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三级训练网”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出种种不利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弊端的情况下,根据我国国情,我国提出了“体教结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思想、新体系。随着新思想的出现,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的发展方向出现了新的变化,使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未来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培养理念 发展方向
我国在坚持“举国体制”的前提下,依托计划经济,通过“三级训练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的竞技体育优秀人才参加世界大赛,为国争光,提升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政治封锁。然而,社会的进步使这种过于依赖国家投入和政府管理的人才培养体制逐渐暴露出种种阻碍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弊端。1986年,原国家体委向国务院报告提出:坚持以学校体育为战略重点,根据运动项目特点和各地具体条件,坚持以学校为基础,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训练方式;《国家体委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大专院校设立高水平运动队。这标志着我国“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思想体系的提出。伴随着新观点的出现,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1.“育人夺标”思想得到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并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发展的重要方向。
所谓“育人夺标”,就是注重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和竞技能力相结合,把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的“育人”过程放在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中,并综合有关的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向竞技体育人才传授相关的综合性知识,使他们拥有较高的个人发展能力。
2.“以人为本”是符合人文要求的人才培养理念。
以人为本,把人才培养体系定位在使大多数运动员得以全面发展的道路上,实现以教育、体育为主体,社会各界多方打造的依托小学—中学—大学,结合学校—社区俱乐部的和谐体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后备人才理念的发展方向。建立我国“体教结合”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就是符合“以人为本”要求,符合我国人才培养理念发展方向的实践。
2.1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人本化”的必要性
从竞技体育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来看,竞技体育不仅是以单纯的比赛夺标为目的,而且关系到全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从体育的评价标准上看,它更注重精神、民族、主体等;从体育培养人的实现形式上看,体育运动是通过教育和学习等手段,提升人的身心素质、价值观念、文化人格和文化成果的过程。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的最高表现形式,不能脱离体育的本源思想。所以进入21世纪,竞技体育培养的人才,不能仅仅在赛场上争金夺银,给人视觉上的欣赏和心理上的冲击,更多的是在赛场之下发挥自身的最大效益,完成自身价值的实现。
2.2建立“以人为本”人才培养理念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受历史条件和政治、经济条件的影响,以往的竞技体育更倾向“以物为本”。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以人为本”才是现代体育的基本价值观,它把教育和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用全面的、发展的和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联系起来。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的最高表现形式,在新时期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各项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在发展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发展。
2.3“可持续发展”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的发展方向
我国以往的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材率极低。在我国金牌运动员的成才率仅为3.6‰。绝大多数竞技体育运动员退役后,必然要走向其他岗位,就连那些稀有的金牌运动员也终有退役之日,然而退役后再就业的困难对运动员的影响尤其是心理上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由于训练的特殊性所导致的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的弊端也日益显现,这在无形之中加大了“运动员”的从业机会成本,导致越来越多的父母不愿其子女从事竞技体育。没有大量的后备人才进行补充,竞技体育要发展是很艰难的,这也成为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整体提高我国从事体育训练的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综合素质、社会适应能力,成为新时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重点考虑的问题。“体教结合”,通过体育与教育结合,可以较好地解决我国体育人才入口过窄、出口不畅,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和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排除了社会对体育训练的后顾之忧,培养了更多高素质人才,保证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可持续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我国在进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时,不但要考虑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而且要充分考虑所培养运动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人才培养的效率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我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与“和谐社会”的要求相符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未来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国家体委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C].1986.
[2]许龙.“体教结合”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6(2):154-157.
[3]国家体委.国家体委关于试行运动队工作条例(草案)的通知[C].1963.
[4]国家教委.关于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C].1987.
[5]宋全征.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开发[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6]卢志成,刘华荣,裴琨.“体教结合”与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辽宁体育科技,2004,12,(6):7-8.
[7]曹振康.关于教体结合与学校竞技体育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1,12(12):14-16.
关键词: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培养理念 发展方向
我国在坚持“举国体制”的前提下,依托计划经济,通过“三级训练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的竞技体育优秀人才参加世界大赛,为国争光,提升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政治封锁。然而,社会的进步使这种过于依赖国家投入和政府管理的人才培养体制逐渐暴露出种种阻碍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弊端。1986年,原国家体委向国务院报告提出:坚持以学校体育为战略重点,根据运动项目特点和各地具体条件,坚持以学校为基础,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训练方式;《国家体委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大专院校设立高水平运动队。这标志着我国“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思想体系的提出。伴随着新观点的出现,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1.“育人夺标”思想得到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并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发展的重要方向。
所谓“育人夺标”,就是注重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和竞技能力相结合,把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的“育人”过程放在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中,并综合有关的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向竞技体育人才传授相关的综合性知识,使他们拥有较高的个人发展能力。
2.“以人为本”是符合人文要求的人才培养理念。
以人为本,把人才培养体系定位在使大多数运动员得以全面发展的道路上,实现以教育、体育为主体,社会各界多方打造的依托小学—中学—大学,结合学校—社区俱乐部的和谐体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后备人才理念的发展方向。建立我国“体教结合”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就是符合“以人为本”要求,符合我国人才培养理念发展方向的实践。
2.1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人本化”的必要性
从竞技体育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来看,竞技体育不仅是以单纯的比赛夺标为目的,而且关系到全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从体育的评价标准上看,它更注重精神、民族、主体等;从体育培养人的实现形式上看,体育运动是通过教育和学习等手段,提升人的身心素质、价值观念、文化人格和文化成果的过程。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的最高表现形式,不能脱离体育的本源思想。所以进入21世纪,竞技体育培养的人才,不能仅仅在赛场上争金夺银,给人视觉上的欣赏和心理上的冲击,更多的是在赛场之下发挥自身的最大效益,完成自身价值的实现。
2.2建立“以人为本”人才培养理念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受历史条件和政治、经济条件的影响,以往的竞技体育更倾向“以物为本”。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以人为本”才是现代体育的基本价值观,它把教育和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用全面的、发展的和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联系起来。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的最高表现形式,在新时期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各项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在发展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发展。
2.3“可持续发展”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的发展方向
我国以往的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材率极低。在我国金牌运动员的成才率仅为3.6‰。绝大多数竞技体育运动员退役后,必然要走向其他岗位,就连那些稀有的金牌运动员也终有退役之日,然而退役后再就业的困难对运动员的影响尤其是心理上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由于训练的特殊性所导致的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的弊端也日益显现,这在无形之中加大了“运动员”的从业机会成本,导致越来越多的父母不愿其子女从事竞技体育。没有大量的后备人才进行补充,竞技体育要发展是很艰难的,这也成为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整体提高我国从事体育训练的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综合素质、社会适应能力,成为新时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重点考虑的问题。“体教结合”,通过体育与教育结合,可以较好地解决我国体育人才入口过窄、出口不畅,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和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排除了社会对体育训练的后顾之忧,培养了更多高素质人才,保证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可持续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我国在进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时,不但要考虑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而且要充分考虑所培养运动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人才培养的效率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我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与“和谐社会”的要求相符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未来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国家体委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C].1986.
[2]许龙.“体教结合”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6(2):154-157.
[3]国家体委.国家体委关于试行运动队工作条例(草案)的通知[C].1963.
[4]国家教委.关于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C].1987.
[5]宋全征.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开发[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6]卢志成,刘华荣,裴琨.“体教结合”与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辽宁体育科技,2004,12,(6):7-8.
[7]曹振康.关于教体结合与学校竞技体育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1,12(1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