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真情萦绕笔尖——小学生作文之我见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wh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之一。要想写出好作文,必须要有丰富的内容和巧妙的手法。这“巧妙的手法”也就是写作方法,它只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是老师所要教授的内容。作文课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怎样使学生兴趣为文,这是小学写作课一直探讨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作文课一定要激发作者的真情,才能让学生写出文、理、情并茂的文章。
  关键词:观察;积累;情感;素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作文是生活的必需,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生活处处皆语文”已经成为语文教育者的共识。但是“作文难”的问题目前仍然比较普遍,作文教学费时费力的情况仍然有待进一步改善。小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出作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小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观察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学会悉心观察,写文章时才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具体、生动。
  如今,新的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应该是明智之举和疗疾之药。
  一、多观察,多比较
  生活是多彩的,喜怒哀乐,美丑善恶无时不在我们身边发生,可是往往我们对此熟视无睹,忽视了他的存在,更没有仔细去观察,去想象,丧失了许多写作的好素材。语文教师更应该具备捕捉教育契机和写作契机的职业习惯,只有如此,才能引领学生去捕捉。教孩子怎样积极启动他们的耳、目、鼻、舌等感官去感知事物的声、形、色、味等具体表象,教孩子时时、处处注意留心周围的事物,观察人、观察事、观察景、观察物,这样就能不断得到作文的新鲜材料。
  (1)激发孩子观察的兴趣,培养观察的敏感性。大自然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孕育学生灵性的最佳场所。孩子来到这个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世界,他充满了好奇,万物对他都有强烈的吸引力,可以借任何一种孩子感兴趣的事物鼓励孩子开始观察。
  (2)关注身边小事。每天發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很多,同学间的、师生间的,课上的、课下的,家里的、学校的,眼见的、听说的……这些事情只要稍微留意,细细体味,都是学生笔下的好文章,教师经常地把这些琐碎的小事作为写作的素材,学生的思维才能扩散出去。
  (3)关注媒体信息。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学生的生活无时不受到媒体信息的影响,关注媒体信息,感受国内国际事务对自身的影响,是学生亲近社会,融入社会的好机会,也是语文教师进行写作指导的最佳时机。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求知欲,还使他们积累了创作的素材,增强了他们观察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
  (4)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条理性。因为小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都比较薄弱,故而引导孩子观察时,要先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使孩子有目的、有准备地去观察。要教给孩子要按一定的顺序,让孩子有重点、有主次地观察,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从而在作文时就会有条理地表达。
  二、重视日记训练,打磨学生的情感积淀
  日记,顾名思义是一日记事,是学生个体情感和体验的表达,是学生与教师勾通的渠道,一般来说写作心灵处于自由的状态,这一种状态如果受到一点干涉,就会敏感的关闭。通过日记谈心,就不一样,因为谈心时大家的心灵都处于同一种放松状态,它能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自由的表达真实。
  只要心灵之窗打开了,你就可以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诱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较为稳定的情感素质,形成体验——积累——打磨——升华——再体验——再积累——再打磨——再升华的良性循环,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并有意识地用丰富的感情去唤起、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每天一个小故事,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
  文化的沉淀,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历史长河里流淌至今依旧熠熠发光的金子,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长廊:如明月、霜露、白发、杜鹃等融合的乡愁,如阳光、春天、莺啼、燕语等组成的希望,如梅、兰、菊、竹等体现的气节……这些传统的氤氲、美妙的意境对于积累学生情感作用很大。
  除此之外,一个人名垂至今,为我们提供了教材,那一个个鲜活的学习楷模:如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意气豪迈又浓郁冷峭的陆游、身经乱世仍关心天下寒士的杜甫……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让历史文化来影响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多教师觉得这样会让作文教学失去“主心骨”,会让学生在历史的淹没、文化的阴影中失去自己的声音。
  四、教师“下水”,促进学生思维扩展
  这是我曾经在一所村级小学听课得到的收获。当时,那个老师真的有一些“老”:形象、语言(在如今提倡普通话教学的大形势下,方言在课堂上的确有一些不合时宜),连举的事例都是他自己六七十年代的经历,但是他就是把这个平易的事例与“如何选材”这一个写作方法天衣无缝的连在了一起,并不漏痕迹的伸展开,谈到如何把握文体,如何缩小范围等。20分钟课程就在这个老教师煽情的故事和学生激情的回应中过去。令我暗暗佩服。我想,我如果在这个班,一定不会为思路展不开担心。
  真情在作文中渗透,作文在真情中升华。只要教者有心,在语文课堂里,以作文教学为载体,真情教育得到的将是实实在在的落实。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得到爱国情、责任感、革命英雄主义、爱父母、爱他人等情感锤炼,最终成就了一颗颗善良的心。可以预想,在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实践下,学生将形成稳定的情感素质,而稳定的情感素质将又会极大地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小学生学写作文犹如婴儿学走路,刚起步时,引导孩子就需要家长和老师这两只手同时用力,牵着学步。只有当孩子有了一定的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之后,才可以慢慢放开家长的这只手,然后是老师在适当的时候鼓励孩子不依靠别人自己走,并放手让他自己走。相信,在孩子学习写作的路上,有了家长的帮助和辅导,孩子一定能够走得更快、更好!
  参考文献:
  [1]刘国正.《作文·真话·生活》 选自《作文教学和实和活》
  [2]张建师.《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 动感网络
其他文献
摘 要: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融知识性、技能性和工具性于一体的基础课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关键是教师在课堂的有效导入。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导入,能开启学生的思绪、引发他们的想象,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使师生能在一种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如何切实提高课堂导入的有效性呢?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导入  长期以来,受应试
一、 引言  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常言说: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因此,教师在进行新授课的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对导入环节的设计,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不同的导入方式,引导学生“
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它不仅在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关键阶段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还是人生命活动、延缓衰老的重要保证。直觉思维是完全可以有意识加以训练和培养的。直觉思维具有自由性、灵活性、自发性、
摘 要: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育教学领域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發展的需要。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登上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其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因而,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促进高中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成为我不懈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学生;主体;高中 ;语文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经被深入推广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