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二次设备运维人员通常采用纸质文档来记录现场二次设备台账信息,这样会导致二次设备台账信息录入工作繁琐易错,各业务系统之间台账信息无法实现互通,不利于二次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1]。
关键词:变电站;二次设备;维护研究
本文介绍了基于RFID技术的变电站二次设备台账信息移动维护的研究与应用,并阐述了RDIF技术在台账信息移动维护中的作用及移动维护软件的应用。
1 研究的必要性
利用RFID和物理网技术结合移动终端,构建变电站二次设备台账信息移动维护平台,采用“集中管理、分布式运维”模式,移动终端通过RFID射频技术与二次设备实现人和物多维度信息的交互,实现二次设备台账信息移动式运维作业,有效加强二次设备台账信息的管理,规范信息维护行为,提供快速抢修便捷服务。
2 RFID应用技术的研究
二次设备台账信息维护的核心技术是射频识别技术。利用射频识别技术采集二次设备的基础信息,包括厂站、电压等级等数据。把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形成的电子标签分散布置在二次设备上,对设备基础数据进行读取并上传。
RFID射频识别技术属于无线通信范围,电力现场环境电磁干扰复杂,RFID技术能否适应在变电环境中正常运行是首要需考虑的问题,再此基础上分析其在二次设备台账信息维护系统中的可用性及基本原理。
RFID工作的具体流程为:阅读器将发送的信号经编码后加载在载波信号上通过射频天线发送射频信号,当电子标签进入一定区域后,将产生电流,电子标签获得能量被激活。电子标签将设备基础数据编译成编码,用过射频天线发送出去;系统接收天线接收到从电子标签发送来的载波信号,阅读器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码,然后送到后台数据库服务器。主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标签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执行动作。
3 台账信息移动维护的研究
为了满足各种业务工作现场应用方便的特点,平台系统分为四大部分,RFID电子标签、移动终端、移动维护平台和其他业务系统。
移动终端通过RFID射频技术读取了设备基础信息后,通过移动无线公网,接入国网安全接入平台,上传数据到平台数据库服务器。为了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在进入管理平台之前,需采用安全接入平台对数据进行加密认证处理,移动终端通过安全接入平台接入系统,可实现变电站内移动终端实时实地与二次设备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共享。
建设变电站二次设备台账信息移动维护平台,统一集中管理全局所有变电站的二次设备基础数据。同时,基于RFID技术实现变电站二次设备台账信息数据采集;实现二次设备设备的“帐卡物”台帐以及运行、维护信息的统一。二次设备台账信息移动维护研究的应用,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3.1 设备台账的录入
目前我们研究的基于RFID技术的变电站二次设备台账信息移动维护平台是采用自动化导入功能将各设备制造厂家提供的设备台账信息自动导入到移动终端上,现场面对设备校核正确后同步平台中供其他业务系统应用。
3.2 设备台账与数据库的关联
二次设备台账基本信息和板卡信息通过RFID的唯一身份识别代码进行相互关联;在数据库中通过唯一身份识别代码与数据库的ID条目号进行相互映射;实现设备信息一码贯穿多业务、多流程的应用。RFID电子编码信息与设备台账信息关联操作如图3所示。
3.3 面对设备的台账校核
利用移动终端的移动性可以变电站工作现场面对二次设备进行进行台账信息的校核工作,解决了以往通过人工记录抄写、录入管理系统进行核对的繁琐过程。利用移动终端的移动网络通信的模式,面对设备,进行台账校核,并实时更新设备台账信息,解决以往通过人工从站端携带台账信息至后台端进行修改的弊端。
4 结语
本文提出了基于RFID技术的变电站二次设备台账信息移动维护平台的研究,该平台通过对变电站继电保护信息的智能化采集、整理、交互和共享,最终实现现场二次设备信息的移动化、电子化、网络化,提升了变电站现场二次设备台账信息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 马仲能, 钟立华, 卢锴, 等. 基于电力设备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的检修策略研究[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1, 39(16): 34-39.
[2] 孙刚,高安亮.基于规则的变电站设备台账校核系统设计与实现研究[J].陕西电力,2015,43(04):70-73+86.
[3] 單体华,时娟,黄家栋,袁明珠,周庆捷.基于状态检修的保护设备台账管理模型研究[J].电力信息化,2011,9(08):57-60.
[4] 秦红霞, 武芳瑛, 彭世宽, 等. 智能电网二次设备运维新技术研讨[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5, 43(22): 35-40.
[5] 邓尧伟.图书馆RFID应用互操作关键问题探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9(05):34-38.
(作者单位:南京国电南思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1 国网天津市电力有限公司2)
作者简介:
汤小兵(1980—),男,通信作者,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运维技术研究。
张永伍(1980—),男,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调度控制技术研究。
关键词:变电站;二次设备;维护研究
本文介绍了基于RFID技术的变电站二次设备台账信息移动维护的研究与应用,并阐述了RDIF技术在台账信息移动维护中的作用及移动维护软件的应用。
1 研究的必要性
利用RFID和物理网技术结合移动终端,构建变电站二次设备台账信息移动维护平台,采用“集中管理、分布式运维”模式,移动终端通过RFID射频技术与二次设备实现人和物多维度信息的交互,实现二次设备台账信息移动式运维作业,有效加强二次设备台账信息的管理,规范信息维护行为,提供快速抢修便捷服务。
2 RFID应用技术的研究
二次设备台账信息维护的核心技术是射频识别技术。利用射频识别技术采集二次设备的基础信息,包括厂站、电压等级等数据。把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形成的电子标签分散布置在二次设备上,对设备基础数据进行读取并上传。
RFID射频识别技术属于无线通信范围,电力现场环境电磁干扰复杂,RFID技术能否适应在变电环境中正常运行是首要需考虑的问题,再此基础上分析其在二次设备台账信息维护系统中的可用性及基本原理。
RFID工作的具体流程为:阅读器将发送的信号经编码后加载在载波信号上通过射频天线发送射频信号,当电子标签进入一定区域后,将产生电流,电子标签获得能量被激活。电子标签将设备基础数据编译成编码,用过射频天线发送出去;系统接收天线接收到从电子标签发送来的载波信号,阅读器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码,然后送到后台数据库服务器。主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标签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执行动作。
3 台账信息移动维护的研究
为了满足各种业务工作现场应用方便的特点,平台系统分为四大部分,RFID电子标签、移动终端、移动维护平台和其他业务系统。
移动终端通过RFID射频技术读取了设备基础信息后,通过移动无线公网,接入国网安全接入平台,上传数据到平台数据库服务器。为了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在进入管理平台之前,需采用安全接入平台对数据进行加密认证处理,移动终端通过安全接入平台接入系统,可实现变电站内移动终端实时实地与二次设备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共享。
建设变电站二次设备台账信息移动维护平台,统一集中管理全局所有变电站的二次设备基础数据。同时,基于RFID技术实现变电站二次设备台账信息数据采集;实现二次设备设备的“帐卡物”台帐以及运行、维护信息的统一。二次设备台账信息移动维护研究的应用,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3.1 设备台账的录入
目前我们研究的基于RFID技术的变电站二次设备台账信息移动维护平台是采用自动化导入功能将各设备制造厂家提供的设备台账信息自动导入到移动终端上,现场面对设备校核正确后同步平台中供其他业务系统应用。
3.2 设备台账与数据库的关联
二次设备台账基本信息和板卡信息通过RFID的唯一身份识别代码进行相互关联;在数据库中通过唯一身份识别代码与数据库的ID条目号进行相互映射;实现设备信息一码贯穿多业务、多流程的应用。RFID电子编码信息与设备台账信息关联操作如图3所示。
3.3 面对设备的台账校核
利用移动终端的移动性可以变电站工作现场面对二次设备进行进行台账信息的校核工作,解决了以往通过人工记录抄写、录入管理系统进行核对的繁琐过程。利用移动终端的移动网络通信的模式,面对设备,进行台账校核,并实时更新设备台账信息,解决以往通过人工从站端携带台账信息至后台端进行修改的弊端。
4 结语
本文提出了基于RFID技术的变电站二次设备台账信息移动维护平台的研究,该平台通过对变电站继电保护信息的智能化采集、整理、交互和共享,最终实现现场二次设备信息的移动化、电子化、网络化,提升了变电站现场二次设备台账信息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 马仲能, 钟立华, 卢锴, 等. 基于电力设备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的检修策略研究[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1, 39(16): 34-39.
[2] 孙刚,高安亮.基于规则的变电站设备台账校核系统设计与实现研究[J].陕西电力,2015,43(04):70-73+86.
[3] 單体华,时娟,黄家栋,袁明珠,周庆捷.基于状态检修的保护设备台账管理模型研究[J].电力信息化,2011,9(08):57-60.
[4] 秦红霞, 武芳瑛, 彭世宽, 等. 智能电网二次设备运维新技术研讨[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5, 43(22): 35-40.
[5] 邓尧伟.图书馆RFID应用互操作关键问题探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9(05):34-38.
(作者单位:南京国电南思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1 国网天津市电力有限公司2)
作者简介:
汤小兵(1980—),男,通信作者,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运维技术研究。
张永伍(1980—),男,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调度控制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