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动物模型的构建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zl521fnn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小鼠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动物模型。

方法

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5组:抗二硝基苯酚IgE单克隆抗体(抗DNP IgE)+二硝基氟苯(DNFB)组和抗DNP IgE+偏苯三酸酐(TMA)组小鼠尾静脉注射抗DNP IgE,24 h后分别在小鼠耳部涂DNFB和TMA;DNFB组、TMA组、生理氯化钠液(NS)组小鼠尾静脉注射NS, 24 h后分别在小鼠双耳涂DNFB、TMA、NS,观察小鼠在14 d内的风团、瘙痒情况、肥大细胞脱颗粒数、脾脏指数和皮肤病理。

结果

抗DNP IgE + DNFB组全部(12/12)和抗DNP IgE + TMA组部分小鼠(8/12)产生风团;抗DNP IgE + DNFB组及抗DNP IgE + TMA组小鼠的搔抓次数[30 min时分别为(31.58±3.58)次/h,(22.17±3.81)次/h]、肥大细胞脱颗粒率[(70.21±26.01 )%,(54.25±39.57 )%]及脾脏指数(7.54±1.56, 7.87± 1.18)与NS组[(2.00±0.85)次/h,(14.45±6.79)%,5.37±1.16]相比均显著增加(F值分别为437.86、14.41、4.29,均P< 0.01 );DNFB组、TMA组及NS组均无风团产生。

结论

通过抗DNP IgE诱导及DNFB激发后可快速、较稳定地建立小鼠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动物模型。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诱发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三疣梭子蟹过敏原。方法对入选的儿童特应性皮炎患儿进行血清蟹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或蟹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阳性者进行三疣梭子蟹口服食物激发试验,选择出对蟹过敏的患儿33例,留取血清作为实验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儿童30例,留取血清作为对照组。选择新鲜的三疣梭子蟹,提取总蛋白,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免疫印迹检测诱发儿童特应性皮炎的蟹过敏
目的探讨肢端血管皮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肢端血管皮炎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肢端血管皮炎临床表现为局限性的棕色至紫红色的斑片、斑块、结节及溃疡形成。皮损均位于下肢,双侧及单侧受累者各6例。组织病理检查:真皮上中部小叶状或团块状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增生,管腔圆形,规则,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可见程度不等的红细胞外溢、含铁血黄素沉积、真皮纤维化及稀疏炎细胞浸润。病变累及真皮浅层者3
期刊
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单独或联合干扰素治疗覃样肉芽肿(MF)的疗效,探讨外周血调节性T(Treg)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33例ⅠA期-ⅡA期MF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分别应用NB-UVB单独照射(照射组)和NB-UVB照射联合重组人干扰素(INF )-α-2b肌内注射(联合组)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9个月后分别采集患者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检测Tr
期刊
目的分析维吾尔族黏膜黑素瘤临床特点,检测c-kit基因突变,探讨与黏膜黑素瘤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经病理确诊的31例维吾尔族黏膜黑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PCR及DNA直接测序法进行c-kit基因突变检测。结果维吾尔族黏膜黑素瘤男女性别比为1∶1.2,平均年龄61.35岁。60~ 70岁为高发年龄段,51~ 59岁为次高发年龄段。头颈部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其中以鼻腔黏膜居多;其次为泌尿生殖道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