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对写作的重要性已经做出了明确的阐释,教师必须认识到写作教学的重要性。写作能力的提高,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才能使他们在写作时有话可说。可以采用仿写训练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要鼓励学生参与批改作文,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多种方法并用,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写作能力;基础;仿写;批改
写作能力是评判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因为写作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知识积累能力、观察生活能力、材料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此外,写作也在现实生活得到广泛的运用,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近些年来,有媒体报导大学毕业生连实验报告都不会写,可见写作能力的重要性,也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和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占着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但一直以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这正是作文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粗浅探究:
一、积累素材,夯实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俗语意在告诉我们,没有素材,写作是难上加难。没有内容,作文教学就成了空中楼阁;没有词汇,万丈高楼又从何而起。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才能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有感可发。因此写作文应从积累素材入手。一是在生活中积累。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作文的素材问题。美好的生活中,有着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千姿百态的景观,春夏秋冬的自然风光,无穷无尽的趣事,生活的飞速变化……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从教室里走出去,给他们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捕捉并收集作文素材。这就要做到:积极参与活动,积累经验。人们积极地参与到各类活动中,如各类比赛、手工制作、小实验、游戏、劳动实践……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获得不同的生活体验,而这些就是写作的最好素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生活是复杂的,是瞬息万变的,所以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学会思考。观察是摄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老师要常提醒学生进入生活角色,处处留心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人物事件,熟悉社会生活,扩大生活领域,捕捉生活的细节,关注身边的现象,并进行思考,这样才能获得写作的源泉,积累素材,为提高写作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仿写训练,快捷有效
“认知——模仿——创造”这一过程是人类认知和创造事物必须经历的。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说:“正确的道理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仿写是写作教学中技巧语言组织的一条捷径。所谓仿写就是指在写作形式上、思路上、语言组织或表达方式上模仿他人的一种练习。学生通过仿写,对他人写作技巧语言文字加以消化运用,学以致用,熟能生巧,进行动态地积累,为后阶段作文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唐代著名诗僧皎然在他的诗歌创作论著《诗式》中说,为诗有三偷:“其上偷势,其次偷意,最下者偷语。”这里的“偷”,就是借鉴模仿。偷势,即模仿结构布局;偷意,即袭取意旨主题;偷语,即仿效佳词绝句。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教材不仅是阅读文本,也是写作范本和丰富的素材库,学生的生活空间和视野范围狭窄,课外阅读的时间无法保证;因而,充分利用教材进行作文教学,是提升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关注手边的经典,挖掘课本的“写作因素”,是解决无米之炊问题的有效办法。课本所选的都是经典之作,或渗透对一个时代的理解,或对一个人物的精神加以解读,或对一种价值观进行诠释……那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如果不充分地利用定然是极大的浪费。所以要真正走进去,理解它们,占有它们,运用它们,拓展它们,形成规范的表达范式和丰富的素材资源库。由段到篇,逐步提升,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基本步骤。
作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次作文都是整篇训练,不一定有好的效果,既受时间限制,又会枯燥乏味。如果学了一篇课文后,及时引导学生发掘整理其中可用做作文范例和素材的内容,并从不同角度进行片段训练,就能很快收到一文多用的效果——既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发挥课文作为作文范例和素材的作用。写好了一个个片段,整篇作文的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学会批改,提升能力
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已经明确指出的。此种作法虽然写进了新课标,作为学生能力和习惯培养的一个要求,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却因为教学时间不足而没有很好落实,因而相当多的学生也没有形成这方面的能力。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把功夫下在作文的修改上,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非常有效。
作文批改可采用面批、自批、互批等多种批阅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批改、分辨优劣,学习和评价作文技巧的运用,真情实感是否自然流露等,既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激发兴趣,又为学生创造了广泛积累知识的机会。如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对写作的基本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并在批改中建构和提炼自己的语言,感悟写作的方法、技巧,从而学会写作,善于写作。学生在参与批改过程中,用红笔圈划出作文中用得比较好的词句,再根据好词好句的多少给习作打分,同时,脑子无意识中对好词好句进行识记积累。在打分过程中学生感到趣味性、挑战性,思想上自然而然地重视积累。为了得到更多的分,会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看、想、记,取他人之长补充到自己的文章中。
在评改时,教师应注意以下环节:巡视课堂,随时解答学生在评改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互评的方式也经常变换,如班级互评、男女互评、抽签互评、文学尖子分组互评等。学生互评后,教师再及时评改。先评后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自己修改”是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方法,这是一种自我反馈的教学形式,而学生之间互批互改则会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样,学生在写写改改,改改写写的过程中,反复思考原来作文的优点和不足,长此以往,就能真正获得作文能力。
总之,提高作文写作能力训练是一个厚积薄发、不断精进的过程,从素材积累、仿写训练、反复改文入手,加强训练,才能夯实写作基础,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写作能力;基础;仿写;批改
写作能力是评判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因为写作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知识积累能力、观察生活能力、材料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此外,写作也在现实生活得到广泛的运用,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近些年来,有媒体报导大学毕业生连实验报告都不会写,可见写作能力的重要性,也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和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占着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但一直以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这正是作文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粗浅探究:
一、积累素材,夯实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俗语意在告诉我们,没有素材,写作是难上加难。没有内容,作文教学就成了空中楼阁;没有词汇,万丈高楼又从何而起。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才能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有感可发。因此写作文应从积累素材入手。一是在生活中积累。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作文的素材问题。美好的生活中,有着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千姿百态的景观,春夏秋冬的自然风光,无穷无尽的趣事,生活的飞速变化……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从教室里走出去,给他们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捕捉并收集作文素材。这就要做到:积极参与活动,积累经验。人们积极地参与到各类活动中,如各类比赛、手工制作、小实验、游戏、劳动实践……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获得不同的生活体验,而这些就是写作的最好素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生活是复杂的,是瞬息万变的,所以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学会思考。观察是摄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老师要常提醒学生进入生活角色,处处留心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人物事件,熟悉社会生活,扩大生活领域,捕捉生活的细节,关注身边的现象,并进行思考,这样才能获得写作的源泉,积累素材,为提高写作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仿写训练,快捷有效
“认知——模仿——创造”这一过程是人类认知和创造事物必须经历的。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说:“正确的道理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仿写是写作教学中技巧语言组织的一条捷径。所谓仿写就是指在写作形式上、思路上、语言组织或表达方式上模仿他人的一种练习。学生通过仿写,对他人写作技巧语言文字加以消化运用,学以致用,熟能生巧,进行动态地积累,为后阶段作文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唐代著名诗僧皎然在他的诗歌创作论著《诗式》中说,为诗有三偷:“其上偷势,其次偷意,最下者偷语。”这里的“偷”,就是借鉴模仿。偷势,即模仿结构布局;偷意,即袭取意旨主题;偷语,即仿效佳词绝句。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教材不仅是阅读文本,也是写作范本和丰富的素材库,学生的生活空间和视野范围狭窄,课外阅读的时间无法保证;因而,充分利用教材进行作文教学,是提升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关注手边的经典,挖掘课本的“写作因素”,是解决无米之炊问题的有效办法。课本所选的都是经典之作,或渗透对一个时代的理解,或对一个人物的精神加以解读,或对一种价值观进行诠释……那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如果不充分地利用定然是极大的浪费。所以要真正走进去,理解它们,占有它们,运用它们,拓展它们,形成规范的表达范式和丰富的素材资源库。由段到篇,逐步提升,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基本步骤。
作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次作文都是整篇训练,不一定有好的效果,既受时间限制,又会枯燥乏味。如果学了一篇课文后,及时引导学生发掘整理其中可用做作文范例和素材的内容,并从不同角度进行片段训练,就能很快收到一文多用的效果——既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发挥课文作为作文范例和素材的作用。写好了一个个片段,整篇作文的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学会批改,提升能力
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已经明确指出的。此种作法虽然写进了新课标,作为学生能力和习惯培养的一个要求,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却因为教学时间不足而没有很好落实,因而相当多的学生也没有形成这方面的能力。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把功夫下在作文的修改上,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非常有效。
作文批改可采用面批、自批、互批等多种批阅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批改、分辨优劣,学习和评价作文技巧的运用,真情实感是否自然流露等,既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激发兴趣,又为学生创造了广泛积累知识的机会。如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对写作的基本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并在批改中建构和提炼自己的语言,感悟写作的方法、技巧,从而学会写作,善于写作。学生在参与批改过程中,用红笔圈划出作文中用得比较好的词句,再根据好词好句的多少给习作打分,同时,脑子无意识中对好词好句进行识记积累。在打分过程中学生感到趣味性、挑战性,思想上自然而然地重视积累。为了得到更多的分,会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看、想、记,取他人之长补充到自己的文章中。
在评改时,教师应注意以下环节:巡视课堂,随时解答学生在评改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互评的方式也经常变换,如班级互评、男女互评、抽签互评、文学尖子分组互评等。学生互评后,教师再及时评改。先评后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自己修改”是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方法,这是一种自我反馈的教学形式,而学生之间互批互改则会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样,学生在写写改改,改改写写的过程中,反复思考原来作文的优点和不足,长此以往,就能真正获得作文能力。
总之,提高作文写作能力训练是一个厚积薄发、不断精进的过程,从素材积累、仿写训练、反复改文入手,加强训练,才能夯实写作基础,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