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的影像:对国产青春电影的青年叙事和青年形象的研究

来源 :电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vin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年群体常常促成新生事物的孕育,所以青年文化一定程度上表征了现代性、先锋性与启蒙性经验,电影创作者也因此纷纷借助中国青年身上带有的先进文化烙印来勾勒出特定时代与社会的变迁轨迹。从《嘉年华》开始的青春电影序列完成了国产青春片从校园纯爱叙事到伦理化情感叙事的转型。而银幕上离经叛道的亚群体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本文通过援引青年亚文化的社会媒介理论,分析了前互联网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电影银幕中“反叛青年”亚文化实践活动对于青年叙事与形象带来的嬗变。
其他文献
年画艺术蕴含深厚的文化价值与丰富的审美价值,对国内观众具有很强的文化感召力与渗透力,影视动画通过对年画文化符号与故事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意转化,不仅拓展了动画艺术的文化创意资源,还使年画非遗文化在动画艺术中得到创新性衍生发展。本文从年画文化内涵融合时代质感、传统年画韵味叠加数字视觉美感、颠覆性重构下年画文化符号的嬗变三方面论述了年画艺术在影视动画中的内涵传承与形态演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这样一个特殊的、被称为“上海派”的电影人群体,在抗日战争全面胜利的前夕将作品与足迹永远地留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变迁史上。全昌根是中国与朝鲜半岛两地电影界活动最频繁的一个,也是“上海派”电影人当中唯一进行两地电影交流的一人。从首部进入朝鲜半岛电影市场且带有民族主义风格的中国电影《扬子江》再到中国上映的第一部朝鲜半岛民族解放影片《自由万岁》,全昌根可谓是中国与朝鲜半岛两地电影文化交流的“先驱者”,为中国与朝鲜半岛两地在早期电影文化交流方面奠定了基础。
影游融合为我国影视产业格局带来了新景观与新趋势,但在融合初期的再媒介化进程中,极易出现主体模糊、风格单一、逻辑失调、人才短缺、宣发固化以及衍生产业被搁置等问题。为此,我们应精准定位影视化主体融合游戏文化发展,严格遵循影视创作的叙事逻辑,主动开展技术交流并大力培养新工种的精专型人才,依托互联网优势改变固有宣发模式,延展衍生产业的开发与再利用,实现影游融合类影视产业的良性发展。
Part 1 激活·素养解读  Part 2 晨读·素材积累  Ⅰ. 读典题·知考向  (2019·全国乙卷)假定你是李华,暑期在伦敦学习,得知当地美术馆要举办中国画展览。请写一封信申请做志愿者,内容包括:  1. 写信目的;  2. 个人优势;  3. 能做的事情。  注意:  1. 词数100左右;   2. 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3. 结束语已为你写好。  Dear S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