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经验出发创设学习情境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phe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寻学生的数学体验,让数学知识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使学生在自我充分体验中学会数学、会学数学。
  一、创设故事化的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儿童学习数学的本质是一种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提炼问题,并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有问题的情境只要能产生儿童认知的“不平衡”,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就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就会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思考。如在学习的“商不变的性质”课上,在课的开始,播放动画“猴王分桃”的故事。猴王说:“给你们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吃。”小猴们不同意,说6个桃太少了。猴王又说:“好,给你们60个桃,平均分给30只猴子,怎么样?”小猴们还嫌少。猴王就说:“好吧,那给你们600个桃,平均分给300只小猴,怎么样?”。听完故事,孩子们笑了。我顺势问学生:你们为什么笑?当学生列出6÷3=2,60÷30=2,600÷300=2后,我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从而自主发现“商不变性质”的奥妙。这样通过改变教材的学习内容,选择富有挑战性的而且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新的学习材料,并以动画故事的形式动态呈现,使学生产生了探索的欲望,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活动,使思维训练得到了显著的成效。
  二、创设“再创造”的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观点认为,儿童是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做出理解的,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的。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该鼓励儿童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去经历学习过程,用他们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探索和重建数学知识,实现“再创造”。因此,我们要精心把一些概念、规律的学习创设“再创造”的情境,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四维空间,引导他们去“再创造”。
  例如三年级平均数的学习。我在课的开始,创设了两组同学拍球比赛。每组四个同学,并当场统计每组的排球数。当第一组的总数超过了第二组。我便主动参加比赛,并把我的拍球数加入到了第二组之中。顿时第二组的总数超过了第一组。这下孩子们都喊起来:不公平!我问道:“那怎样才公平呢?”第一组的孩子说:“我们也加一个人。”我说:“如果不允许增加人呢?怎么比公平呢?”问题的关键提出来了。孩子们安静了下来,陷入了思考,有孩子發言了:“算出每组平均每人拍几个,就可以比出哪组赢了。”于是我顺水推舟引入了“平均数”,并引导学生一起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我又提出了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平均数是个怎样的数吗?”交流中有孩子说:平均数比最小数的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又小一些。……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将平均数和统计的数据进行一一比较,得出它不是这一组哪个人的拍球数,而是代表了这一组同学拍球的总体水平。这个活动,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有机结合,让每个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去发现问题,我则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把问题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一个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愿望,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这活力有时来自困惑,有时来自惊喜,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并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让学生逐步体会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从中使学生还获得了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三、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与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所以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又易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些情境。例如,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后,我组织学生开展“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把教室布置成“小小超市”,让学生分组到各个货柜前去购物。一轮购物活动结束,组织交流各自购物中的取币、找币等过程,然后再角色交换再进行购物活动。在此活动中,购物、付币、找币等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有趣味性,学生都有过购物经验,因此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活动。但是在活动中学生还会遇到很多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需要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的。在这次实践活动中,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巩固了对人民币之间的换算知识,学生在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应用数学的能力。
  四、创设“生成”的问题情境
  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也曾说过:“学习知识,目的要做学问,不要做学答。”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回答一个问题有价值得多。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不时地向学生提出思辨的问题,还要善于捕捉学生中不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争辩和交流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达成共识,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和评析。例如,我在二年级教学认识线段,让学生用学生尺量线段长度时,在探讨量的方法后,有个学生提出:“为什么一定要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量,不从0刻度开始量行吗?”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就请学生思考并操作,看可不可以不从0刻度开始量。大家经过反复操作,最后得出可以不从0刻度开始量,但把0刻度对准线段左端来量这种方法最简便。可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获得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自由思维的空间,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这样说过说过。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孩子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而这样的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从直观的和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创设高质量的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为观察主要成分为西曲溴铵和葡萄糖酸氯己定的复合消毒液的杀菌效果及其影响因素,采用载体定量法进行了试验.结果,用其1:32倍稀释液(相当于含西曲溴铵l 033 mg/L,含葡萄糖酸
依据银钎剂QJ102的原料配比,通过改进配制工艺,对银钎剂进行了改性处理研究.分析了改性机理,并对改性所得的钎剂进行了钎焊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改性后的银钎剂已达到国外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我们在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时候,曾经学到过,小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天生就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力,并且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而同时我们也都知道,语言本身是华丽的、丰富多彩的,但学习语言的过程却是单调枯燥的。基于以上两点,我们会发现,要让小学生学好英语,首先就要让他们感兴趣,这样他们才会有求知欲,才能真正达到学好英语的目的
为了解昆明市各医院排放污水的消毒情况,通过取样检测和现场调查,对该市 45所医院的污水消毒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有6所医院无污水消毒设施,污水直接排放.36所医院污水消毒检
“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教师只有利用“读”的作用,才能把课文教好;学生只有善于吸收“读”的营养,才能够把语文学好。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师和学生更为重视的是读后感,也就是在学习完一篇课文以后,学生要把具体的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长篇的文章。相对而言,教师更重视读后感,而初读感受是常常被忽视的。其实,初读感受相对读后感来说,更有利于教师把握
本钢歪头山铁矿选矿车间共有9台φ2 400 mm×14 050 mm沉没式双螺旋分级机.分级机空心轴经30年的使用,产生疲劳裂纹.为节省资金,缩短停机时间决定采用焊接方法进行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