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大学紫金港剧场的舞台上,正在展开作家苏童与翻译家许钧的对谈。 这场以“文学创作与译介”为题的公开讲座吸引力很强,偌大的讲堂,人山人海, 座无虚席。坐在观众席上的我,刚为讲座前一场学生表演的Hip Hop 给弄得有点好奇,原来如今国内的大学生这么前卫?听演讲前得先看场活力充沛的舞蹈表演来热热身?也对,谁规定听演讲一定得正经八百,正襟危坐的?只要讲座内容新鲜有趣就行了,形式?当然可以多姿多彩, 灵活多变啦!
满脑子还在出神的时候,台上的两位嘉宾已经发言了。大概在讲开场白吧!没怎么留意,忽听得苏童说,“那时候, 我还在念高中,有一回,到书店里去逛逛,看到一本《当代美国短篇小说集》,翻了一下,如获至宝,就花了八毛钱给买下了”。八毛钱?这对当年一个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来说, 一定是了不起的大钱吧!反正, 他就这么买了一本美国翻译小说看将起来,而这一看,就看出了名堂, 对日后的创作产生了不可思议的效果。
“这本书里,有篇特别的小说,故事怎么可能这么诡异奇谲呢?”苏童接着说下去,“一个不男不女,身高六尺的女主人翁,嫁了个俊俏的浪子;浪子爱她, 她偏偏不喜欢,反而爱上了一个罗锅表弟; 这个罗锅居然迷上了浪子;浪子对罗锅却不屑一顾……”情节怎么这么熟悉,他不会是在说那本书吧?这下, 不由得我不竖起耳朵全神贯注了,“这本阐述生命疏离,人性扭曲孤独,爱情永不对等的小说,太奇特了,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书,对我的震撼实在太大了, 我以后的写作或多或少都受到它的影响”,苏童在台上娓娓道来,说得很有兴味。原来,他在回答主持人有关什么作品启发了他日后创作路向的提问,“这中篇小说叫做《伤心咖啡馆之歌》”,作家如是说。
《伤心咖啡馆之歌》?当下,轮到我感到难言的震撼了。
对了, 就是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克勒丝原著的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é, 也就是我数十年来翻译生涯中的第一本译作, 1975年由今日世界出版社出版的中篇小说——《小酒馆的悲歌》。
上图:作者与苏童。
麦克勒丝一生坎坷,婚姻不幸,二十九岁瘫痪,五十岁去世。她于1967年离开人间,根据我最近查寻资料得知,也就是在那一年,国内翻译家李文俊第一次接触到她的作品。在那相对封闭的年代,李文俊有一次到文学研究所去借书,无意中看到了这本小说,打开一看,借书卡上只登记了一个曾经借阅者的名字——钱钟书!李文俊读后,对这本书留下了印象,到了“文革”后七十年代,再次借阅,并将该书翻译出来,1978年发表于《外国文艺》创刊号,1979年收编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当代美国短篇小说集》里,成为全集中篇幅最长的一篇作品,也因此吸引了未来小说名家苏童的注目,启发了无数杰出小说的创作。
1992年初,当时我出任中大翻译系教授及香港翻译学会会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希望另辟蹊径,从事一向心仪的文学创作。 恰好应《华侨日报》社长潘朝彦之邀,在该报的副刊撰写专栏。当时乃以《桥畔闲眺》为名开辟专栏,从此日日伏案,不敢稍怠。
那一回, 大约是1992年12月中,我从外地开会回港,在书桌上瞥见另一半为我放置的剪报,除了几篇我的专栏作品,居然看到一篇名为“我要敬礼”的文章,出自同刊文友乐乐的专栏《乐在其中》。乐乐的文字生动活泼,诙谐幽默,一向读来令人开怀。这篇文章到底写些什么, 值得特别剪存?谁知一读之下,令我惊奇不已。 作者在小框里讲述一本曾经令她深受感动的翻译小说, 说是译笔流畅, 内容精彩,她是无意中在香港某家楼上书店一角发现这本小书的,读后念念不忘,又说注意到译者的姓名,想象中是个才子, 而才子通常怀才不遇,经历坎坷,不知道这些年来流落何方。接着又提到这位才子居然跟她隔邻《桥畔闲眺》的作者同名同姓, 难道芸芸众生中竟然遇上同一个人?看了这篇文章,不由得令我莞尔,赶紧设法问老编要来乐乐的通讯地址,告诉她我既非才子,也不落魄,但的确就是《小酒馆的悲歌》的译者,多年来仍然谨守翻译的岗位,乐此不疲。
下图:林青霞散文集中的作品,最早通过传真机传到了金圣华手中。
除了看稿,为推敲一字一句聊得兴高采烈;传阅新书,交换心得,我们更推心置腹,无话不谈。十多年来, 两人共同经历了丧亲的至痛,在生命的低谷互相勉励,彼此扶持,慢慢走出阴霾。我们不时相约观昆曲,看画展,听演讲, 赏音乐,凡是有意思的文化活动,大家都乐意作伴共享。如此毫无机心, 绝不功利的交情,可遇而不可求,归根究底,這样的机缘, 竟然飘飘渺渺来自几十年前着手翻译的一部小说!
假如没有《小酒馆的悲歌》,我不会邂逅乐乐, 结识青霞;假如不认识青霞,我不会说服她一起去北京拜会季羡林,她也不会向季老讨文气,写下《完美的手》一文;没有这篇奠基之作,她不会跟《明报月刊》结缘,从此在《明月》发表许多精彩的作品;没有这许多文采斐然的佳作, 她也许不会那么快就结集出版散文集《窗里窗外》和《云去云来》,让无数读者惊艳赞叹……
《小酒馆的悲歌》原文出版于1951年,当时麦克勒丝已然中风,想她拖着残疾之身, 在孤灯下辛苦伏案,字斟句酌之际,可曾料到自己笔下的每一个字, 每一个词, 都饱含着神奇的力量,可以穿过山,越过海,来到遥远的东方, 借助翻译的媒介,植入异国的土壤,有朝一日,发芽茁壮,开花结果,成就了无数亮丽的风景和美好的故事?
在浙大听苏童演讲的翌日, 原定去探访一位暂居杭州的故友,说来巧合,那朋友恰好就是乐乐。几个月前,她修行出关,再入红尘,然而因性喜文艺,渴望写作,这次居然千里迢迢,远道自美国来到江南, 独自一人借住名导演赖声川坐落杭州的幽静别墅。 由于事前得知我会去杭州浙大开会,就相约在会后见面。
暮秋, 雨后,踩着片片落叶,走在湿滑的小径上,我慢慢向小巷尽头行去。别墅庭院深深,池塘涟漪圈圈,这时心底升起了遐思串串,想起了李文俊,苏童,乐乐,青霞,小酒馆的悲歌……一本书, 几许事,冥冥中自有一线相牵,欲断还连。
这世界,不信缘, 可能吗?
满脑子还在出神的时候,台上的两位嘉宾已经发言了。大概在讲开场白吧!没怎么留意,忽听得苏童说,“那时候, 我还在念高中,有一回,到书店里去逛逛,看到一本《当代美国短篇小说集》,翻了一下,如获至宝,就花了八毛钱给买下了”。八毛钱?这对当年一个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来说, 一定是了不起的大钱吧!反正, 他就这么买了一本美国翻译小说看将起来,而这一看,就看出了名堂, 对日后的创作产生了不可思议的效果。
“这本书里,有篇特别的小说,故事怎么可能这么诡异奇谲呢?”苏童接着说下去,“一个不男不女,身高六尺的女主人翁,嫁了个俊俏的浪子;浪子爱她, 她偏偏不喜欢,反而爱上了一个罗锅表弟; 这个罗锅居然迷上了浪子;浪子对罗锅却不屑一顾……”情节怎么这么熟悉,他不会是在说那本书吧?这下, 不由得我不竖起耳朵全神贯注了,“这本阐述生命疏离,人性扭曲孤独,爱情永不对等的小说,太奇特了,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书,对我的震撼实在太大了, 我以后的写作或多或少都受到它的影响”,苏童在台上娓娓道来,说得很有兴味。原来,他在回答主持人有关什么作品启发了他日后创作路向的提问,“这中篇小说叫做《伤心咖啡馆之歌》”,作家如是说。
《伤心咖啡馆之歌》?当下,轮到我感到难言的震撼了。
对了, 就是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克勒丝原著的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é, 也就是我数十年来翻译生涯中的第一本译作, 1975年由今日世界出版社出版的中篇小说——《小酒馆的悲歌》。

麦克勒丝一生坎坷,婚姻不幸,二十九岁瘫痪,五十岁去世。她于1967年离开人间,根据我最近查寻资料得知,也就是在那一年,国内翻译家李文俊第一次接触到她的作品。在那相对封闭的年代,李文俊有一次到文学研究所去借书,无意中看到了这本小说,打开一看,借书卡上只登记了一个曾经借阅者的名字——钱钟书!李文俊读后,对这本书留下了印象,到了“文革”后七十年代,再次借阅,并将该书翻译出来,1978年发表于《外国文艺》创刊号,1979年收编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当代美国短篇小说集》里,成为全集中篇幅最长的一篇作品,也因此吸引了未来小说名家苏童的注目,启发了无数杰出小说的创作。
李文俊有一次到文学研究所去借书,无意中看到了这本小说,打开一看,借书卡上只登记了一个曾经借阅者的名字——钱钟书!《伤心咖啡馆之歌》当年在大陆的销路如何,不得而知;《小酒馆的悲歌》却是由香港美新处支付翻译费用的。一日整理旧物, 发现了当年的稿约——整本小说完成后约50000字,而1000字的稿费为港币35元,折合大约收了1750元,稿费虽然微薄,却也够我拿着整笔款项去兴冲冲购买一枚钻石胸针送给妈妈了。就如年轻学生第一次获得奖学金似的,当时只觉满心喜悦,至于译本的销路,就不放在心上了。其实, 这样一本毫不起眼的小书,自发行开始, 就如风中四散的飞絮,到处飘零,不知会飘向何家院落。也许,某一年某一天,某个不知名的陌生人会在楼上书店尘封一角将之拾起,低垂眼帘,翻阅起来?也许,连这样的机缘都不会有,译者的心血,就从此黯然掩埋在书林书海里, 不见天日?多年后, 由于手中再没有样书,体贴的另一半曾经为我跑遍港九,在一家家楼上书店,把仅余的《小酒馆》一一收罗,如今手头尚存的几册孤本,就是这样得来不易的。当时心想,这本小书,大概从此无声无息,只能沦为履历表上填写的一个项目,再也无人垂注了。
1992年初,当时我出任中大翻译系教授及香港翻译学会会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希望另辟蹊径,从事一向心仪的文学创作。 恰好应《华侨日报》社长潘朝彦之邀,在该报的副刊撰写专栏。当时乃以《桥畔闲眺》为名开辟专栏,从此日日伏案,不敢稍怠。
那一回, 大约是1992年12月中,我从外地开会回港,在书桌上瞥见另一半为我放置的剪报,除了几篇我的专栏作品,居然看到一篇名为“我要敬礼”的文章,出自同刊文友乐乐的专栏《乐在其中》。乐乐的文字生动活泼,诙谐幽默,一向读来令人开怀。这篇文章到底写些什么, 值得特别剪存?谁知一读之下,令我惊奇不已。 作者在小框里讲述一本曾经令她深受感动的翻译小说, 说是译笔流畅, 内容精彩,她是无意中在香港某家楼上书店一角发现这本小书的,读后念念不忘,又说注意到译者的姓名,想象中是个才子, 而才子通常怀才不遇,经历坎坷,不知道这些年来流落何方。接着又提到这位才子居然跟她隔邻《桥畔闲眺》的作者同名同姓, 难道芸芸众生中竟然遇上同一个人?看了这篇文章,不由得令我莞尔,赶紧设法问老编要来乐乐的通讯地址,告诉她我既非才子,也不落魄,但的确就是《小酒馆的悲歌》的译者,多年来仍然谨守翻译的岗位,乐此不疲。

除了看稿,为推敲一字一句聊得兴高采烈;传阅新书,交换心得,我们更推心置腹,无话不谈。十多年来, 两人共同经历了丧亲的至痛,在生命的低谷互相勉励,彼此扶持,慢慢走出阴霾。我们不时相约观昆曲,看画展,听演讲, 赏音乐,凡是有意思的文化活动,大家都乐意作伴共享。如此毫无机心, 绝不功利的交情,可遇而不可求,归根究底,這样的机缘, 竟然飘飘渺渺来自几十年前着手翻译的一部小说!
假如没有《小酒馆的悲歌》,我不会邂逅乐乐, 结识青霞;假如不认识青霞,我不会说服她一起去北京拜会季羡林,她也不会向季老讨文气,写下《完美的手》一文;没有这篇奠基之作,她不会跟《明报月刊》结缘,从此在《明月》发表许多精彩的作品;没有这许多文采斐然的佳作, 她也许不会那么快就结集出版散文集《窗里窗外》和《云去云来》,让无数读者惊艳赞叹……
《小酒馆的悲歌》原文出版于1951年,当时麦克勒丝已然中风,想她拖着残疾之身, 在孤灯下辛苦伏案,字斟句酌之际,可曾料到自己笔下的每一个字, 每一个词, 都饱含着神奇的力量,可以穿过山,越过海,来到遥远的东方, 借助翻译的媒介,植入异国的土壤,有朝一日,发芽茁壮,开花结果,成就了无数亮丽的风景和美好的故事?
在浙大听苏童演讲的翌日, 原定去探访一位暂居杭州的故友,说来巧合,那朋友恰好就是乐乐。几个月前,她修行出关,再入红尘,然而因性喜文艺,渴望写作,这次居然千里迢迢,远道自美国来到江南, 独自一人借住名导演赖声川坐落杭州的幽静别墅。 由于事前得知我会去杭州浙大开会,就相约在会后见面。
暮秋, 雨后,踩着片片落叶,走在湿滑的小径上,我慢慢向小巷尽头行去。别墅庭院深深,池塘涟漪圈圈,这时心底升起了遐思串串,想起了李文俊,苏童,乐乐,青霞,小酒馆的悲歌……一本书, 几许事,冥冥中自有一线相牵,欲断还连。
这世界,不信缘, 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