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85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应从模具行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出发,调研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现状,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通过对模具行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对人才需求进行分析,确定职业岗位群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与企业要求相适应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034-02
  我国模具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我国模具行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十一五”期间,模具行业年均增长率预计为12%~15%;2012~2020年,预计将保持在10%左右。经过不懈的努力,可使我国的模具生产水平在2015年进入亚洲先进行列。再经过5年的努力,到2020年时基本达到国际水平,使我国不但成为模具生产大国,而且进入世界模具生产强国之列。
  模具业的快速发展和模具行业信息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为就业提供了许多岗位,并产生了一些新型岗位(群),对技术队伍和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的模具技术人员已难以胜任。目前,模具企业十分缺乏掌握和能运用模具新技术的设计人才、胜任现代模具制造设备操作的高技能人才和现代模具企业的工艺设计高级人才。模具应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制造业紧缺的人才。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现状
  近年来,高职教育虽然采取了工学结合的方式,将技能培养放到第一位,但尚未能与企业完全接轨,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整体系统化,相关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培养模式过于陈旧。学生一般通过5个学期的基本培养后直接到企业实习,但往往只有少数学生能快速适应,其他学生往往需要3~6个月才能适应,技能适应和能力发展较慢。人才培养模式的工学结合力度和方向不明确,盲目跟从兄弟院校的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没有与企业深入合作,未能深入了解国内外行业发展和先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没有与企业共同展望行业未来,缺乏合理的保障制度和组织,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先导性未得到相应的体现。这是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没有很好地融合的结果。因此,应解决模具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深层次融合的问题,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分配合理的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安排,构建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分层递进,工学结合,
  能力提升,231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
  要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培养具有一定知识能力、职业技能和高尚职业道德的职业人才,即高素质实用型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应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学生为中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源于企业、高于企业要求的任务为主要教学内容,构建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分层递进(从机械设计加工基础内容到模具设计与制造一般能力,再到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单向能力,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实习岗位,进行岗前能力实训,根据能力难易程度的递增组织教学),工学结合(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能力提升(能力逐步提升),231(2学期机械基础 3学期专业学习 1学期顶岗实习)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即依托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模具设计、分析、制造任务为载体,按照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和模具设计与制造的高精、高速、高效及相对技术稳定特性要求设计“教学做”,组织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做”一体化、工学结合系统化的教学过程。通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运作方式上比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更深刻的内涵。
  基于工学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依据所需的职业技能优化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以培养模具CAD/CAE/CAM一体化机床操作职业人才为核心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培养,结合职业标准或试行职业标准设置的课程体系如下页图1所示。
  设置以两设(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和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两加(模具数控加工技术和特种加工技术)、一工(模具制造技术)、一辅(模具CAD/CAE/CAM)为主的核心课程,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使课程对应岗位,按照国家模具设计师标准和行业制造标准,培养“懂理论、知工艺、精操作、会设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强调实践性教学,培养多项专业技能
  要精心设计实践教学项目,突出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规范下,按照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岗位对学生技能的要求,系统地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内容、考核标准;开放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室、实训设备,为学生实践锻炼提供方便条件;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项比赛,强化学生实践技能;鼓励学生通过考取双证书,拓展职业能力、提高竞争能力。
  要重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模式,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内容,研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到因材施教,提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高职学生的发展潜力,大力实施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重点放在校企合作上,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规程,进行工学结合的系统化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效率,培养适合于企业和市场需求的高技能职业人才,重新制定专业性与职业性相融合的教学目标,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性、稳定性、示范性、时代性、多样性和实践性的理论研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徐友良,肖鹏.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09(1).
  [2]孙晓琳.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J].职业技术,2009(5).
  [3]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
  [4]李忠华,姚和芳.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
  作者简介:
  史洁(1984—),女,吉林白山人,硕士,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机电工程。
其他文献
职业资格制度得到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积累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需要继续关注的研究问题。(1)职业资格制度在不同群体中实施效果的研究。职业资格制度在不同群体中执行时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是有差异的,因此,需要加强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不同群体中执行效果及存在问题的分类研究,以便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源开发。(2)加强对职业资格制度内外部环境的系统研究。要用系统的眼光考察职业资格制度,将职业资格置于其
林业技术专业是森林培育与利用系的重点核心专业。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即进行“两区三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该模
摘要:隐性课程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人才培养离不开隐性课程。因此,应在分析隐性课程的内涵、特征和建设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从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行为层开发建设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途径,从而切实提高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实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1-0036-02    隐性课程的内涵 
摘要:近几年来,我校在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专业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方面做出了一些特色和成绩。本文以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两个特色专业为例,系统分析、研究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具体改革与创新办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融合;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摘要:农业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以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积极建设校企合作新平台,分析校企合作新平台的运行模式和实施途径,探索农业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037-03  对于现代农业高职院校来说,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已显得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