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田间小区试验验证了不同时期施用47%氯吡·丙·异WP对稻茬麦田杂草的防效及小麦的安全性。结果表明:47%氯吡·丙·异WP 2 250~4 500 g/hm2小麦播后苗前、立针期至1.5叶期、3叶期喷雾处理对稻茬麦田菵草、荠菜、繁缕的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均高于90%,且对小麦安全。
关键词:47%氯吡·丙·异WP;小麦;杂草;防除效果;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S451.2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935X(2015)04-0040-04
收稿日期:2014-12-19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4)4044];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编号:SXGC[2014]248)。
作者简介:娄金贵(1964—),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病虫草害防治工作。
通信作者:王红春,博士,助理研究员。E-mail:[email protected]。江苏省稻茬麦田杂草危害严重,已成为限制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1]。单一除草剂的长期使用导致菵草、日本看麦娘、荠菜、繁缕等麦田抗药性杂草蔓延危害加重[2]。研发新型除草剂对应对麦田抗性杂草蔓延、解决麦田草害具有重要意义。47%氯吡·丙·异WP为江苏省激素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型三元复配剂。前期室内研究结果表明,47%氯吡·丙·异WP 1 350~4 500g/hm2 小麦播后苗前、立针期至1.5叶期施用对小麦安全,可有效防除菵草(抗性及敏感种群)、日本看麦娘、看麦娘、硬草、早熟禾、繁缕、荠菜、大巢菜、野老鹳等杂草[3-4]。为进一步验证47%氯吡·丙·异WP对小麦的安全性及杂草的防效,笔者于2013—2014年选取抗精唑禾草灵的菵草种群发生危害严重的稻茬麦田进行田间小区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药剂
47%氯吡·丙·异WP,由江苏省激素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2试验地概括
试验田设在江苏省兴化市城东镇联发村稻茬麦田,土质为勤泥土,pH值为7.2,有机磷含量 16.7 mg/kg,速效钾含量132 mg/kg,田间杂草以抗精唑禾草灵的菵草[Beckmannia syzigachne (Steud.) Fern.]、繁缕[Stellaria media (L.) Cyr.]为主,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 (L.) Medic.]零星分布;小麦品种为宁麦13,2013年10月31日人工撒播,前茬为水稻田。
1.3试验设计
1.3.1处理设计所选除草剂剂量及施药时间设计如表1所示。
1.3.2小区面积与重复小区面积30 m2,每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
1.4施药方法
2013年11月6日,小麦播后苗前(播后1周)采用市下牌SX-MD150A电动喷雾器 (扇形喷头,压力0.2~0.4 MPa,雾粒直径30~90 μm)喷雾施药;2013年11月13日,小麦立针期至1.5叶期喷雾施药;2013年11月20日即小麦3叶期喷雾施药,施药量450 L/hm2。
1.5数据调查与统计方法
1.5.1防效调查2013年12月9日(小麦播后 40 d),每小区定2点,每点调查0.1 m2,调查杂草株数;2014年4月18日(小麦播后170 d),调查杂草株数(茎蘖数)和鲜质量,采用Excel 2007计算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用SPSS 13.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杂草株数(鲜质量)的抑制率=对照杂草株数(鲜质量)-处理杂草株数(鲜质量)对照杂草株数(鲜质量)×100%。
1.5.2作物调查2014年4月18日(小麦播后170 d)每个小区选取2点,每点取5株小麦,调查小麦的茎蘖数、株高和鲜质量,用SPSS 13.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014年5月26日(小麦收割前3 d)每个小区对角线选择3点,每点选择代表性的0.1 m2调查有效穗数(剔除5粒以下的小穗),折算1 hm2有效穗数;样点内从根部随机取20个麦穗(剔除5粒以下的小穗),调查每穗粒数,计算每穗粒数,千粒质量按该品种常年千粒质量(37 g/1 000粒)计算,采用Excel 2007计算产量:产量(kg/hm2)=1 hm2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质量(g)×10-6×85%。
2结果与分析
2.147%氯吡·丙·异WP对稻茬麦田杂草的防效
2.2.1小麦播后40 d小麦播后40 d,47%氯吡·丙·异WP 2 250~4 500 g/hm2播后苗前、小麦立针至1.5叶期、小麦3叶期处理对菵草、繁缕和荠菜的株防效均高于90%。其中,47%氯吡·丙·异WP不同叶期处理以播后苗前处理对菵草的株防效最佳(表2)。
2.1.2小麦播后170 d小麦播后170 d,47%氯吡·丙·异WP 2 250~4 500 g/hm2播后苗前处理、小麦立针期至1.5叶期处理对菵草、繁缕和荠菜的株数和鲜质量防效均高于90%;而小麦3叶期处理2 700~4 500 g/hm2对菵草、繁缕和荠菜的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均高于90%(表3)。
2.2小麦播后170 d 47%氯吡·丙·异WP对小麦的安全性
小麦播后170 d,47%氯吡·丙·异WP 2 700~4 500 g/hm2播后苗前、小麦立针期至1.5叶期、小麦3叶期处理,小麦的株高、茎蘖数和鲜质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而与人工除草处理差异不显著(表4)。
3小结
47%氯吡·丙·异WP小麦播后苗前或立针至1.5叶期2 250~4 500 g/hm2喷雾处理可有效防除
稻茬麦田菵草、繁缕和荠菜;小麦3叶期2700~4 500 g/hm2 处理对菵草、繁缕和荠菜防效较佳。47%氯吡·丙·异WP小麦播后苗前2 250~4 500 g/hm2、立针期至1.5叶期和3叶期2 700~4 500 g/hm2 喷雾处理,小麦的茎蘖数、地上部分鲜质量及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理论产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而与人工除草处理差异不显著,对小麦安全。
参考文献:
[1]娄远来,薛光,邓渊钰. 江苏省稻茬麦田杂草分布与危害[J]. 江苏农业科学,1998(2):36-37.
[2]Heap I.The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herbicide resistant weeds[OL/DB]. [2014-11-19]. http://weedscience.org.
[3]黄付根,娄金贵,张伟星,等. 稻茬麦田主要杂草种群对氯吡·丙·异的敏感性[J]. 杂草科学,2015,33(1):17-20.
[4]张伟星,王红春,汤呈远,等. 47%氯吡·丙·异可湿性粉剂对稻茬麦田杂草的防效及安全性[J]. 杂草科学,2014,32(4):49-52.
关键词:47%氯吡·丙·异WP;小麦;杂草;防除效果;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S451.2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935X(2015)04-0040-04
收稿日期:2014-12-19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4)4044];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编号:SXGC[2014]248)。
作者简介:娄金贵(1964—),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病虫草害防治工作。
通信作者:王红春,博士,助理研究员。E-mail:[email protected]。江苏省稻茬麦田杂草危害严重,已成为限制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1]。单一除草剂的长期使用导致菵草、日本看麦娘、荠菜、繁缕等麦田抗药性杂草蔓延危害加重[2]。研发新型除草剂对应对麦田抗性杂草蔓延、解决麦田草害具有重要意义。47%氯吡·丙·异WP为江苏省激素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型三元复配剂。前期室内研究结果表明,47%氯吡·丙·异WP 1 350~4 500g/hm2 小麦播后苗前、立针期至1.5叶期施用对小麦安全,可有效防除菵草(抗性及敏感种群)、日本看麦娘、看麦娘、硬草、早熟禾、繁缕、荠菜、大巢菜、野老鹳等杂草[3-4]。为进一步验证47%氯吡·丙·异WP对小麦的安全性及杂草的防效,笔者于2013—2014年选取抗精唑禾草灵的菵草种群发生危害严重的稻茬麦田进行田间小区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药剂
47%氯吡·丙·异WP,由江苏省激素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2试验地概括
试验田设在江苏省兴化市城东镇联发村稻茬麦田,土质为勤泥土,pH值为7.2,有机磷含量 16.7 mg/kg,速效钾含量132 mg/kg,田间杂草以抗精唑禾草灵的菵草[Beckmannia syzigachne (Steud.) Fern.]、繁缕[Stellaria media (L.) Cyr.]为主,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 (L.) Medic.]零星分布;小麦品种为宁麦13,2013年10月31日人工撒播,前茬为水稻田。
1.3试验设计
1.3.1处理设计所选除草剂剂量及施药时间设计如表1所示。
1.3.2小区面积与重复小区面积30 m2,每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
1.4施药方法
2013年11月6日,小麦播后苗前(播后1周)采用市下牌SX-MD150A电动喷雾器 (扇形喷头,压力0.2~0.4 MPa,雾粒直径30~90 μm)喷雾施药;2013年11月13日,小麦立针期至1.5叶期喷雾施药;2013年11月20日即小麦3叶期喷雾施药,施药量450 L/hm2。
1.5数据调查与统计方法
1.5.1防效调查2013年12月9日(小麦播后 40 d),每小区定2点,每点调查0.1 m2,调查杂草株数;2014年4月18日(小麦播后170 d),调查杂草株数(茎蘖数)和鲜质量,采用Excel 2007计算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用SPSS 13.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杂草株数(鲜质量)的抑制率=对照杂草株数(鲜质量)-处理杂草株数(鲜质量)对照杂草株数(鲜质量)×100%。
1.5.2作物调查2014年4月18日(小麦播后170 d)每个小区选取2点,每点取5株小麦,调查小麦的茎蘖数、株高和鲜质量,用SPSS 13.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014年5月26日(小麦收割前3 d)每个小区对角线选择3点,每点选择代表性的0.1 m2调查有效穗数(剔除5粒以下的小穗),折算1 hm2有效穗数;样点内从根部随机取20个麦穗(剔除5粒以下的小穗),调查每穗粒数,计算每穗粒数,千粒质量按该品种常年千粒质量(37 g/1 000粒)计算,采用Excel 2007计算产量:产量(kg/hm2)=1 hm2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质量(g)×10-6×85%。
2结果与分析
2.147%氯吡·丙·异WP对稻茬麦田杂草的防效
2.2.1小麦播后40 d小麦播后40 d,47%氯吡·丙·异WP 2 250~4 500 g/hm2播后苗前、小麦立针至1.5叶期、小麦3叶期处理对菵草、繁缕和荠菜的株防效均高于90%。其中,47%氯吡·丙·异WP不同叶期处理以播后苗前处理对菵草的株防效最佳(表2)。
2.1.2小麦播后170 d小麦播后170 d,47%氯吡·丙·异WP 2 250~4 500 g/hm2播后苗前处理、小麦立针期至1.5叶期处理对菵草、繁缕和荠菜的株数和鲜质量防效均高于90%;而小麦3叶期处理2 700~4 500 g/hm2对菵草、繁缕和荠菜的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均高于90%(表3)。
2.2小麦播后170 d 47%氯吡·丙·异WP对小麦的安全性
小麦播后170 d,47%氯吡·丙·异WP 2 700~4 500 g/hm2播后苗前、小麦立针期至1.5叶期、小麦3叶期处理,小麦的株高、茎蘖数和鲜质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而与人工除草处理差异不显著(表4)。
3小结
47%氯吡·丙·异WP小麦播后苗前或立针至1.5叶期2 250~4 500 g/hm2喷雾处理可有效防除
稻茬麦田菵草、繁缕和荠菜;小麦3叶期2700~4 500 g/hm2 处理对菵草、繁缕和荠菜防效较佳。47%氯吡·丙·异WP小麦播后苗前2 250~4 500 g/hm2、立针期至1.5叶期和3叶期2 700~4 500 g/hm2 喷雾处理,小麦的茎蘖数、地上部分鲜质量及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理论产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而与人工除草处理差异不显著,对小麦安全。
参考文献:
[1]娄远来,薛光,邓渊钰. 江苏省稻茬麦田杂草分布与危害[J]. 江苏农业科学,1998(2):36-37.
[2]Heap I.The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herbicide resistant weeds[OL/DB]. [2014-11-19]. http://weedscience.org.
[3]黄付根,娄金贵,张伟星,等. 稻茬麦田主要杂草种群对氯吡·丙·异的敏感性[J]. 杂草科学,2015,33(1):17-20.
[4]张伟星,王红春,汤呈远,等. 47%氯吡·丙·异可湿性粉剂对稻茬麦田杂草的防效及安全性[J]. 杂草科学,2014,32(4):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