一课时,就用生活中有规律的掌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认识众数》一课时,用选数学课代表要超过半数的事例导入课题、用发芽试验结果的发芽数探究新知、用跳绳参赛选手的成绩及男女同学的身高巩固新知,让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学习不再陌生,不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四、创设有效的学习活动方式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我在教学《图形中的规律》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分组摆小棒、交流去探究图形中的规律;在教学《认识圆》一课时,让每位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工具画圆去感知圆的特征;在教学《铅笔有多长》一课时,让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去认识分米和毫米。在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索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我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我再耐心地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努力践行“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五、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语言
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始终紧扣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富有感染力、亲和力,确保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有很强的目的性。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随着老师的问题不断地碰撞、深入,在老师恰当的教学语言的引导下,去探索新知,获取新知。
六、教师自身的素质要过硬
教师要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要注重平时课堂教学经验的积累,时常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并坚持写下来;要立足课堂,研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提高自己教学的基本功。同时教师要认真深入地研究教材,了解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之所思。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只有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才能演绎出课堂教学的精彩。
一、设计有效的师生沟通方式
“昨天老师与你们见过面,知道老师姓什么吗?”“胡。”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你们有没有发现老师今天与昨天有什么不同?”“老师今天脸上带着笑容。”“老师今天扎辫子了。”“老师今天穿着裙子。”……这是芜湖的胡志华老师在参加全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时课前与学生的一番谈话,这样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在上课前我们教师都要与学生进行交流,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或是与教材相关的话题,通过谈话、小游戏、表演节目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方式,不仅能缓解学生的紧张感,而且能很快地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上,让他们的身心愉悦,都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新授学习中去,为他们在课堂上有效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作好了铺垫。
二、创设有效的学习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内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数学学习情景,以此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学《有趣的平衡》一课前,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前游戏:(1)全体起立,张开双臂,单脚保持平衡十秒钟。(2)请伸出食指,将一支笔平放在食指上保持平衡,然后坐下,看谁的笔不掉下。有趣的游戏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为课题《有趣的平衡》的导入埋下了伏笔。在探究过程中我又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将硬币挂在平衡的杠杆上,(左刻度4,硬币数4;右刻度4,硬币数4)左边的硬币右移一格,杠杆不平衡了,有什么办法使杠杆恢复平衡呢?这一情境的设置调动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使教学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如我在教学《图形中的规律》一课时,就用生活中有规律的掌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认识众数》一课时,用选数学课代表要超过半数的事例导入课题、用发芽试验结果的发芽数探究新知、用跳绳参赛选手的成绩及男女同学的身高巩固新知,让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学习不再陌生,不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四、创设有效的学习活动方式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我在教学《图形中的规律》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分组摆小棒、交流去探究图形中的规律;在教学《认识圆》一课时,让每位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工具画圆去感知圆的特征;在教学《铅笔有多长》一课时,让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去认识分米和毫米。在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索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我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我再耐心地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努力践行“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五、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语言
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始终紧扣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富有感染力、亲和力,确保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有很强的目的性。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随着老师的问题不断地碰撞、深入,在老师恰当的教学语言的引导下,去探索新知,获取新知。
六、教师自身的素质要过硬
教师要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要注重平时课堂教学经验的积累,时常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并坚持写下来;要立足课堂,研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提高自己教学的基本功。同时教师要认真深入地研究教材,了解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之所思。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只有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才能演绎出课堂教学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