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童教育践行者与乡土文化传承人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she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成长与求学,成为代课教师


  我出生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一个叫六堡村的寨子,是畲族聚居区。我的父母都不识字,我爷爷识一点字,他在旧社会是寨子里的鬼师。最初,他想让我继承他的本领。后来,他觉得我上学成绩还可以,就一直支持我上学。
  1981年,读完小学后,我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县里的初中。当时,农村学生考进县城中学的很少。我在麻江中学读初中,最想初中毕业后考师范,因为那是最好的出路。但是,上初中后学习遇到困难,同学们说汉语,我经常反应不过来,因此学习成绩不理想,没能考上师范,不得已上了高中。
  后来家里发生了些变故,我没有考上大学,就去凯里(贵州省黔东南州府)打工。冬天农闲时,村里要办扫盲班,村支书就让我回来带扫盲班。我觉得自己教得还可以,那个班一共有42个学员,经过了3个月的学习,脱盲了40个。通过这件事,大家都挺认可我。1988年,支书请我到村里做代课教师。

二、成为女子学校校长,探索女童教育


  因为贫困,我们那里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女孩上学。当时我们做过一个调查,女童入学率只有23%左右,而且不少女孩是陪着弟弟一起来上学的,等弟弟对学校环境熟悉了,家长就不让女孩继续上学了。很多女孩十七八岁就出嫁了,家长看不到女孩上学的好处,觉得女孩是给别人家养的,上学也没有用。
  县政府很重视女童教育问题。1989年,县政府决定在我們村办一所女子学校吸引女孩入学,当时叫女子班(后改为麻江县杏山镇六堡畲族女子学校)。村支书也很重视,主动把村委的房子拿来做校舍,村委就在田间地头“绿色”办公。那是一栋两层楼的木房子,大概有120平方米。就这样办起了女子班。
  县教育局想为这所女子学校培养稳定的师资,就想到了我,让我去县里的职业中学师资班学习。两年后,也就是1992年,我正式去女子学校任教。女子学校一共有五个老师,除校长外都是代课老师。
  学生来学校以后,担心因为读书影响了其他技艺,最后不会唱歌、不会做针线、不会跳舞。西南少数民族特别重视女孩子的各方面技艺,女孩子要会刺绣、会做衣服,如果不会,就会被认为没有这方面的手艺,生活能力不行,而这会影响女孩子的终身大事。考虑到这些,我们就请村里手艺最好的老人来学校,每周开一堂或两堂课,专门教女孩子刺绣和跳舞。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这就是“民族文化进课堂”,只是为了吸引女孩来学校上学。
  教第一届学生,我们只用了4年就完成了6年的教学任务。因为女孩们年龄普遍比较大,有的甚至和我同龄,时间不等人,我们必须抓紧时间。1997年,我转正成为公办教师。当年麻江县只转了三个,叫破格录用。
  1997年,县妇联的“春蕾计划”项目介绍我们和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以下简称“滋根”)合作。九年里,学校共有251名女生得到了滋根的资助,每人一学期80元,实现了免费上学。接受资助的学生中,有13人考上大学。这些学生成了我们这个地方的第一批大学生,她们毕业后多数当了老师。

三、一包种子工程与粑槽舞:成人教育与乡土文化传承


  2003年,在滋根的支持下,我们办了一个扫盲提高班。扫盲班在农闲时上课,教农民识字和算数,还有农业知识。一年之后,学员通过考核拿到脱盲证。但是脱盲之后怎么办?我就办了个“一包种子工程”,每个学员除了拿到脱盲证书之外,还得到一包种子,喜欢辣椒的就给辣椒种子,喜欢黄瓜的就给黄瓜种子,还给他们提供一些技术指导,很多学员要了黄瓜种子。结果那一年,黄瓜大丰收,但是卖不出去。正好,我刚在县城买了房子。大家就把黄瓜堆到我家里,堆得满满的。当时看着那一屋的黄瓜,我就想,农村教育真难啊,帮助大家丰收了也是一件麻烦事。
  2004年,我们建了一支文艺队,大家唱唱跳跳很高兴,还把我们畲族的粑槽舞推到了高潮。2006年,黔东南州建州50年庆典活动中,我们学校的学生和村里的妇女,一共50人,到开幕式上表演。2008年,我们把粑槽舞申请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贵阳召开,开幕式演出中也有我们的粑槽舞。
  后来,村里许多男人外出打工,妇女留在村里带小孩、照顾家庭。我组织几个参加过扫盲班的妇女,在县里成立“阳光保洁服务中心”,还帮她们策划、申请小额信贷、找妇联和电视台做宣传。村里的妇女通过这家公司,在县里的银行、邮局、汽车站等地方找到工作,打扫卫生,一个月可以有1500多元的收入。后来,妇女们又成立了一个刺绣服饰公司,我帮她们取了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名字—畲乡情韵,制作出售具有民族特色的衣服。

四、女童教育最重要是培养自信心


  当校长以来,我一直非常重视女童教育,除了促进女童入学、帮助她们提高成绩、引导民族文化进课堂之外,还采取了其他措施。
  一是聘请女生辅导员,请我们的毕业生回来给女童讲解卫生健康方面的知识。毕竟我是一名男老师,有很多知识不方便直接讲。于是我就找一些卫生保健方面的资料给毕业的学生,让她们作为大姐姐跟学生讲。虽然她们的知识、理论水平也有限,但是也弥补了女童健康教育的缺失,而且同龄女孩之间也更便于交流。
  二是注重培养女童的自信心。女童,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女童,培养她们的自信心特别重要。她们家里穷,也没有什么出路,特别容易产生自卑感。我就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我们学校是麻江县第一所开设英语课的农村学校。我们有一个很不错的老师,英语口语非常好。一次“四月八”民族集会,我带着学生们表演粑槽舞,有一群外国朋友围着看,这位老师和他们聊天,老外们很惊讶,怎么这么偏远的学校也有能讲英语的老师。通过这件事,我决定让这位老师在学校开英语课。我发现,这真的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我们的学生可能语文数学成绩不太好,但是英语成绩比其他学校的学生好。大家就有了印象,六堡的学生英语好。这对这些女孩来说是很大的鼓励。这样,学生就不容易辍学了。   遗憾的是,2012年,我们这所有着23年历史的女校被合并到中心校。
  合并到中心校之后,我分管住校生,也就是留守儿童的工作。除了开展乡土文化进校园、传承民族文化之外,我还做了关爱留守儿童心理的工作。我鼓励支持我们的老师,尤其是女老师,去考心理咨询证,让她们出去参加培训,回来后做学生咨询辅导工作,让我们的学生得到一点心理的安慰。现在我们学生分宿舍也充分照顾到孩子们的实际情况,按照孩子们的来源地,同一个寨子的孩子住在一个宿舍。

五、乡土文化传承人的自我定位


  虽然,我只是一名小学老师,只有高中文化,但是我觉得我有责任和义务保护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畲族是一个非常小的民族,也就4万人。畲族文化正在不斷流失,我有责任记录保护它。下午四点半学校一放学,我就在村里转,经常一个寨子一个寨子地跑,访问老人、拍照片,记录老人的故事、畲族的文化。如果不记录下来,老人去世以后,这些文化与传统就真的流失了。多年来记录下来的材料,能反映很多变化。
  2004年,学校有了电脑,我就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出来,出了一本书。因为当时没有多少人研究贵州的畲族,书一出版,被誉为填补了贵州畲族文化研究的空白。
  我喜欢研究学习,比如,美丽乡村怎么搞、畲族的医药怎么传承。我也在杂志上发表了一些文章。虽然,我是一个“土专家”,但是也和一些专门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畲族文化的专家学者联系,还曾受邀前往厦门大学参加论坛,就东南沿海畲族与贵州畲族的异同进行探讨与分享。
  虽然在小学搞研究的人比较少,但我就喜欢搞研究。我的论文发表了,我的书出版了,还被选为乡村名师。最近,我正在筹备自己的名师工作室,打算结合我的学科,研究小学教育和畲族文化。我觉得一个人活着一辈子,得有些研究,我愿意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访谈后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童教育在中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促进了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这是值得骄傲的中国经验。这份成绩不仅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推动、国际机构和公益组织的努力,更离不开基层教育工作者的默默付出。对赵华甫老师的访谈,正是从个人叙事的角度,记录了这段历史。尤其可贵的是,在新的时代,赵老师能够将对性别的关注延伸到支持妇女就业,将性别发展融入到社区和当地经济发展中。
  在关注女童教育的同时,赵老师在乡土文化传承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潜心研究畲族音乐、服饰、医药等文化领域,成为了有影响力的畲族文化研究者。赵老师将民族文化研究和教育活动有机融合并发展出一定的厚度,使乡土文化成为一种可以实践、可以传承的教育活动。
  女童教育践行者和乡土文化传承人,赵老师身上的这两个符号,是清晰而鲜活的。对赵老师的访谈,让我感慨,教育实践领域一定有更多像赵老师这样的个案,需要我们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倾听他们的生命故事,记录他们的实践历程。
  (作者系:1.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2. 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项目官员)
  责任编辑:胡玉敏
其他文献
有一位师姐在我的微信空间中写道:“有的人去世后,给人留下了科研成果;而有的人,留下的却是方向和精神。”我想对于恩师,对于遥感研究方面的指引,以及大爱的精神将永远闪耀着光芒,也将无形中引导我们如何继续为人师表。  2015年1月10日,恩师永远离开我们的当日,我在外奔波了一整天,晚上看到西北大学的一位同学发来短信:“小文老师怎么去世了?”再一看微信中几近刷屏的消息,几乎不敢相信恩师已经仙逝多时了。后
辽宁省朝阳市育红小学(以下简称“育红小学”)创办于1958年,是辽宁省首批重点小学之一,2016年,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美育特色示范校。经过几代育红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形成了“大美润泽,育师生共同成长”的特色办学理念,以艺术教育为引领,促“师生共成长”的办学特色。育红小学的美育特色发展方向是向真、向善、向美、向上,通过探索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特色路径,最终达到“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益心”的
编者按  讀书,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有效途径。而共读与分享,是其中的重要方法。共读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进行交流的过程;分享的过程,则是读者与读者互换思想的过程。读一本书,读者最终得以收获诸多不同的思想,帮助自己快速成长。本期栏目,与读者分享两位青年教师的共读所得。  《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苏轼也在《稼说送张琥》中提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观点。作为一名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承担着向高等院校输送合格人才和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重任。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职业要求日新月异,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日趋多元。与此相适应,高中教育应如何满足时代发展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这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是国家明确提出的战略举措。它对于破解普通高中同质化的难题具有
今天,我们相聚在华夏古都、文明之源的名城西安,相聚在淳厚博雅、声誉卓著的陕西师范大学,共同举办“庆祝第三十六个教师节暨2020中国教师发展论坛”。  首先,我代表民进中央,向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向民进教育界会员,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向前来参加此次论坛的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和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对论坛举办给予热情支持和帮助的各部门、各单位和各位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
【摘 要】本文提出解读新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几条路径:首先要读选文,获得最鲜活的阅读体验;其次要读助学系统和作业系统,把握教材体系,明确编者意图;再次要读教参,加深对于教材的理解;最后还要以教材和教参为基点进行扩展阅读,开阔视野,深化认识。新版语文教材重视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对教师的阅读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新版语文教材 教参 阅读素养  2017年秋季,新版初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
王君  倡导“青春语文”的教学理念,现任教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全国中语首届十大学术领导人物,全国教育改革先锋教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出版多部专著,如《教育与幸福生活》《听王君讲语文教师成长》《青春课堂:王君与语文教学情境创设艺术》,发表大量论文。  一  我是在重庆市著名特级教师黎见明先生“导读”理论和文兰森先生“导创”教学理论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20世纪8
1944年,我出生在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华家村(后改名为接龙村)。我家境一般,父母都是农民,我是老大,下面有两个弟弟、四个妹妹。我八岁开始上学,从村小到高小,再到县中、镇中。1964年高中毕业,我没考上大学,只好找工作。因为高中毕业生少,我成为老师没费什么力气,高中一毕业,我就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  姚渡农业中学任教  刚开始是去姚渡乡上的农业中学(农业中学,指在某些国家中传授农业知识技能的中等专业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淮北一中”)1958年建校至今,经历了一个甲子的发展历程。一路开拓奋进,弦歌不辍,淮北一中获得了安徽省首批省属重点中学、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示范高中、省新课程实验样本校、教育部特色高中建设项目培育校、全国百强校等荣誉。  2012年,淮北一中提出了“实施精致教育,培育雅致人生”的办学新思路,力求内涵精致,做出教育高度,注重雅致品相,提高办学品位。“双致教育”
小學科学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开展都要以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为基础。本文以《金鱼》一课为例,简述教师如何基于学生已知开展教学活动。一、诊断学生已知,确定教学目标  良好的教学目标能使教学活动不陷入盲目的状态,有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做到事半功倍。当然,良好的教学目标一定是以学生的已有认知为基础确定的。在《金鱼》一课,教师是这样诊断学生的已有认知的。  1.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