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学而教,让学习真发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ing0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画角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苏教版教材在四年级引入了画角的内容,从教学成果来看,很多学生对画角的理解不足,未能真正掌握画角的方法。对此,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学而教,让学生轻松掌握画角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画角;量角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6-0080-02
  画角是学生学习了角的分类和度量后要学习的内容,对他们后续学习平面图形十分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有教师发现尽管讲授了画角的方法,但学生还是错误百出,未能正确地画角。在画角的过程中,有学生拿着量角器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摆放;也有学生不知要将量角器的中心和已画射线的端点重合、量角器的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还有学生不借助任何工具,随意画角。因此,在画角的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搭建动手操作的平台,顺学而教,让学生用眼看、用脑想、用手做,帮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进而轻松地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一、强化认知,奠定画角的基础
  教材编排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后续的知识点往往是前面知识点的延伸。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所学新知及时融人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在教学“画角”时,教师应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以获得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这样才有助于认知结构的形成。
  要让学生画角,首先应让学生认识角。在教学直线、线段、射线的知识后,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讲解什么是角:以一点为端点,画出两条射线,这样就组成了一个角。角用符号“∠”表示,如图1的角可以记作∠1,读作角一。角的大小与它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即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反之,角就越小。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拿出三角尺,数一数三角尺上面有几个角,并指一指每个角的顶点和边分别是哪些。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对角的认知,为后面画角奠定基础。
  上述环节,教师先让学生明确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科学地建构了角的概念,并将所学知识融人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实现了数学学习质的飞跃。
  二、引导量角,做好画角的准备
  学生在画角之前,要先学会量角。量角是画角的重要环节,如果学生不能掌握量角的方法,势必会影响后续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发现学生手拿量角器,却不知如何摆、如何量,这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热情。因此,在學生画角之前,应让他们掌握量角的方法,进而真正达到会量、想量、乐量的境界。
  例如,为了让学生意识到量角的重要性,教师出示了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角,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有自己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都认为各自的方法是正确的,且都无法说服对方认同自己。经过探讨,学生懂得了要比较角的大小就要使用度量工具和计量单位,这时教师再自然地引出量角器,让学生认识了量角器的中心、刻度线、1°的大小。在此基础上,教师告诉学生量角的方法:(1)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2)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3)从0°开始数起,看另一边所对的刻度。学生掌握量角的方法后,不但可以量出不同角的度数,还可以比较角的大小,为画角做好充分的准备,体会学以致用的价值。
  上述环节,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人手,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吊起学生探究的“胃口”,使学生产生量角的需求。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掌握了量角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更有品质和弹性。
  三、渗透方法,掌握画角的技能
  操作是思维的基础,也是学生接纳新知、灵动思维、培养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表象一感性一抽象”的思维过程。在画角的过程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帮助他们掌握画角的步骤、基本要领以及注意点,让学生能轻松画出指定度数的角,从而加深对画角方法的理解,建立角的表象,掌握画角的技能。
  例如,教师给学生出示例题:用量角器画一个50°
  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让学生照着教师的范例画一画,然后说一说画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学生照着教师的方法画出了50°的角。在画的过程中,学生概括出画角的步骤(图2):(1)画一条射线,作为角的一条边;(2)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3)从0°起找到要画的度数,做好标记,再画出另外一条边。但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让学生再画一些不同度数的角,如120°、80°、170°的角,更好地帮助学生巩固和积累画角的方法。
  上述环节,教师活用教材中的资源,先让学生模仿画角,并在此基础上概括画角的方法,再让学生进行练习,及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变式训练,升华画角的认知
  在画角的教学中,同样少不了练习环节,如果纯粹是画角的训练,必定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变式训练,先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后,再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提升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敏捷性。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适时引入变式训练,升华学生对画角的认知,拓展学生的视野。
  例如,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两道变式练习:(1)这个图形中(图3)一共有几个钝角、几个直角、几个锐角?(2)你能用一副三角尺拼出哪些角?你能用一副一三角尺画一个15°的角吗?先画一画,然后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变式练习(1)旨在丰富学生对角的表象认识,深化对画角的理解。变式练习(2)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懂得画角有多种方法,不但可以使用量角器画,还可以使用三角尺画。这样的练习题可以更好地突出画角的本质特征,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
  上述环节,教师在教学画角的知识后,没有让学生进行单一的画角练习,而是为学生设计变式练习,这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地看待问题,以达到“做一题,会一类”的效果。
  总之,画角是小学数学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在以后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以生为本,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掌握策略性的经验,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精彩!
  (责编黄露)
其他文献
[摘 要]练习题是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元素,通过练习可以达到巩固和提升学习效果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例题教学、轻习题使用的现象普遍存在。结合日常教学中的几个案例,阐明正确处理教材习题价值的重要性,并提出教学改进意见。  [关键词]习题 课堂扫描 反思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12  新学期伊始,我校“课堂教学大练
[摘 要]站得高,才会看得远。设计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站在一定高度研究课题,去思考探索一些重大深奥的命题,即“大问题”。这些“大问题”能在实践中指引学生在经历受挫、困顿、纠结和质疑后找到突破方法。  [关键词]大问题;实践探究型;圆柱体的表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9-0030-01  数学中的重大深奥的命题,就是我们通
[摘要]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不善于发现新旧知之间的联系,遇到问题不能顺利地从知识体系中提取所需的知识点。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新旧知识的对比,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善于运用“联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联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新旧知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 35-0063-02  
[摘 要]通过前测落实学生的真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在“百分数”的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中的真问题,引导学生聚焦真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疑问,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关键词]真问题;真学习;百分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7-0010-04  【创新之源】  六年级学生在学习“百分数”时会有什么问题?  经常看到教师在课始问学
[摘 要]“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正式进入乘法学习的发端。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感知乘法的由来,经历乘法的发现过程,探寻乘法的意义,真正实现变教为学。  [关键词]变教为学;“发明”过程;乘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43-01  乘法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掌握了改写形式,而对加法与乘法之间的逻辑关联知之甚少,导致应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成一个个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的任务中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师精心设计贴合生活实际的任务,引导学生逐步领悟用“一一列举”的策略去解决问题的特点和价值,让学生在学习中体味更多的现实感。  [关键词]任务驱动;现实感;一一列举;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
[摘 要]“认识分数”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著名特级教师周卫东一次有力的尝试,解答了教师最常关注的问题:学生对分数有认识吗?学生心中的分数能用文字或图形进行表征吗?如何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展开这节课的教学?如何让具有差异的学生都能深刻理解分数?  [关键词]概念本质;自我建构;认识分数  臺湾学者黄武雄在《学校在窗外》中提到:孩子到学校是为了与世界互动,打开经验与世界的
[摘 要]教师有效的课堂回应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丰富认知,并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积极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以两次执教“搭配中的学问”为例,谈谈如何让课堂回应从“低效”走向“高效”。  [关键词]课堂回应;低效现象;高效策略;搭配中的学问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6-0021-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
[摘 要]数学教学要让学生自主经历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探索隐含的数学模型,然后尝试去解决数学问题。数量关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载体,对学生理解和进一步探究数学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从“借助情境,强化体验”“数形结合,有效联合”“有效读题,正确解答”等方面入手,强化学生的数量意识,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情境;数量意识;数学模型;数形结合;问题
[摘 要]“倍”是在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学习分数和小数的基础。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正确认识倍的概念,进而理解“倍”的具体意义,可化解本课的学习难点。  [关键词]倍;1份数;活动;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51-01  “倍”是由两个数量相比较而产生的,是两个量比较的结果,以一个量为标准,另一个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