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金融脱媒现象入手,浅要地谈了金融脱媒在我国的现状和原因,以及我国商业银行面对金融脱媒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金融脱媒商业银行经营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一、金融脱媒是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
我国正处在于资本市场与银行系统并重的金融脱媒第二阶段。金融脱媒是的商业银行系统受到了挑战。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经济越发达,越需要金融的支持,而发展了的经济也会为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从而促进金融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市场经济深度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金融创新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融资借助于资本市场进行,而传统的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受到严重的挤压,市场融资份额急剧下降,商业银行依靠传统的借短贷长的盈利模式受到严重挑战,金融脱媒现象日益突出。可以说金融脱媒现象是经济、金融发展,尤其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金融脱媒在我国的现状及其原因
我国的金融市场长期以来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市场体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直接融资市场发展落后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结构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银行贷款在社会总融资量中占绝对比重,融资结构的不完善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完善,使金融体系的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加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伴随着我国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支持资本市场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政策措施,制度性缺陷的解决,新的融资工具的不断推出,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将逐步显现,我国金融脱媒的时代将真正到来。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将推动金融脱媒的发展。
首先,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的高速增长,产业结构的逐渐完善,单一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市场主体需求多样化,传统的单一的银行信贷业务无法满足市场主体的多样化的需求。例如市场经济的深入必然加大经济的波动性,市场主体希望金融市场能够提供更多的可以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这是单一的间接融资是无法满足的。
目前,我国已经明确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将发挥主导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竞争的局面。在金融方面,也在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融资结构。我国的汇率形成机制的逐步完善,利率市场化也在逐步推进,逐步促使我国基准利率的形成,金融资源的定价机制逐步迈向市场化,这些都说明我国的资本市场将获得迅速发展,直接融资比重将大幅提高,金融脱媒逐步深化。
(二)政策导向引起的制度性变革将进一步加快“金融脱媒”的发展。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初期制度设计上的局限,资本市场的发展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制约了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导致直接融资比重较低,而我国储蓄倾向又相对较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融资只能被动依靠银行提供的间接融资,从而使我国金融体系风险过分集中于银行体系内部,这不仅造成我国金融资源的低效率,也使我国金融体系缺乏分散风险的有效途径,加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这种金融结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完善金融市场的发展,化解金融风险,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定位,为直接融资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政府又提出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稳步发展股票市场,加快发展债券市场,积极稳妥地发展期货市场,逐步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产品创新机制,以价格发展与风险管理并举的直接融资产品结构,更好的满足需求者的多样化要求。据调查,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筹集的资金一部分用来提前偿还银行贷款,而且目前发行短期融资券的企业大多为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些企业以前都是银行的优质客户。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导致这些优质客户从商业银行流失。目前商业银行存在“垒大户”现象,加剧了贷款发放的难度,这就使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受到挑战,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制度变革将进一步加剧“金融脱媒”的进程。
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为资本市场的发展解决了制度上的障碍,资本市场将会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2002年底,我国股票流通市值为12484.56亿元,股票总市值38329.13亿元。截止到2007年4月13日,我国股票流通市值已达到28604.73亿元,股票总市值为130573.44亿元,股票总市值增长了3.4倍。资本市场的发展为个人投资者和企业拓宽了投融资渠道,直接削弱了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功能和地位,这样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市场将会产生很大的挤出效应,使商业银行依靠传统的存贷业务的经营状况难以为继,金融脱媒现象将会进一步加剧。
三、商业银行面对金融脱媒应采取的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虽然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并成为了上市公司,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缺陷,传统的经营管理体系和理念仍然存在。因此,面对金融脱媒现象,尽快实现传统银行向现代国际化的现代商业银行质的转变,更新经营观念,实现银行经营战略的转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疏通商业银行的资产投放和经营机制是我国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优化客户结构,提高资产业务利润水平。
客户结构是银行经营战略的主体。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战略上,近几年也提出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但其还仅仅是停留在口号上,实质上还没有实现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目前我国商业在资产业务上客户结构单一,商业银行普遍认为的优质客户是那些国有的大型企业,各大商业银行不惜巨额的营销费用去追逐有限的资源,普遍存在 “垒大户”的现象,而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在我国商业银行总体信贷中的比重不到20%。
随着我国直接融资市场的不断发展,政府主导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政策导向,改变了国有大型企业单一依靠银行的融资方式,这种以大企业信贷为主的客户结构已经越来难以生存和发展,将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充分运用银行在信贷市场的定价优势,对中小企业的风险水平进行合理的评估、定价,同时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发挥银行的人才优势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一套满足其信贷需求的信贷管理模式和金融产品,培育新的信贷增长空间,优化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为剩余资金寻找出路,提高资产业务的利润水平,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的理性选择。
(二)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时机,大力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存取款,人们开始借助于银行信贷来提高其生活质量,追求高质量的物质享受,从最初满足衣食等基本生活需要向高标准的住行转变。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时期,是扩大消费信贷的黄金时期,消费信贷将会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努力发展中间业务,使之成为银行利润来源的重要途径。
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规律来看,非利差收入将会是银行利润的新增长点。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国际同行业差距很大。因此,从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中间业务发展空间巨大,特别是近期,股市IPO的重新启动、新股发行以及企业债的发行为银行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创造了良好机会,银行应该抓住机遇,重视中间业务和各种新兴业务的发展,加强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的相互配合,大力开展银证合作,以资本市场为平台进行银行业务创新。通过不断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改变银行业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或购买投资、交易类资产的单一经营模式,拓宽利润来源空间,积极应对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唐敏,黄仕华.金融深化下我国“金融脱媒”:表现欲应对策略.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
[2]吴晓求,赵锡军,瞿强.市场主导与银行主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买建国.金融脱媒:商业银行的策略选择.宏观经济研究.2006.9.
关键词金融脱媒商业银行经营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一、金融脱媒是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
我国正处在于资本市场与银行系统并重的金融脱媒第二阶段。金融脱媒是的商业银行系统受到了挑战。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经济越发达,越需要金融的支持,而发展了的经济也会为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从而促进金融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市场经济深度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金融创新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融资借助于资本市场进行,而传统的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受到严重的挤压,市场融资份额急剧下降,商业银行依靠传统的借短贷长的盈利模式受到严重挑战,金融脱媒现象日益突出。可以说金融脱媒现象是经济、金融发展,尤其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金融脱媒在我国的现状及其原因
我国的金融市场长期以来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市场体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直接融资市场发展落后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结构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银行贷款在社会总融资量中占绝对比重,融资结构的不完善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完善,使金融体系的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加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伴随着我国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支持资本市场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政策措施,制度性缺陷的解决,新的融资工具的不断推出,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将逐步显现,我国金融脱媒的时代将真正到来。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将推动金融脱媒的发展。
首先,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的高速增长,产业结构的逐渐完善,单一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市场主体需求多样化,传统的单一的银行信贷业务无法满足市场主体的多样化的需求。例如市场经济的深入必然加大经济的波动性,市场主体希望金融市场能够提供更多的可以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这是单一的间接融资是无法满足的。
目前,我国已经明确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将发挥主导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竞争的局面。在金融方面,也在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融资结构。我国的汇率形成机制的逐步完善,利率市场化也在逐步推进,逐步促使我国基准利率的形成,金融资源的定价机制逐步迈向市场化,这些都说明我国的资本市场将获得迅速发展,直接融资比重将大幅提高,金融脱媒逐步深化。
(二)政策导向引起的制度性变革将进一步加快“金融脱媒”的发展。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初期制度设计上的局限,资本市场的发展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制约了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导致直接融资比重较低,而我国储蓄倾向又相对较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融资只能被动依靠银行提供的间接融资,从而使我国金融体系风险过分集中于银行体系内部,这不仅造成我国金融资源的低效率,也使我国金融体系缺乏分散风险的有效途径,加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这种金融结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完善金融市场的发展,化解金融风险,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定位,为直接融资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政府又提出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稳步发展股票市场,加快发展债券市场,积极稳妥地发展期货市场,逐步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产品创新机制,以价格发展与风险管理并举的直接融资产品结构,更好的满足需求者的多样化要求。据调查,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筹集的资金一部分用来提前偿还银行贷款,而且目前发行短期融资券的企业大多为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些企业以前都是银行的优质客户。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导致这些优质客户从商业银行流失。目前商业银行存在“垒大户”现象,加剧了贷款发放的难度,这就使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受到挑战,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制度变革将进一步加剧“金融脱媒”的进程。
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为资本市场的发展解决了制度上的障碍,资本市场将会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2002年底,我国股票流通市值为12484.56亿元,股票总市值38329.13亿元。截止到2007年4月13日,我国股票流通市值已达到28604.73亿元,股票总市值为130573.44亿元,股票总市值增长了3.4倍。资本市场的发展为个人投资者和企业拓宽了投融资渠道,直接削弱了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功能和地位,这样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市场将会产生很大的挤出效应,使商业银行依靠传统的存贷业务的经营状况难以为继,金融脱媒现象将会进一步加剧。
三、商业银行面对金融脱媒应采取的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虽然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并成为了上市公司,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缺陷,传统的经营管理体系和理念仍然存在。因此,面对金融脱媒现象,尽快实现传统银行向现代国际化的现代商业银行质的转变,更新经营观念,实现银行经营战略的转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疏通商业银行的资产投放和经营机制是我国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优化客户结构,提高资产业务利润水平。
客户结构是银行经营战略的主体。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战略上,近几年也提出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但其还仅仅是停留在口号上,实质上还没有实现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目前我国商业在资产业务上客户结构单一,商业银行普遍认为的优质客户是那些国有的大型企业,各大商业银行不惜巨额的营销费用去追逐有限的资源,普遍存在 “垒大户”的现象,而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在我国商业银行总体信贷中的比重不到20%。
随着我国直接融资市场的不断发展,政府主导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政策导向,改变了国有大型企业单一依靠银行的融资方式,这种以大企业信贷为主的客户结构已经越来难以生存和发展,将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充分运用银行在信贷市场的定价优势,对中小企业的风险水平进行合理的评估、定价,同时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发挥银行的人才优势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一套满足其信贷需求的信贷管理模式和金融产品,培育新的信贷增长空间,优化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为剩余资金寻找出路,提高资产业务的利润水平,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的理性选择。
(二)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时机,大力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存取款,人们开始借助于银行信贷来提高其生活质量,追求高质量的物质享受,从最初满足衣食等基本生活需要向高标准的住行转变。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时期,是扩大消费信贷的黄金时期,消费信贷将会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努力发展中间业务,使之成为银行利润来源的重要途径。
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规律来看,非利差收入将会是银行利润的新增长点。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国际同行业差距很大。因此,从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中间业务发展空间巨大,特别是近期,股市IPO的重新启动、新股发行以及企业债的发行为银行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创造了良好机会,银行应该抓住机遇,重视中间业务和各种新兴业务的发展,加强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的相互配合,大力开展银证合作,以资本市场为平台进行银行业务创新。通过不断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改变银行业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或购买投资、交易类资产的单一经营模式,拓宽利润来源空间,积极应对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唐敏,黄仕华.金融深化下我国“金融脱媒”:表现欲应对策略.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
[2]吴晓求,赵锡军,瞿强.市场主导与银行主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买建国.金融脱媒:商业银行的策略选择.宏观经济研究.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