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原始性创新之门

来源 :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429535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党的十七大开始,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原则。但是,我国学术界对上述战略的理论研究和解释仍然显得薄弱,自主创新的本来意蕴尚未真正揭示。自主创新本质上属于文化范畴,只有开展以促进原始性创新为核心的新型创新文化建设,才能继往开来,开创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领会自主创新的核心精神需要建设新型创新型文化
  
  随着自主创新战略的深入贯彻,我们就会感到创新文化建设明显滞后,其相关的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都未能突破原来的模式和格局。与此相应的是,人们对“自主创新”精神实质的领会出现了言传性的困难。在国内,“自主”意识或多或少受到经济利益的羁绊,各个主体的发展诉求与国家的战略诉求之间存在层次上的差异;在国外,许多学者对“创新”和“自主创新”之间的区别也不甚了解。其实,上述困境的出现是将一般意义上的“创新”与“自主创新”相混淆造成的。而只有建立起相应的文化视野,才能理解到“自主创新”的文化启蒙意义和思维转型价值,才能使“引领未来”落到实处。由此而论,创新文化建设应当直接体现出文化的本质功能。
  从实践来看,迄今的创新文化建设并没有直面“为什么要自主”这样的问题。对中国来说,上述问题既是哲学问题,也是带有历史沧桑感的文化问题,并与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和感情密切相关。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把握中国文化关于“自主”的微妙宏旨,争取对其文化起点、历史演变及其未来的可能发展等取得共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把握自主创新的意蕴,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创新文化建设,使人们有所触动而焕发精神。那么,到底是什么触动了决策者,使自主创新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的核心原则?一般情况下,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并不值得深究。但当不自主一旦危及自我发展时,追求自主发展就是触发革命性变化的原始动力。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回顾我国近现代发展历史,不自主的事例比比皆是。即便是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当“核心技术是市场换不来或引进不来”成为新共识的时候,加强自主创新就成为我国的自然选择。但由于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利益主体不同,不同非国家性主体对自主创新的态度明显分化。创新文化建设应当直面并解决这个问题,而如何增强自主性则是每个主体都要面对的共性问题。
  从内容来看,自主创新包括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层面或三种形式,形成费孝通先生所谓的“差序格局”,而“推出”这个格局的关键则是原始性创新。只是中国科技创新和现代社会的特点实际上近乎一种“反差序格局”,即我们有探源的能力,但是我们本身不是源头。多年以来,我国的创新文化基本上也是这种格局,并和中国传统之间存在一种文化张力,不仅倾向于否定我们自己的原创性成果,而且难以适应并表述自主创新的精神实质。
  从大的格局来看,这样一种创新文化显然达不到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创新格局焕然一新的作用。因此,在自主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核心原则的条件下,只有转变观念,充分发挥中国文化的原创性,释放中华民族的原始性创新能力,才能根本改变旧的格局,开启原始性创新之门,这个任务只有加强新型创新文化建设才能完成。
  
  建设新型创新文化应当坚持“自主”生成原则
  
  如果说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源于国家间的竞争,那么新型创新文化建设则源于其自身的文化传统,其逻辑起点就是“自主”,提倡的是一种依靠内生力量而不是外部依赖的方式所实现的“创新”,从而使“创新文化”回归到文化的孕育、促进、约束、教化和归属功能,矫正以往因为片面强调“创新”而否定传统的偏弊,奠定自主发展道路的文化基础。
  无论是创新文化还是新型创新文化,本质上都应该是一种兼容并蓄的文化。相比之下,以往的创新文化不能够兼容传统,或明或暗都存在着否定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倾向,因此可以称为没有真正“自知之明”的文化。由于缺乏“自知之明”,我们的教育出现了学习、模仿、吸收和重现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原创性的导向。虽然我们很努力,也很好学,但在整体上并没有解决原始性创新稀缺这一核心和关键问题。我们认为,当代科学技术基于生成论思想谋发展的前沿趋势为中国解决上述历史遗留问题创造了时代机遇。当然,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而对中国来说,促进创新文化的生成论转型,建设新型创新文化就成为当务之急。
  追求“自主性”生成是中国文化的成熟传统和精神境界,并以符合“自然创生”“生生不息”的“自然合理”为最高追求,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对原创性的认识和体验。而在原创性的视野之下,自主、创新和传统之间的隔膜几近消失,使得建设新型创新文化,兼容并蓄各种原创性资源于一体,呈现出自主创新的中国特色成为可能。应当着重强调的是,将上述可能性变为现实的基础首先来自于对传统的“自知之明”,无此“自主”原则,大格局则无法生成。
  
  以“原创至上”的理念推动创新文化转型
  
  从其理论本性来看,自主创新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文化和创新方法。只有把文化看成方法,才能实现自主创新的核心价值,而其实现路径就是以“原创至上”的理念推动创新文化转型,通过建设新型创新文化,打开连接“自主创新”和“引领未来”的通道。
  我们认为,“原创至上”就是从原创性出发看待问题,实行原创等价原则,充分尊重每一个原创的自然、文化和实践属性,而不是以一种原创否定另一种原创。只有通过这种视域的转换,才能促进和完成创新文化的转型,正当利用中国本土的原创性资源,充分释放中国传统中蕴藏的原始性创新潜力,从而使自主创新成为全球财富。只有在这种意义上,“自主创新”才将真正成为“引领未来”的起点。
  我们观察到,基于人文精神价值相对于科学价值的先在性,科学的选择性发展模式和道路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在历史上,中国传统科学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基于自然整体规律的选择性发展,具有自己的原创特色,也曾经赢得尊重。中外经验表明,对传统资源的创造性应用主要不是取决于对传统的误读,歪打正着,而是取决于对传统的认同。我们认为,如果能够认同自己传统的原创性,中国的科学家就不会被称为“模仿科学家”,中国科技的整体原创能力将会得到根本提升。
  
  新型创新文化建设首先要补上传统短板
  
  从一般的公共舆论来分析,传统的缺失已是我国无可争议的社会事实。可以说,这种缺失是以往的创新文化过分强调思维的同质化带来的,传统作为一种异质思维被连根拔起。但是,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表明,传统和发展之间能够 兼容。因此,建设新型创新文化的一个基础课题就是温故而知新,从理解传统做起。只有回到传统,学习传统,体认传统,才能释放传统的原创潜力。
  近年来,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我国学术界出现了追忆和缅怀20世纪学术大师的热潮。人们总结那些大师的成功经验,认为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深厚的传统基础。但是现在我们对传统已经疏远太久,以至于需要进行对传统的再启蒙。这种现象不是简单的历史轮回,而是基于未来发展的战略需求对传统智慧原创性的再发现。因此,这不是倒退,而是加强自主创新的内在要求。为了推进自主创新,“补课”工程应当纳入国家战略,进入每个人的精神世界。
  在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之后,我国学者已经将人文精神的缺失作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提了出来。而自主创新既是中国各种问题的集合点,同时也是化解发展问题的制高点,因为只有“自主”的“创新”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这是中国文化的“自觉”传统给出的启示和答案。相反的是,如果我们不能深入推进自主创新,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倒可能白白为其他国家、其他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养料的资源。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机遇是“自主”创造的。虽然到目前为止,现代科学尚不能完全包容东方文化传统,但我们并不为传统担心,因为这是新型创新文化建设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我们相信,自主创新将创造新的历史,而新的历史一定能够包容传统。
  
  以倡导经典亨习为核心促进新型创新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创新文化的任务。我们认为,传统智慧的“进发”至关重要,因为中国文化是“成己”之学,其思想、方法和价值既具有原创潜力,也对孕育、生成、促进和提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基础性的功用,并有助于消除已经以“潜规则”方式存在的道德失范、学术浮躁等学风问题。
  由于受多年来习惯看法的影响,很多人在潜意识中已经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制约科技创新最大障碍”的看法,上述认识也影响甚至控制了很多政府决策部门,导致中国传统的各种学派目前没有机会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方面的合理自由竞争。要冲破这样的束缚,就需要国家意志的强力介入,借新型创新文化建设之契机,倡导中国传统经典的学习。事实上,中国文化属于一种“顶层设计”的文化,它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理解迄今仍然具有建设性的价值,并对解决诸如气候变化、地震预测、工程设计、农业发展、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生命科学、动物健康和人类健康等一系列重大前沿领域的基础问题皆具有原创性的潜力和别开生面的气魄。因此,要根本改变“单一的政策导向”,大胆地让中国传统的文化资源和科技资源参与到对当代重大问题的解决进程之中,通过实践,开启原始性创新之门。
  可以预见,通过学习中国传统经典,能够促进人们直接领会和把握自主创新的核心精神,并在做出关键抉择时真正发挥自己的“良知良能”。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再次迈出关键性的一步,建设新型创新文化,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的根本性落实。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和人员的流动需求不断增加,车辆数目的激增使得城市交通压力不断上升。“交通拥堵”、“交通安全”、“节油环保”早已成为随处可闻的话题。而随着技术的革新,智能交通技术(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ITS)的发展已由研制阶段过渡到实际应用阶段:共用信息平台让我们出门前可以得知路面交通情况,继而合理规划出行路线,高速公路电子收费系统让我们无需停车等待缴费,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教学在不断深化改革,新课标中就强调了高效课堂。而在我国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学方法发挥着重要作用。探讨初中数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方法,对初中阶段的数学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开展高效课堂既是在满足初中数学教学的需求,也是在适应当前时代的教学需要。但是从当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其中依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因此,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师就需要转变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神圣职责,并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79年1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了《告台湾同
天授元年武则天登基做了女皇,她的侄子武承嗣想当太子,结果遭到狄仁杰等人的强烈反对。武承嗣恨之入骨,便勾结侍御史来俊臣诬陷狄仁杰谋反,想置他于死地。来俊臣网罗罪名,在如意元年将狄仁杰逮捕入狱。  武则天朝,曾实行酷吏政治,来俊臣擅用酷刑,手段之狠毒,无出其右者。狄仁杰明白自己的处境,来俊臣一威胁,他便认罪了,来俊臣见此也不再为难他。  狄仁杰趁机与看守套近乎,借了副笔砚,四下无人时,他扯下头巾,在上
为配合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探寻一条沟通长江经济带与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合适的桥梁纽带。运用比较分析研究方法,从宏观角度分析了湘粤运河与湘桂运河、赣粤运河的建设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