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外泌体微小RNA: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新型标志物

来源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_w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血管系统不同来源的外泌体微小RNA(miRNA)参与调控血管生成、心肌重塑、炎症反应、斑块破裂等过程,并有望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新型液体活检标志物,可评估与监测ASCVD病情进展,具有作为ASCVD疗效监控新靶标的潜能。该文阐述近年来外泌体miRNA在ASCVD检验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并对循环外泌体miRNA研究趋势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进一步脂质检测是传统标准血脂检测的扩展,已经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风险评估和鉴别诊断,尤其是针对诊断不明确和伴有其他代谢风险因素的人群。但测定结果的差异性和溯源问题限制了这些标志物的广泛使用。该文阐述进一步脂质检测在ASCVD风险评估中的临床应用现状、检测技术和检测标准化的进展。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作为致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键分子,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单核细胞黏附,诱导泡沫细胞和血栓形成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oxLDL能够作为循环生物标志物,用于AS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该文阐述oxLDL在A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作为AS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目的探讨前锯肌阻滞联合胸肌Ⅰ型阻滞对比胸椎旁阻滞在乳腺癌根治术术后镇痛的非劣效应。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全身麻醉下因乳腺癌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 = 32):胸椎旁阻滞组(TPVB组)、前锯肌阻滞联合胸肌Ⅰ型阻滞组(联合组)。术后给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后恢复室(PACU)以及术后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