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女性长久以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在学业、就业、婚姻、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面临比男性更多的压力。而高校的扩招,研究生数量激增,使得女硕士研究生逐渐成为一个庞大的并且值得社会关注的群体。本文就女硕士研究生的社会性别和性别角色,从学业、婚恋、就业、人际交往和经济几个方面,分析其心理压力,并且提出缓解这一群体压力的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女研究生;心理压力;措施
一、女硕士研究生身份特殊性分析
伴随利国利民的高等教育普及,使得女硕士研究生数量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女性,她们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的群体,她们即将走向社会各行各业的重要岗位,与男性一样,肩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重任。绝大多数女硕士研究生不认为自身与男研究生存在工作能力的差异,希望冲破传统的社会分工,拥有独立的自我地位和事业。除此之外,女硕士研究生是集女性、青年和高级知识分子于一身的群体,她们位于女性群体的高层。首先,作为女性在社会中所面临的问题决定了其心理特点;其次,研究生群体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心理特点;最后,与男研究生相比,她们不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就业上,面临更加苛刻和复杂的环境和挑战。
二、女硕士研究生压力来源分析
1.学业压力。单纯的掌握课程已不再是衡量成绩优秀的唯一尺度,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如发表论文、完成课题、参与项目等;还要有创新能力,解决前人未解决的难题、寻找不同的分析视角。可想而知,繁重的科研工作已成为女硕士研究生学业压力的来源之一。
2.婚恋压力。就恋爱动机而言,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绝大多数女性在恋爱中都本着选择人生伴侣的目的而交往,这较男性而言选择的余地就相对少一些;另外,根据中国女性择偶的标准,男性的年龄大多大于女性,所以,在选择上受年龄限制可供选择的男性又少了一部分;而古往今来,男性都有男强女弱的思想,男性在选择伴侣时往往愿意找能力和经济条件比自己稍弱的女性结婚来显示自我的优越感。所以,作为女硕士在择偶上往往只能选择同等及以上学历、社会地位高于自身的男性作为伴侣,这样的男性更是少之又少。
3.就业压力。当今正处于一个社会高速发展和经济转型时期,竞争日渐激烈和残酷,而高校的扩招带来的学历贬值,使得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尴尬状况。再者,准备就业的女硕士研究生正处于婚育的高峰期,用人单位考虑到婚嫁、产假以及今后女性在家庭中担当较多责任等诸多方面,或明或暗的在招聘过程中排斥女性,使得女硕士研究生陷入无可奈何的就业怪圈。
4.人际交往压力。在象牙塔中潜心深造近二十年的女硕士研究生,生活的环境是相对独立和封闭的,交往的范围和对象上也是相对狭窄和单一的;在与社会各行业交往中,不论在话题还是个人经历上都存在较大差异;作为女性,本身的特点是敏感而含蓄的,这往往使得女硕士研究生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的角色。
5.经济压力。生存是人最起码的底线,而生存又不可避免谈到衣食住行,保证衣食住行又不能没有经济收入。女硕士研究生,最主要的身份就是学生,除了帮助导师完成课题、代课等形式获得少量工资以外,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主要的生活交际消费还是靠家里承担。作为新时代的独立女性,在自尊心上往往无法接受年近三十还要靠父母接济。这从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女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压力。
三、缓解女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的措施
1.个人:充分认识压力,妥善应对压力
首先,女硕士研究生应该充分意识到压力的存在并不可怕,适当的压力反而更能促使人扬起斗志,从而激励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其次,要肯定压力的存在是在所难免的,只有正确看待学习、生活中的压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才是正确的人生观;再次,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女性,应该拥有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个体,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和认识都会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
2.家庭:积极进行开导,适时给予关爱
父母对于未婚女性来说,永远是一个躲避风浪的港湾。在女硕士研究生面对学业、事业以及婚姻的困惑和委屈时,往往愿意在第一时间告知父母,以寻求理解和帮助。所以,父母应该积极对其进行开导,并对她们的决定进行分析从而给出建议和支持。对于不愿意主动诉说压力和苦恼的女硕士研究生,父母应该从侧面了解其学习、就业以及感情状态,适时的进行沟通,帮助她们减轻各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心理压力。
3.学校:加强心理教育,建立咨询体系
学校还应该着重对心理咨询进行宣传和建设,有些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形同虚设,并没有得到学生们的认可和利用。只有真正使心理咨询中心成为学生排解压力、寻求理解、得到帮助的有效场所,才能在第一时间帮助她们积极面对心理压力和问题,避免因压力过大無处宣泄而产生的负面情绪。
4.社会:贯彻性别平等,完善就业政策
国家应该积极宣传男女平等的文化观念,广泛树立公平竞争的就业意识。在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大氛围中,针对性的对成功女性进行宣传,逐渐摒弃传统社会对知识女性的非理性评价,从而树立新时代女知识分子的形象。在就业政策上,国家应该保证女性的合法权利,在法律上对用人单位歧视女性的行为和做法给予矫正和惩罚。
【关键词】女研究生;心理压力;措施
一、女硕士研究生身份特殊性分析
伴随利国利民的高等教育普及,使得女硕士研究生数量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女性,她们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的群体,她们即将走向社会各行各业的重要岗位,与男性一样,肩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重任。绝大多数女硕士研究生不认为自身与男研究生存在工作能力的差异,希望冲破传统的社会分工,拥有独立的自我地位和事业。除此之外,女硕士研究生是集女性、青年和高级知识分子于一身的群体,她们位于女性群体的高层。首先,作为女性在社会中所面临的问题决定了其心理特点;其次,研究生群体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心理特点;最后,与男研究生相比,她们不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就业上,面临更加苛刻和复杂的环境和挑战。
二、女硕士研究生压力来源分析
1.学业压力。单纯的掌握课程已不再是衡量成绩优秀的唯一尺度,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如发表论文、完成课题、参与项目等;还要有创新能力,解决前人未解决的难题、寻找不同的分析视角。可想而知,繁重的科研工作已成为女硕士研究生学业压力的来源之一。
2.婚恋压力。就恋爱动机而言,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绝大多数女性在恋爱中都本着选择人生伴侣的目的而交往,这较男性而言选择的余地就相对少一些;另外,根据中国女性择偶的标准,男性的年龄大多大于女性,所以,在选择上受年龄限制可供选择的男性又少了一部分;而古往今来,男性都有男强女弱的思想,男性在选择伴侣时往往愿意找能力和经济条件比自己稍弱的女性结婚来显示自我的优越感。所以,作为女硕士在择偶上往往只能选择同等及以上学历、社会地位高于自身的男性作为伴侣,这样的男性更是少之又少。
3.就业压力。当今正处于一个社会高速发展和经济转型时期,竞争日渐激烈和残酷,而高校的扩招带来的学历贬值,使得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尴尬状况。再者,准备就业的女硕士研究生正处于婚育的高峰期,用人单位考虑到婚嫁、产假以及今后女性在家庭中担当较多责任等诸多方面,或明或暗的在招聘过程中排斥女性,使得女硕士研究生陷入无可奈何的就业怪圈。
4.人际交往压力。在象牙塔中潜心深造近二十年的女硕士研究生,生活的环境是相对独立和封闭的,交往的范围和对象上也是相对狭窄和单一的;在与社会各行业交往中,不论在话题还是个人经历上都存在较大差异;作为女性,本身的特点是敏感而含蓄的,这往往使得女硕士研究生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的角色。
5.经济压力。生存是人最起码的底线,而生存又不可避免谈到衣食住行,保证衣食住行又不能没有经济收入。女硕士研究生,最主要的身份就是学生,除了帮助导师完成课题、代课等形式获得少量工资以外,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主要的生活交际消费还是靠家里承担。作为新时代的独立女性,在自尊心上往往无法接受年近三十还要靠父母接济。这从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女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压力。
三、缓解女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的措施
1.个人:充分认识压力,妥善应对压力
首先,女硕士研究生应该充分意识到压力的存在并不可怕,适当的压力反而更能促使人扬起斗志,从而激励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其次,要肯定压力的存在是在所难免的,只有正确看待学习、生活中的压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才是正确的人生观;再次,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女性,应该拥有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个体,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和认识都会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
2.家庭:积极进行开导,适时给予关爱
父母对于未婚女性来说,永远是一个躲避风浪的港湾。在女硕士研究生面对学业、事业以及婚姻的困惑和委屈时,往往愿意在第一时间告知父母,以寻求理解和帮助。所以,父母应该积极对其进行开导,并对她们的决定进行分析从而给出建议和支持。对于不愿意主动诉说压力和苦恼的女硕士研究生,父母应该从侧面了解其学习、就业以及感情状态,适时的进行沟通,帮助她们减轻各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心理压力。
3.学校:加强心理教育,建立咨询体系
学校还应该着重对心理咨询进行宣传和建设,有些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形同虚设,并没有得到学生们的认可和利用。只有真正使心理咨询中心成为学生排解压力、寻求理解、得到帮助的有效场所,才能在第一时间帮助她们积极面对心理压力和问题,避免因压力过大無处宣泄而产生的负面情绪。
4.社会:贯彻性别平等,完善就业政策
国家应该积极宣传男女平等的文化观念,广泛树立公平竞争的就业意识。在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大氛围中,针对性的对成功女性进行宣传,逐渐摒弃传统社会对知识女性的非理性评价,从而树立新时代女知识分子的形象。在就业政策上,国家应该保证女性的合法权利,在法律上对用人单位歧视女性的行为和做法给予矫正和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