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翻译小说的缘分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nieDa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大学紫金港剧场的舞台上,正在展开作家苏童与翻译家许钧的对谈。 这场以“文学创作与译介”为题的公开讲座吸引力很强,偌大的讲堂,人山人海, 座无虚席。坐在观众席上的我,刚为讲座前一场学生表演的Hip Hop 给弄得有点好奇,原来如今国内的大学生这么前卫?听演讲前得先看场活力充沛的舞蹈表演来热热身?也对,谁规定听演讲一定得正经八百,正襟危坐的?只要讲座内容新鲜有趣就行了,形式?当然可以多姿多彩, 灵活多变啦!
  满脑子还在出神的时候,台上的两位嘉宾已经发言了。大概在讲开场白吧!没怎么留意,忽听得苏童说,“那时候, 我还在念高中,有一回,到书店里去逛逛,看到一本《当代美国短篇小说集》,翻了一下,如获至宝,就花了八毛钱给买下了”。八毛钱?这对当年一个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来说, 一定是了不起的大钱吧!反正, 他就这么买了一本美国翻译小说看将起来,而这一看,就看出了名堂, 对日后的创作产生了不可思议的效果。
  “这本书里,有篇特别的小说,故事怎么可能这么诡异奇谲呢?”苏童接着说下去,“一个不男不女,身高六尺的女主人翁,嫁了个俊俏的浪子;浪子爱她, 她偏偏不喜欢,反而爱上了一个罗锅表弟; 这个罗锅居然迷上了浪子;浪子对罗锅却不屑一顾……”情节怎么这么熟悉,他不会是在说那本书吧?这下, 不由得我不竖起耳朵全神贯注了,“这本阐述生命疏离,人性扭曲孤独,爱情永不对等的小说,太奇特了,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书,对我的震撼实在太大了, 我以后的写作或多或少都受到它的影响”,苏童在台上娓娓道来,说得很有兴味。原来,他在回答主持人有关什么作品启发了他日后创作路向的提问,“这中篇小说叫做《伤心咖啡馆之歌》”,作家如是说。
  《伤心咖啡馆之歌》?当下,轮到我感到难言的震撼了。
  对了, 就是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克勒丝原著的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é, 也就是我数十年来翻译生涯中的第一本译作, 1975年由今日世界出版社出版的中篇小说——《小酒馆的悲歌》。
上图:作者与苏童。

  麦克勒丝一生坎坷,婚姻不幸,二十九岁瘫痪,五十岁去世。她于1967年离开人间,根据我最近查寻资料得知,也就是在那一年,国内翻译家李文俊第一次接触到她的作品。在那相对封闭的年代,李文俊有一次到文学研究所去借书,无意中看到了这本小说,打开一看,借书卡上只登记了一个曾经借阅者的名字——钱钟书!李文俊读后,对这本书留下了印象,到了“文革”后七十年代,再次借阅,并将该书翻译出来,1978年发表于《外国文艺》创刊号,1979年收编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当代美国短篇小说集》里,成为全集中篇幅最长的一篇作品,也因此吸引了未来小说名家苏童的注目,启发了无数杰出小说的创作。
李文俊有一次到文学研究所去借书,无意中看到了这本小说,打开一看,借书卡上只登记了一个曾经借阅者的名字——钱钟书!
  《伤心咖啡馆之歌》当年在大陆的销路如何,不得而知;《小酒馆的悲歌》却是由香港美新处支付翻译费用的。一日整理旧物, 发现了当年的稿约——整本小说完成后约50000字,而1000字的稿费为港币35元,折合大约收了1750元,稿费虽然微薄,却也够我拿着整笔款项去兴冲冲购买一枚钻石胸针送给妈妈了。就如年轻学生第一次获得奖学金似的,当时只觉满心喜悦,至于译本的销路,就不放在心上了。其实, 这样一本毫不起眼的小书,自发行开始, 就如风中四散的飞絮,到处飘零,不知会飘向何家院落。也许,某一年某一天,某个不知名的陌生人会在楼上书店尘封一角将之拾起,低垂眼帘,翻阅起来?也许,连这样的机缘都不会有,译者的心血,就从此黯然掩埋在书林书海里, 不见天日?多年后, 由于手中再没有样书,体贴的另一半曾经为我跑遍港九,在一家家楼上书店,把仅余的《小酒馆》一一收罗,如今手头尚存的几册孤本,就是这样得来不易的。当时心想,这本小书,大概从此无声无息,只能沦为履历表上填写的一个项目,再也无人垂注了。
  1992年初,当时我出任中大翻译系教授及香港翻译学会会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希望另辟蹊径,从事一向心仪的文学创作。 恰好应《华侨日报》社长潘朝彦之邀,在该报的副刊撰写专栏。当时乃以《桥畔闲眺》为名开辟专栏,从此日日伏案,不敢稍怠。
  那一回, 大约是1992年12月中,我从外地开会回港,在书桌上瞥见另一半为我放置的剪报,除了几篇我的专栏作品,居然看到一篇名为“我要敬礼”的文章,出自同刊文友乐乐的专栏《乐在其中》。乐乐的文字生动活泼,诙谐幽默,一向读来令人开怀。这篇文章到底写些什么, 值得特别剪存?谁知一读之下,令我惊奇不已。 作者在小框里讲述一本曾经令她深受感动的翻译小说, 说是译笔流畅, 内容精彩,她是无意中在香港某家楼上书店一角发现这本小书的,读后念念不忘,又说注意到译者的姓名,想象中是个才子, 而才子通常怀才不遇,经历坎坷,不知道这些年来流落何方。接着又提到这位才子居然跟她隔邻《桥畔闲眺》的作者同名同姓, 难道芸芸众生中竟然遇上同一个人?看了这篇文章,不由得令我莞尔,赶紧设法问老编要来乐乐的通讯地址,告诉她我既非才子,也不落魄,但的确就是《小酒馆的悲歌》的译者,多年来仍然谨守翻译的岗位,乐此不疲。
下图:林青霞散文集中的作品,最早通过传真机传到了金圣华手中。

  除了看稿,为推敲一字一句聊得兴高采烈;传阅新书,交换心得,我们更推心置腹,无话不谈。十多年来, 两人共同经历了丧亲的至痛,在生命的低谷互相勉励,彼此扶持,慢慢走出阴霾。我们不时相约观昆曲,看画展,听演讲, 赏音乐,凡是有意思的文化活动,大家都乐意作伴共享。如此毫无机心, 绝不功利的交情,可遇而不可求,归根究底,這样的机缘, 竟然飘飘渺渺来自几十年前着手翻译的一部小说!
  假如没有《小酒馆的悲歌》,我不会邂逅乐乐, 结识青霞;假如不认识青霞,我不会说服她一起去北京拜会季羡林,她也不会向季老讨文气,写下《完美的手》一文;没有这篇奠基之作,她不会跟《明报月刊》结缘,从此在《明月》发表许多精彩的作品;没有这许多文采斐然的佳作, 她也许不会那么快就结集出版散文集《窗里窗外》和《云去云来》,让无数读者惊艳赞叹……
  《小酒馆的悲歌》原文出版于1951年,当时麦克勒丝已然中风,想她拖着残疾之身, 在孤灯下辛苦伏案,字斟句酌之际,可曾料到自己笔下的每一个字, 每一个词, 都饱含着神奇的力量,可以穿过山,越过海,来到遥远的东方, 借助翻译的媒介,植入异国的土壤,有朝一日,发芽茁壮,开花结果,成就了无数亮丽的风景和美好的故事?
  在浙大听苏童演讲的翌日, 原定去探访一位暂居杭州的故友,说来巧合,那朋友恰好就是乐乐。几个月前,她修行出关,再入红尘,然而因性喜文艺,渴望写作,这次居然千里迢迢,远道自美国来到江南, 独自一人借住名导演赖声川坐落杭州的幽静别墅。 由于事前得知我会去杭州浙大开会,就相约在会后见面。
  暮秋, 雨后,踩着片片落叶,走在湿滑的小径上,我慢慢向小巷尽头行去。别墅庭院深深,池塘涟漪圈圈,这时心底升起了遐思串串,想起了李文俊,苏童,乐乐,青霞,小酒馆的悲歌……一本书, 几许事,冥冥中自有一线相牵,欲断还连。
  这世界,不信缘, 可能吗?
其他文献
上图:冠军获得者孙卓汉是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  11月10日晚,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决赛,在贺绿汀音乐厅拉开帷幕——11位选手从报名参赛的627人中脱颖而出,竞逐最高奖项——最终,决赛冠军花落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孙卓汉,他演唱的曲目《玫瑰三愿》和《桥》,打动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评委和观众。  “中国艺术歌曲无疑是中国音乐体系中重要的领域。从世界声乐的发展历史来看,艺术歌曲是重要的
7月14日,文旅部发布重磅通知,恢复国内跨省团队旅游,同时将景区限量由最大承载量的30%上调至50%。在此之前,旅行社及在线旅游机构的国内旅游团队业务和“机票 酒店”服务已经停止170多天。  通知发布后,国内已经有三十多个省市出台恢复跨省团队游相关政策。在家“憋”了大半年的中国游客终于开始走出家门长途旅行,如今,跨省游恢复已有月余,各地跨省游恢复满月成绩单如何?4000多家旅行社复苏  截至8月
上海徐匯滨江。  上海徐汇滨江,有一个透气灵动的名字——西岸。这里曾花了十年时间,从“铁锈地带”转型成最具都市生活气息的公共滨水岸线,同时以科技为主导向岸线腹地延伸,带动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布局,成为黄浦江这条“项链”上最夺目的“钻石”。  截至目前,西岸已经建成8.4公里长、50万平方米滨江开放空间,布局成亚洲最大规模艺术集聚区:这里不仅有西岸美术馆与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等高水准人文交流合作项目,央视
2月25日,工作人员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P3实验室传递窗口接收刚刚从浙江省疾控中心运抵的疫苗生产用新型冠状病毒毒株。  这是疫苗研发史上从未有过的速度,也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疫苗研发竞赛。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世界蔓延,率先初步控制疫情的中国,正在有序复工复产。无论是疫情焦灼的国家还是中国,所有人都期盼着特效药和疫苗的出现,因为只有特效药和疫苗才是最终阻断传染病发展的武器。特别是疫苗
2月13日9点06分00秒,杜宝林驾驶运20飞机,排在第三位,稳稳降落在武汉天河机场跑道上。这位运20首装师师长和他的战友们,将88位医护人员和7.5吨物资,米秒不差送抵抗疫最前线。  杜宝林后来说,我们把这次抗疫之战任务当作最重要的任务来执行,必须考100分。  杜宝林的部队是中国最令人瞩目的部队之一。2013年1月26日,中国第一架起飞重量超过200吨的国产飞机飞上蓝天,这就是“鲲鹏”运20。
为什么红色起点在上海出现?中共中央为什么长期在上海?上海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扮演了怎么样的角色?  11月18日,第十六届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虹口区海派文化中心举行,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海派文化中的红色基因”,上海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建刚、中共四大纪念馆馆长徐明、浦东作家协会副主席朱少伟、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钱乃荣等专家学者到场发言,多方面多角度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上海是
市民读书会第七期“葡萄美酒夜光杯”——纪念夜光杯创刊70周年专场,2016年9月9日下午在上海音乐厅举行。  一座城,一份报。如果说一份报纸的气度在于对时事要闻的时时关注,温度在于对民生万事的事事关心,那么,一份报纸的格调,往往体现在它的副刊——“新民晚报,夜饭吃饱,看好晚报,早点困觉”——回顾晚报90载,它不仅见证了时代的巨变,也在无数老百姓心里留下了一盏荧荧闪光的“酒杯”:夜光杯。夜光杯:三分
经年累月,新藏线上那一串珍珠般的小兵站,沉淀下不少故事。每次上山,无论在哪个兵站投宿,我都喜欢找站里的同志聊天,哪怕时间再晚,也要收集一点素材。  2001年11月下旬,我和某边防团团长同行,上山看望执行任务的部队。早就听说该团有个传奇人物,几年前在天文点边防连执勤时,驾驶东风240牵引车去冰湖里拉生活用水,不料车陷冰湖。为了救车,他竟然在冰天雪地中把车大卸八块,将零部件一件一件抬出,然后又组装起
张澍在引导旅客通过测温通道。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这里是全国最繁忙的空港口岸。疫情发生前,每天从此进出境的旅客超10万人次;疫情暴发后,人数也一直维持在1万人左右。  随着3月26日中国民航局调减了国际客运航班,浦东国际机场到达的境外航班数(客机)骤降至十几班,入境人数只占到原来的20%左右。  但在口岸一线,海关、疾控、边检等相关部门在防疫情输入的环节实际上一个都没有少,相反流程经过调整后,每个
那天我骑车上路,接近一个数十米宽的十字路口时,绿灯开始闪烁,随即红灯亮起。我自觉止步于向西方向直行的停车线后,等待下一次绿灯亮起,此时我的位置处在第一位。  几分钟后,南北向的绿灯闪烁,黄灯亮起,一辆自北而南行驶的小车犹豫了一下,司机突然加速,但还没来得及冲过中线,南北向已经亮起了红灯。我看到前方绿灯亮了,就往前骑。谁知那司机不顾南北向的红灯,硬是驱车冲断了我们东西向正常行驶的非机动车队伍,骑车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