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大学生党员先进性考核评价问题上一直存在着观念陈旧、体系复杂、内容空泛、难以操作等弊端。只有更新观念,树立“引导—培育—提升”的设计理念,实施“活动—任务—考核”三位一体的考核方式,才能获取“成长—成绩—榜样”的积极效果,有效促进学习、工作和个性发展,全面提升大学生党员形象。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考核评价;理念创新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0)10-103-02
一、创新设计理念是当务之急
长期以来,关于大学生党员先进性考核评价的问题一直被关注,目前所能检索到的考评体系有不下百余种。这种广泛探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在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上一直沿袭传统的思路缺乏创新;在如何提高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上一直没能获得有效的突破;在设计思路上崇尚求大、求高、求全的理念。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评价体系的复杂性不断提高,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规则越来越细,内容愈来愈空泛。不少考评体系设计已脱离大学生党员成长的实际特点,单纯的为设计而设计的倾向日益明显。考核既不与相应的活动相结合,也缺乏对被考核者的培养与引导。以至于考评体系在设计与应用上大多是重复这样一个过程:从满怀信心的研究设计到实际运用的浅尝辄止,再到最终的束之高阁。
要改变目前的状况,就必须对大学生党员先进性考核评价体系的目的、意义、构架进行重新审视,确立科学的设计理念,规范思路,合理界定内涵。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解决好设计中的目标定位、规范标准、体系构架和有效操作等问题,建立起既适合大学生党员特点,又有利于培养和彰显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科学体系。
二、现行考评体系存在的误区
问题一:设计中存在着单纯的为考核而考核的倾向。考核的目的在于全面促进大学生党员的进步和发展,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评价。如果仅仅将考核工作理解为单纯的指标设计和对照检查,考核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研究发现,目前不少的考核体系,在设计思路中所突出的大多是在技术层面上如何将考核更加全面细致,而借助考核所要达到的促进与提高的目的却退居其次,考核者和被考核者之间被扭曲为单纯的考核与被考核的关系。这种单纯指标意义的考核,完全背离了大学生党员先进性考核的实际意义,难以实现考核所应达到的目标。
问题二:考核者的职责有失偏颇。没能在考核体系中全面体现管理者教育、引导、评价、促进的职责。许多设计不能从大学生党员管理的实际特点出发,将考核的过程与教育培养有机结合,将考核的目标与相应的活动有机结合。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条件、创设环境帮助被考核者成长进步,而是完全将个体努力所需的方向、环境、条件等交由努力者自己完成。把大学生党员这一年轻群体类同于一般群体,没能看到因其社会成熟度低、自主能力有限而必须接受的支持与帮助,忽视了不同群体间的区别,从根本上违背了大学生党员成长进步的特点。
问题三:体系设计过于繁杂入微 。现有的设计中普遍存在着追求全面深入、细致入微的倾向。不少设计者片面认为,体系设计中的全面、深入、细化就是体系设计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所在。在这种认知倾向的指导下体系所涵的内容越来越多,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从技术层面上看,体系结构上似乎是更加完善合理了,但实际应用中却愈来愈脱离实际,愈来愈难以把握。从操作的层面看,由于体系太烦,太细,相互交织,在实际应用中既不好对照,也难以评价,更不好统计。考核所得到的结果常常不能准确反应实际业绩,考核结果与群众评价相去甚远。
问题四:存在着将先进性过于拔高的倾向。由于考核的对象是党员,为了体现先进性,不少设计者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从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将先进性模式化和脸谱化,普遍存在着把大学生党员先进性过分拔高的现象。似乎一提到党员,一提到先进就必然是倾其所有,无所不及。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其他,其标准体系是一样的。这种试图将先进性的各个方面完全落实到大学生党员身上的观念,既不考虑对象个体的特征,也不兼顾如何结合个人特长有效展示先进性,以至于所制定的标准远远超越了大学生党员的实际特点,脱离了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实际内涵。
问题五:所设计的任务很多超过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在任务的设计上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有些设计者把任务难度与先进性程度混为一谈。认为难度愈高则先进性程度愈高,于是就存在着在考核体系中将任务难度过分拔高的现象;二是把学生党员当做完成艰难任务或多数人不愿做的事情的必须人选,似乎这些东西都必须而且应该由学生党员去完成,貌似在发挥先锋作用,实则是把先进性的实践者扭曲为一种工具。如在许多的设计中都体现为义务献血、见义勇为等。这种工具性取向不仅是一种错误抉择,而且会对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教育带来极大危害。
问题六:考核的实际效果差。由于考核的标准太多、太广,不少指标又游离于大学生的实际之外,被考核者往往没时间、没能力去实现。对照繁杂的先进性标准,被考评者在许多方面只能是消极地应对,以至于出现“能做到的积极做,做不好的兼顾到,做不到的想法应付”。导致一些考核指标形同虚设,考核的实际意义大打折扣。
问题七:设计中长于继承,短于创新。一方面,由于理念的长期固化,无形中演变成一种禁锢,设计者长于继承,短于创新。体系设计既不能兼顾个性特点,也忽略了不同年级大学生党员的特点,缺少针对性。使考核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另一方面,则与之相反。也有些设计者认为体系设计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因而在设计中长于罗列和彼此借鉴,以至于思路相同,体系相似,缺乏创意与创新。
三、考评体系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必须确立考核的目的在于引导、促进和提升的理念。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考核只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将考核单纯化、孤立化就失去了考核的意义和存在的基础。因此,考核必须与教育、培养融为一体,借助考核实施更有效的教育与培养。
之所以确立这种观念,完全是由于大学生党员的特点所决定的。大学生党员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并不是一个完善的先进个体,吸收其加入到组织中来是基于其对党组织的向往、突出表现、优秀的品质以及未来的可塑空间,党的组织还要通过积极的培养和塑造使之不断完善,逐步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这种判断应是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的切入点和目的所在。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考评的过程所体现的是在组织的培养下,不断提升个人的修养,树立良好形象,不断增强先进性争做一名合格党员的过程。在此意义上看,如果仅仅将考核评价体系作为一种要求和评价,就失去了其意义。
2、考核的标准应符合大学生党员的特点。这里要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是如何处理好党员标准与大学生特点的关系。不能一提是党员考核就将党员的标准全盘搬来,先进性是一个科学的体系,讲求针对性和适应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学生党员标准重在解决观念问题,信仰问题,重在提升个人的修养,促进个人进步;二是要摈弃考核中的全面、完美、过分的高水平,高境界。要使考核标准与大学生的特点,大学生的实际成长过程相吻合,细化为大学生成长的各个具体方面,如就业的观念,技能培养,创业创新,学业进步,考研等。
3、考核要有利于促进个性教育和个性发展。所设计的考核指标只有符合个体发展特点才有亲和力、吸引力、促进性,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只有在不同领域给予积极的发展空间,引导特长发展,才能展现个人优势,做出成绩,形成榜样,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考核者必须根据年级特点和个体发展的要求提供有针对性,引导性的考核指标,避免千篇一律,在考虑共性的同时兼顾个体的特点和区别。
4、考核必须与相应的活动相结合。一是只有通过有效的活动,才能有所作为,才能产生实际的工作业绩,在此基础上的考核才有实际内容可取,才有考核的价值,才能有所比较并使比较具有延伸发展的意义。二是要有良好的活动设计。活动一方面要展示丰富多彩的内容,另一方面要避免将活动的方式、路径、方向、条件等完全交由大学生自己。面对大学生成熟度不够,自主努力和协作性差的特点,组织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帮助是很有必要的,这将有助于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这一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深有体会。三是活动要与学业和现实工作任务有机结合。活动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这有利于在学生群体的共同领域内产生先进,体现业绩,树立榜样。
5、考核体系要体现层次性和递进性。科学的考核体系必须展示过程性、阶段性、层次性特点。通过这种过程性、阶段性、层次性的设计来展示和涵盖大学生成长进步的历程,并针对不同时期的成长特点,辅以不同的考核内容,并使之有序衔接。
6、坚持党内考核与群众评价相结合。学生党员生活在学生群体之中,学生对学生党员最为了解和知情,评价也最为实际。引入群众评价机制可使学生党员牢记自身职责,时时处处树立良好形象。面对群众评价主要是反映日常表现的特点,组织考核可侧重于党员义务、党员先进性等,两者相结合使考核评价体系更加完善。
四、考核评价体系设计构想
参考文献:
[1]冯天明.保证大学生党员质量的考核评价机制[J].成都大学学报,2007,(06).
[2]刘涛.简论建立大学生党员考核制度的原则和内容[J].教育前沿,2007,(06).
[3]赵国峰.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 [J].北京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1).
[4]余仕良,杨烨.对当前大学生预备党员继续教育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6,(05).
作者简介:
牟临杉,男,徐州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党建人力资源管理。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考核评价;理念创新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0)10-103-02
一、创新设计理念是当务之急
长期以来,关于大学生党员先进性考核评价的问题一直被关注,目前所能检索到的考评体系有不下百余种。这种广泛探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在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上一直沿袭传统的思路缺乏创新;在如何提高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上一直没能获得有效的突破;在设计思路上崇尚求大、求高、求全的理念。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评价体系的复杂性不断提高,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规则越来越细,内容愈来愈空泛。不少考评体系设计已脱离大学生党员成长的实际特点,单纯的为设计而设计的倾向日益明显。考核既不与相应的活动相结合,也缺乏对被考核者的培养与引导。以至于考评体系在设计与应用上大多是重复这样一个过程:从满怀信心的研究设计到实际运用的浅尝辄止,再到最终的束之高阁。
要改变目前的状况,就必须对大学生党员先进性考核评价体系的目的、意义、构架进行重新审视,确立科学的设计理念,规范思路,合理界定内涵。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解决好设计中的目标定位、规范标准、体系构架和有效操作等问题,建立起既适合大学生党员特点,又有利于培养和彰显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科学体系。
二、现行考评体系存在的误区
问题一:设计中存在着单纯的为考核而考核的倾向。考核的目的在于全面促进大学生党员的进步和发展,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评价。如果仅仅将考核工作理解为单纯的指标设计和对照检查,考核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研究发现,目前不少的考核体系,在设计思路中所突出的大多是在技术层面上如何将考核更加全面细致,而借助考核所要达到的促进与提高的目的却退居其次,考核者和被考核者之间被扭曲为单纯的考核与被考核的关系。这种单纯指标意义的考核,完全背离了大学生党员先进性考核的实际意义,难以实现考核所应达到的目标。
问题二:考核者的职责有失偏颇。没能在考核体系中全面体现管理者教育、引导、评价、促进的职责。许多设计不能从大学生党员管理的实际特点出发,将考核的过程与教育培养有机结合,将考核的目标与相应的活动有机结合。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条件、创设环境帮助被考核者成长进步,而是完全将个体努力所需的方向、环境、条件等交由努力者自己完成。把大学生党员这一年轻群体类同于一般群体,没能看到因其社会成熟度低、自主能力有限而必须接受的支持与帮助,忽视了不同群体间的区别,从根本上违背了大学生党员成长进步的特点。
问题三:体系设计过于繁杂入微 。现有的设计中普遍存在着追求全面深入、细致入微的倾向。不少设计者片面认为,体系设计中的全面、深入、细化就是体系设计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所在。在这种认知倾向的指导下体系所涵的内容越来越多,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从技术层面上看,体系结构上似乎是更加完善合理了,但实际应用中却愈来愈脱离实际,愈来愈难以把握。从操作的层面看,由于体系太烦,太细,相互交织,在实际应用中既不好对照,也难以评价,更不好统计。考核所得到的结果常常不能准确反应实际业绩,考核结果与群众评价相去甚远。
问题四:存在着将先进性过于拔高的倾向。由于考核的对象是党员,为了体现先进性,不少设计者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从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将先进性模式化和脸谱化,普遍存在着把大学生党员先进性过分拔高的现象。似乎一提到党员,一提到先进就必然是倾其所有,无所不及。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其他,其标准体系是一样的。这种试图将先进性的各个方面完全落实到大学生党员身上的观念,既不考虑对象个体的特征,也不兼顾如何结合个人特长有效展示先进性,以至于所制定的标准远远超越了大学生党员的实际特点,脱离了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实际内涵。
问题五:所设计的任务很多超过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在任务的设计上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有些设计者把任务难度与先进性程度混为一谈。认为难度愈高则先进性程度愈高,于是就存在着在考核体系中将任务难度过分拔高的现象;二是把学生党员当做完成艰难任务或多数人不愿做的事情的必须人选,似乎这些东西都必须而且应该由学生党员去完成,貌似在发挥先锋作用,实则是把先进性的实践者扭曲为一种工具。如在许多的设计中都体现为义务献血、见义勇为等。这种工具性取向不仅是一种错误抉择,而且会对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教育带来极大危害。
问题六:考核的实际效果差。由于考核的标准太多、太广,不少指标又游离于大学生的实际之外,被考核者往往没时间、没能力去实现。对照繁杂的先进性标准,被考评者在许多方面只能是消极地应对,以至于出现“能做到的积极做,做不好的兼顾到,做不到的想法应付”。导致一些考核指标形同虚设,考核的实际意义大打折扣。
问题七:设计中长于继承,短于创新。一方面,由于理念的长期固化,无形中演变成一种禁锢,设计者长于继承,短于创新。体系设计既不能兼顾个性特点,也忽略了不同年级大学生党员的特点,缺少针对性。使考核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另一方面,则与之相反。也有些设计者认为体系设计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因而在设计中长于罗列和彼此借鉴,以至于思路相同,体系相似,缺乏创意与创新。
三、考评体系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必须确立考核的目的在于引导、促进和提升的理念。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考核只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将考核单纯化、孤立化就失去了考核的意义和存在的基础。因此,考核必须与教育、培养融为一体,借助考核实施更有效的教育与培养。
之所以确立这种观念,完全是由于大学生党员的特点所决定的。大学生党员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并不是一个完善的先进个体,吸收其加入到组织中来是基于其对党组织的向往、突出表现、优秀的品质以及未来的可塑空间,党的组织还要通过积极的培养和塑造使之不断完善,逐步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这种判断应是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的切入点和目的所在。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考评的过程所体现的是在组织的培养下,不断提升个人的修养,树立良好形象,不断增强先进性争做一名合格党员的过程。在此意义上看,如果仅仅将考核评价体系作为一种要求和评价,就失去了其意义。
2、考核的标准应符合大学生党员的特点。这里要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是如何处理好党员标准与大学生特点的关系。不能一提是党员考核就将党员的标准全盘搬来,先进性是一个科学的体系,讲求针对性和适应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学生党员标准重在解决观念问题,信仰问题,重在提升个人的修养,促进个人进步;二是要摈弃考核中的全面、完美、过分的高水平,高境界。要使考核标准与大学生的特点,大学生的实际成长过程相吻合,细化为大学生成长的各个具体方面,如就业的观念,技能培养,创业创新,学业进步,考研等。
3、考核要有利于促进个性教育和个性发展。所设计的考核指标只有符合个体发展特点才有亲和力、吸引力、促进性,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只有在不同领域给予积极的发展空间,引导特长发展,才能展现个人优势,做出成绩,形成榜样,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考核者必须根据年级特点和个体发展的要求提供有针对性,引导性的考核指标,避免千篇一律,在考虑共性的同时兼顾个体的特点和区别。
4、考核必须与相应的活动相结合。一是只有通过有效的活动,才能有所作为,才能产生实际的工作业绩,在此基础上的考核才有实际内容可取,才有考核的价值,才能有所比较并使比较具有延伸发展的意义。二是要有良好的活动设计。活动一方面要展示丰富多彩的内容,另一方面要避免将活动的方式、路径、方向、条件等完全交由大学生自己。面对大学生成熟度不够,自主努力和协作性差的特点,组织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帮助是很有必要的,这将有助于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这一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深有体会。三是活动要与学业和现实工作任务有机结合。活动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这有利于在学生群体的共同领域内产生先进,体现业绩,树立榜样。
5、考核体系要体现层次性和递进性。科学的考核体系必须展示过程性、阶段性、层次性特点。通过这种过程性、阶段性、层次性的设计来展示和涵盖大学生成长进步的历程,并针对不同时期的成长特点,辅以不同的考核内容,并使之有序衔接。
6、坚持党内考核与群众评价相结合。学生党员生活在学生群体之中,学生对学生党员最为了解和知情,评价也最为实际。引入群众评价机制可使学生党员牢记自身职责,时时处处树立良好形象。面对群众评价主要是反映日常表现的特点,组织考核可侧重于党员义务、党员先进性等,两者相结合使考核评价体系更加完善。
四、考核评价体系设计构想
参考文献:
[1]冯天明.保证大学生党员质量的考核评价机制[J].成都大学学报,2007,(06).
[2]刘涛.简论建立大学生党员考核制度的原则和内容[J].教育前沿,2007,(06).
[3]赵国峰.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 [J].北京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1).
[4]余仕良,杨烨.对当前大学生预备党员继续教育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6,(05).
作者简介:
牟临杉,男,徐州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党建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