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是一所以培养中等卫技人才为主的专业学校。多年来,我校广大教职工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全面提高中专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实行党委统一部署,行政为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建立了全校“大德育”体系的工作格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取得了可喜成效。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我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进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一是每学期举办学生业余党校学习班,对学生骨干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及邓小平理论、十五大精神的专题教育。近年来每年有近千名学生参加业余党校学习班,从而带动全校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热潮;二是组织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譬如:每学期组织全校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影片、书刊、画展,参加演讲及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发为建设文明校园而努力奋斗。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较好地发挥了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使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呈现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
二、充分发挥学生在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我校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上树立了学校主导培养与学生自我塑造相结合的观念,注重培养中专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敬业精神,注重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专业素质。近两年来,学校共组织人文讲座50讲,每讲听讲学生在200人以上,并且相关教育活动一直在连续开展,广泛受到学生欢迎,体现了教育与管理的实效。
三、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充分加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课堂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校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科间的联系,有机有序地加入理想、道德、劳动、纪律等非智力因素,从而使用知情意行紧密结合,进而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堂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确定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因材施教,才能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及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分出若干层次,进行设计和选配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层次分明的例题和习题。课堂上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尽可能激活中差生思维障碍,使全体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本内容,同时,对中上等水平的学生增加课后思考题和练习题,杜绝频繁考试,实行作业面批,加强辅导,广泛开展学科竞赛,计划实行教师挂牌上课,让学生自主选择进度,使各层次的学生依据自身条件和客观实际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长期以来,我校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保质保量完成促进各项教学任务的同时,组织成立了数、理、化、英语、计算机等学科兴趣小组,开办音、体、美特长班,固定课时,由学校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及外请教师授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我校获得各类奖项的学生屡屡增加。
四、积极开展团队活动,充分发挥团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
首先,我校极为注重团组织的自身建设,选择了一批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教师在团组织中做好组织工作,坚持对学生进行团的知识、团的历史、团的传统教育,使学生对团的性质、任务、团员的权利和义务,有了明确的认识,增强了学生团员的组织纪律性光荣感和使命感,在学生中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政治氛围。同时,我校始终把《文明礼貌常识》《中专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历史、国情、时事政治等作为基本教材,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我校累计组织学生上团课100余节,培训学生团干100余人,发展团员800余人,连续多年被团市委评为“先进团委”。
其次,我校团委针对学生思想活跃的情况,积极组织征文、演讲、漫画、书法、学生歌唱比赛、知识竞赛以及与兄弟学校共同举办联谊会等灵活多样、新颖别致的学习、文体、娱乐活动,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认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很好地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积极的现代文明意识。
五、抓好主题教育,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
教育因时而异,及时抓住当前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是我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而行之有效的做法。
我校党委抓住当前的国内大事,及时地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增强,学习热情得到了提高。另外我校每年利用元旦、五四、国庆等重大节日,采取文艺汇演、征文比赛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唱响了“祖国颂”“社会主义颂”“改革开放颂”这一主旋律,通过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专生的自我教育活动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正在全面开展。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长期奋斗,不断探索,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开拓进取,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我校素质教育。(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卫校)
□责任编辑:曾维平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我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进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一是每学期举办学生业余党校学习班,对学生骨干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及邓小平理论、十五大精神的专题教育。近年来每年有近千名学生参加业余党校学习班,从而带动全校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热潮;二是组织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譬如:每学期组织全校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影片、书刊、画展,参加演讲及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发为建设文明校园而努力奋斗。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较好地发挥了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使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呈现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
二、充分发挥学生在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我校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上树立了学校主导培养与学生自我塑造相结合的观念,注重培养中专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敬业精神,注重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专业素质。近两年来,学校共组织人文讲座50讲,每讲听讲学生在200人以上,并且相关教育活动一直在连续开展,广泛受到学生欢迎,体现了教育与管理的实效。
三、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充分加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课堂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校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科间的联系,有机有序地加入理想、道德、劳动、纪律等非智力因素,从而使用知情意行紧密结合,进而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堂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确定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因材施教,才能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及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分出若干层次,进行设计和选配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层次分明的例题和习题。课堂上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尽可能激活中差生思维障碍,使全体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本内容,同时,对中上等水平的学生增加课后思考题和练习题,杜绝频繁考试,实行作业面批,加强辅导,广泛开展学科竞赛,计划实行教师挂牌上课,让学生自主选择进度,使各层次的学生依据自身条件和客观实际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长期以来,我校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保质保量完成促进各项教学任务的同时,组织成立了数、理、化、英语、计算机等学科兴趣小组,开办音、体、美特长班,固定课时,由学校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及外请教师授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我校获得各类奖项的学生屡屡增加。
四、积极开展团队活动,充分发挥团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
首先,我校极为注重团组织的自身建设,选择了一批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教师在团组织中做好组织工作,坚持对学生进行团的知识、团的历史、团的传统教育,使学生对团的性质、任务、团员的权利和义务,有了明确的认识,增强了学生团员的组织纪律性光荣感和使命感,在学生中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政治氛围。同时,我校始终把《文明礼貌常识》《中专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历史、国情、时事政治等作为基本教材,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我校累计组织学生上团课100余节,培训学生团干100余人,发展团员800余人,连续多年被团市委评为“先进团委”。
其次,我校团委针对学生思想活跃的情况,积极组织征文、演讲、漫画、书法、学生歌唱比赛、知识竞赛以及与兄弟学校共同举办联谊会等灵活多样、新颖别致的学习、文体、娱乐活动,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认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很好地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积极的现代文明意识。
五、抓好主题教育,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
教育因时而异,及时抓住当前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是我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而行之有效的做法。
我校党委抓住当前的国内大事,及时地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增强,学习热情得到了提高。另外我校每年利用元旦、五四、国庆等重大节日,采取文艺汇演、征文比赛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唱响了“祖国颂”“社会主义颂”“改革开放颂”这一主旋律,通过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专生的自我教育活动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正在全面开展。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长期奋斗,不断探索,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开拓进取,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我校素质教育。(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卫校)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