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中枢协调障碍患儿的临床分析

来源 :新医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h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7-0046-02
  
  【摘 要】目的 观察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中枢协调障碍(ZKS)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 2005年2月~2007年9月在本院就诊、康复治疗并随访的140例ZKS患儿,将其分为三组:超早期综合干预组:年龄≤6(4.2±0.1)月,48例;早期综合干预组:年龄7~12(9±0.3)月,48例;超早期对照组:年龄≤6(4.8±0.5)月,40例。三组患儿在治疗前均进行Gesell发育量表评估,超早期和早期综合干预组治疗方法:(1)神经运动发育疗法;(2)作业疗法(OT疗法);(3)家庭干预;(4)脑细胞活性药物治疗。结果 超早期组治疗有效率(95.2%)明显高于7~12个月组(81.3%)及超早期对照组,其脑瘫的发生率也明显减少(P<0.01);超早期综合干预组在动作能、应人能、应物能三个能区治疗前后的发育商差值均明显高于超早期对照组及早期综合干预组(P<0.05)。在语言能区的发育商差值与超早期对照组和早期综合干预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实行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以提高ZKS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同时降低脑瘫的发生;可有效促进其应人能、动作能及应物能的发展,降低脑损伤患儿残疾障碍的发生。
  【关键词】中枢协调障碍 超早期 康复治疗
  
  中枢性协调障碍(ZKS)是指具有姿势反应性异常的脑瘫或脑损伤高危儿,作为早期诊断脑性瘫痪(CP)的代名词,目前已被各国学者认可,Vojta姿势异常是诊断ZKS的客观指标,我们应用Vojta七种姿势反射诊断140例ZKS患儿,并对其中52例患儿采用综合康复治疗的方法进行超早期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0例ZKS患儿中,男78例,女62例,年龄在3~12月之间。(1)存在高危因素:宫内窘迫15例,新生儿窒息35例,羊水减少6例,妊高症7例,先兆流产10例,巨大儿4例,早产儿41例,高胆红素血症22例;(2)影像学检查:头颅CT检查108例,结果异常74例(69.0 %),头颅MRI检查32例,结果异常26例(81.0%);(3)病情分度:轻度82例,中度33例,重度5例。(4)分组:超早期综合干预组:年龄≤6(4.2±0.1)月,48例;早期综合干预组:年龄7~12(9±0.3)月,48例;超早期对照组:年龄≤6(4.8±0.5)月,40例。三组患儿在高危因素、影像学检查、分度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 存在导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有脑损伤的早期表现,有Vojta姿势反射异常,运动发育落后及肌张力改变。分度:Vojta反射1~3项异常为轻度,4~7项异常为中度,7项异常伴肌张力改变为重度[1]
  1.3 治疗方法 三组患儿在治疗前均进行Gesell发育量表评估,超早期和早期综合干预组治疗方法:(1)神经运动发育疗法:由专业康复治疗师采用Vojta法和Bobath法进行康复治疗,有肌张力降低者行针灸或穴位水针封闭治疗,肌张力增高者行上田正疗法,每次30min,每日2次;(2)作业疗法(OT疗法):以锻炼患儿精细动作为主要目的的上肢作业活动,如活动其手指功能,刺激其感觉,让患儿抓不同大小、质地、形状的玩具等;(3)家庭干预:教会所有患儿家长对患儿进行抚触,被动操及感官刺激(视、听、触、嗅、前庭觉刺激);(4)脑细胞活性药物应用:静滴神经节苷酯或脑活素,每月一疗程,每疗程10~15天,共5~6个疗程。超早期对照组患儿由于家长重视不够或经济问题只行家庭干预。所有患儿治疗6个月后再次进行Gesell评估。
  1.4 疗效评估标准 (1)治愈:达到正常婴儿运动发育月龄,Vojta反射正常。(2)好转:出现正常的运动发育,但迟于实际月龄3个月以上,Vojta反射阳性数量减少2个以上。(3)无效:未出现正常的运动发育,Vojta反射阳性数量无变化。同时采用上海Gesell检查手册对患儿动作能、应物能、语言能及应人能四个能区的发育商进行评估,由我院心理医生进行测试。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 ZKS患儿治疗前后智能发育商差值比较 超早期综合干预组在动作能、应人能、应物能三个能区治疗前后的发育商差值均明显高于超早期对照组及早期综合干预组(P<0.01)。在语言能区的发育商差值与超早期对照组和早期综合干预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 三组患儿疗效比较 超早期综合干预组有效率为95.2%,明显高于早期综合干预组(χ2=5.7 ,P<0.05)及超早期对照组(χ2=4.8, P<0.05),见表2。
  2.3 三组患儿发展为脑瘫比率的比较 超早期综合干预组脑瘫发生率为17.3%,远远低于早期综合干预组(χ2=9.5, P<0.01)及超早期对照组(χ2= 10.6,P<0.01),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小儿脑瘫的治疗强调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究竟什么时间诊断脑瘫为早期诊断,各作者意见尚未统一,有的认为生后6个月或9个月以内为早期诊断,近年来又有作者提出生后3个月之内做出的诊断为脑瘫超早期诊断。本研究应用德国Vojta博士提出的中枢性协调障碍作为脑瘫早期诊断的代名词,选择0~6个月为超早期组,7~12个月为对照组,均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相同时间后,发现超早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7~12个月组,其脑瘫的发生率也明显减少,与有关报道一致[2]。同时还选择0~6个月未经综合治疗的患儿做为对照组,其有效率也显著增高,脑瘫发生率明显下降。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只有早期诊断才能不失时机做到早治疗,而且临床上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原因为婴儿早期,脑组织处于生长发育最旺盛阶段,脑的可塑性强,代偿能力强,接受治疗后恢复效果好,可干预异常反射姿势及异常反射固定化,又可以防止肌肉挛缩[3]。所以治疗时间开始越早效果越好。
  本研究同时发现经过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有效促进孩子的动作、应物及应人能力的发展,而在语言能区与其它两组差异无显著性,分析原因,可能和我们所采用的神经运动发育疗法(Bobath法和Vojta法)、痉挛肌治疗、蜡疗、作业疗法等旨在促进肌肉系统正常协调,抑制异常姿势等,主要针对运动功能异常的治疗有关。有人提出,对于脑瘫患儿在一岁前要进行语言训练来促进语言发育[4]。一旦等到发现患儿语言障碍,治疗最佳时机已错过。
  我们认为应实施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以促进运动及神经心理双重发展,神经运动发育疗法通过抑制异常姿势,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一些反复动作刺激,传入大脑皮质,建立投射区,促进皮质内运动代表区神经核团的形成和完善,使诱导出的正常运动模式得到记忆和加强[5]。神经细胞激活剂可使患儿神经细胞兴奋、再生,促突触化,使受损的细胞修复。精细动作的训练除了促进神经细胞发育,还有促进粗大动作作用。因此,包括对患儿运动及神经心理发育的综合干预措施可以使患儿得到很大发展作用。
  
  参考文献
  [1] 卢庆春.脑性瘫痪的现代诊断与治疗[M] .华夏出版社,2001:169.
  [2] 李初阳,孟群,骆霞,等.早期干预防治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6):445-446.
  [3] 窦月玲.中枢性协调障碍早期干预的研究[J].医学综述,2006,12(15):927-929.
  [4] 阳伟红,刘丽君,陈建树,等.发展量表的语言值在1岁以内脑瘫评价中的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11-13.
  [5] 廖伟,赵聪敏,胡云芳,等.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的临床回顾性研究[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11): 834-836.
其他文献
目的:以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评价两种血液凝固仪.方法:使用STA-Compcat全自动凝血仪凝固(磁珠)法,使用Sysmex-CA50半自动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