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的讨论城市文化传承都瞩目在城市建筑美学上,其实城市文化的讨论应同时关注城市的人文形态,这样才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北京的胡同文化体现在四合院,这个建筑与自然交流得多,北京民俗文化也常常被提醒,文化的主体是人,人的生活态度等才是城市文化的。北京人的传统文化,大体可以归纳为客气、好礼、宽容和气、舒缓幽默,而独院独户的四合院正是这种存在方式和条件。北京人不迷信,对宗教态度较淡,他们看惯了各地官商来往频繁,北京中等阶层的生活态度和面貌对更低阶层的人文有所影响。
北京解放以后,新政府对城市的接管是明智的。在文革前,北京城市基层的积极分子,主要来自于胡同居民中靠近政府的中等阶级,政府所注重的实际是文化影响力而不是阶级出身。在解放后到文革前,共产党依靠的是这些人士,他们在胡同上有影响力。1966年文革开始,街道积极分子的构成,城市文化不再是以城市中等阶级而变成以下层居民为主,原来受尊重的文化斯文扫地,其结果是从前老城区的文化受到破坏,在被切断了这些优良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在语言上的污染最为突出,红卫兵的恐怖主义,使高尚文雅不复存在,最后青年流行的行为文化与旧城区的边缘文化合流,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正是那个时代青少年文化的特写,这种文化对整个城市影响很大。
新北京文化和老北京文化是怎样的呢?北京本来不算是一个移民城市,但是解放以后重新定都北京,使得北京又变成一个移民城市,因为政府所需要的干部和积极分子都是从外地进入北京,50年代的外来人口素质比较好,这些都成为北京的主导模式和方面。随着北京现代化的展开,90年代外来的移民越来越多,对北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城市的发展也使得老城市的居民向往新城市的生活,而老城区的四合院与新区的楼房小区实际上分别代表了两种生活方式。近几十年来新的居住环境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居民又以移民为多,这使北京的生活方式不断更新,并冲击着老的生活方式。老城区的生活文化明显衰落,需要承认的是,旧的胡同建筑离京百年后大多已经衰败,居民都向往着搬进现代公寓小区。
今天,三代以上,或者解放前就居住在北京的居民,应当不会超过50%,这使得几百年来所形成的北京文化逐渐消沉。现在北京人的教育程度已经大大提高,使得老北京人的传统生活方式以及民俗民风已经发生了巨变,他们作为一个长期相对稳定的群体已经逐渐消失,北京在外观上已经成为现代化大都市,有常住人口1755万,市区人口1000万。面对忙碌的新北京,我们也许应该想一想,新的北京文明是不是还要恢复客气好礼的交往态度,是否还需要一种生活情怀?过去40年以来被切断的城市传统还能不能复活?如果传统的连接是可能的,那么这种复兴首先需要一种文化的拒绝,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它的文化传承的使命,必然与整个国家共同担负着民族的复兴的重任。
说明:陈来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叶治安编辑整理
北京的胡同文化体现在四合院,这个建筑与自然交流得多,北京民俗文化也常常被提醒,文化的主体是人,人的生活态度等才是城市文化的。北京人的传统文化,大体可以归纳为客气、好礼、宽容和气、舒缓幽默,而独院独户的四合院正是这种存在方式和条件。北京人不迷信,对宗教态度较淡,他们看惯了各地官商来往频繁,北京中等阶层的生活态度和面貌对更低阶层的人文有所影响。
北京解放以后,新政府对城市的接管是明智的。在文革前,北京城市基层的积极分子,主要来自于胡同居民中靠近政府的中等阶级,政府所注重的实际是文化影响力而不是阶级出身。在解放后到文革前,共产党依靠的是这些人士,他们在胡同上有影响力。1966年文革开始,街道积极分子的构成,城市文化不再是以城市中等阶级而变成以下层居民为主,原来受尊重的文化斯文扫地,其结果是从前老城区的文化受到破坏,在被切断了这些优良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在语言上的污染最为突出,红卫兵的恐怖主义,使高尚文雅不复存在,最后青年流行的行为文化与旧城区的边缘文化合流,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正是那个时代青少年文化的特写,这种文化对整个城市影响很大。
新北京文化和老北京文化是怎样的呢?北京本来不算是一个移民城市,但是解放以后重新定都北京,使得北京又变成一个移民城市,因为政府所需要的干部和积极分子都是从外地进入北京,50年代的外来人口素质比较好,这些都成为北京的主导模式和方面。随着北京现代化的展开,90年代外来的移民越来越多,对北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城市的发展也使得老城市的居民向往新城市的生活,而老城区的四合院与新区的楼房小区实际上分别代表了两种生活方式。近几十年来新的居住环境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居民又以移民为多,这使北京的生活方式不断更新,并冲击着老的生活方式。老城区的生活文化明显衰落,需要承认的是,旧的胡同建筑离京百年后大多已经衰败,居民都向往着搬进现代公寓小区。
今天,三代以上,或者解放前就居住在北京的居民,应当不会超过50%,这使得几百年来所形成的北京文化逐渐消沉。现在北京人的教育程度已经大大提高,使得老北京人的传统生活方式以及民俗民风已经发生了巨变,他们作为一个长期相对稳定的群体已经逐渐消失,北京在外观上已经成为现代化大都市,有常住人口1755万,市区人口1000万。面对忙碌的新北京,我们也许应该想一想,新的北京文明是不是还要恢复客气好礼的交往态度,是否还需要一种生活情怀?过去40年以来被切断的城市传统还能不能复活?如果传统的连接是可能的,那么这种复兴首先需要一种文化的拒绝,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它的文化传承的使命,必然与整个国家共同担负着民族的复兴的重任。
说明:陈来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叶治安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