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来源 :新湘评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ertear07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今天,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意义更加凸显、要求更加紧迫。就此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5年4月30日下午专门进行了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此问题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关系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城乡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专门指出:“城乡人民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妥善解决。我们必须在这几年中认真地逐步地解决这些问题,切实做到综合平衡。”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强调:“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城市搞的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在具体实践中,邓小平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思想,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如何正确处理农业和工业的关系,是世界各国在进行工业化建设中面临的重要课题。邓小平也十分重視这一问题。早在1962年,他在谈到怎样恢复农业生产问题时就指出:“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1983年,他提醒全党:“农业是根本,不能忘掉。”1985年,他在谈到中国的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时指出:“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其他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贫困的基础上。”
   工业“反哺”农业,使工业和农业统筹发展。邓小平一贯强调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政府对农业的扶持。1975年,在讨论国家计委起草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时,他明确提出:“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思想,工业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的重大任务。”“工业区、工业城市要带动附近农村,帮助农村发展小型工业,搞好农业生产,并且把这一点纳入自己的计划。”1979年,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切实加强国家对农业的物质支持和技术支持,使农业得到先进的技术装备,使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如果离开这种支持,单纯依靠农民本身的物质力量和积极性,农业还是不可能高速度发展,尤其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政策对不对头,是个关键。邓小平曾经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客人时指出:“我们首先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了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积极性。我们是在一九七八年底制定这个方针的,几年功夫就见效了。”他后来总结说:“看来最大的问题是政策问题。政策对不对头,是个关键。”“政策要放宽,要使每家每户都自己想办法,多找门路,增加生产,增加收入。”“这两年我们农业情况比较好,主要是因为政策见效。农村政策的核心是,尊重和扩大生产队、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建立责任制,这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其次是因地制宜,多种经营。……这是新的政策,是总结了过去二三十年经验制定的,很见成效。”
   农业问题也要研究,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我国农业要想实现更大的发展,在依靠政策的同时,还必须更多地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农业现代化不单单是机械化,还包括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等”“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农业方面的投入要注意”“农业问题也要研究,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科学是了不起的事情,要重视科学”。在邓小平的特别关注和悉心指导下,我国农业科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很高兴,现在连山沟里的农民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他们未必读过我的讲话。他们从亲身的实践中,懂得了科学技术能够使生产发展起来,使生活富裕起来。”
   要尊重群众的意愿和创造。邓小平强调,要以广大农民的意愿为出发点,作为制订党在农村政策的依据。他曾多次讲:“从当地具体条件和群众意愿出发,这一点很重要。”邓小平还十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保障农民的自主权力。他认为,进行农村改革,一定要给农民自主权,这样才能很快地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迅速改变原来的落后面貌。对于家庭联产承包制,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对于乡镇企业,邓小平也充分肯定了农民的首创精神,他指出:“那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造的。把权力下放给基层和人民,在农村就是下放给农民,这就是最大的民主。”
   共同富裕要成为中心课题。在领导农村改革过程中,邓小平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农业本质是发展农业生产力,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邓小平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亿万农民富裕起来。他还进一步提出,“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最终通过先富帮后富达到共同富裕。可以说,邓小平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构想,从中国农村的实际出发,着眼于长远和全局,既摆脱了“大锅饭”旧体制下平均主义的困扰,以效率求发展,以充分发展来解决贫穷问题,又防止在农村、在城乡之间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也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充分认识到这项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体制机制创新,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正在朝高水平迈进。当前,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所以,我们一定要抓紧工作、加大投入,努力在统筹城乡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要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作者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副主任)
其他文献
彭德怀元帅生前不喜欢照相,一生留下的照片不多,但有一幅特别经典。那是他指挥百团大战时,身先士卒,在距敌只有500米的交通壕里,双手举着望远镜瞭望敌情,神清气定,巍然如山。我每每翻阅有关彭总的书籍、资料时,总能遇到这幅照片。但是,当我在天地之间,在群山峻岭中又发现这幅杰作时,一时更惊得目瞪口呆。  去年秋,我有事去山西,办完正事,想了却一个心愿,就到左权县参观八路军总部旧址。抗战八年,八路军总部共转
李商隐诗歌意境的朦胧性一直是评论界经久不衰的话题。本文尝试借助于杨宗宪先生的系统美学理论,即从物理性审美存在、心理性审美存在和社会文化性审美存在三个系统层次对诗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1958年6月7日,在写于团山湖农场的这则日记中,雷锋叩问着人生的价值。   “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雷锋,用他短暂而璀璨的生命,为他当初的人生叩问给出了最佳答案。   感恩少年:“学习他最好,活动他最行”   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雷锋”是一个熟悉到似乎任何注释都显得多余的名字。同
<正>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好发于青少年,因位于13q14.3的ATP7B基因突变致细胞内铜离子跨膜转运障碍,从而铜在肝脏、大脑基底核区和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告诫青年,人生如穿衣,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青年干部在事业的起步阶段,扣好修身养性的第一粒扣子,才能在事业起步阶段
期刊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基础课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动性的教学策略有:主动发挥教师的教育责任;主动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的意义,在尊重的基
1921年徐玉诺凭借短篇小说《良心》步入文坛,几年间他陆续创作了20余篇乡土小说,这些用“血和泪”写成的文字如实地再现了中国20世纪初期军阀混战下兵匪如麻的河南底层农民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