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远与平远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kong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宋代与元代山水画在很多方面都有差别,本文只就宋元山水画的构图,从多个方面来阐述宋元山水画构图的差别以及构成这种差别的原因。
  【关键词】宋代山水画;元代山水画;高远;平远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水墨山水画成就在宋元达到了一个高峰,它与工整细致的院体花鸟画珠璧交辉,成为中国美术史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山水画真正的黄金时代的开始是在两宋。在这之前不是没有山水画的创作,而是山水画没有作为主流画种出现。在宋代之前流行的绘画还是以人物为主,这从现存的中国十大名画当中仅仅有两幅山水画就能看出来。
  现存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两幅山水画中,恰恰一幅是宋代山水画,一幅是元代山水画。而以高远和平远为代表的宋元山水画不同的主流构图方式正是宋元山水画最明显的差异。同样是山水画,甚至可以通过构图就能够分辨出哪一幅是宋山水,哪一幅是元山水。
  一、宋代山水画构图形式形成的原因
  山水画发展至宋代已经以自己独有的山水画特点独步天下,虽然明显的一点是绝大多数都是绢上作画,但是更加能够代表宋代山水画特点的是震撼的高远构图方式。
  宋代的山水画大多为类似于《溪山行旅图》那样高山仰止的构图。以北宋山水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为代表的构图风格在后期不断被人效仿追捧,并成为宋代山水画构图的经典类型,像李成的《万壑松风图》、郭熙的《幽谷图》、马远的《踏歌图》都是这样的高远构图,并且在画中兼施与冷峻的高远式构图相配的利落的皴法,来增强高远构图给人的望而却步之感。
  之所以有着震撼的高远构图,原因是宋代流行院体画,院体画代表着皇家风格,皇家的东西自然要庄重,要有震慑气度。而高山仰止的高远式构图让人望而生畏,所以非常适合表现皇室气派。
  宋代流行高远式构图受到荆浩的影响。荆浩是我国非常著名的山水画家,他真正地把山水画推向了中国画的骨干地位。据文献记载,荆浩“善为云中山顶,四面峻厚”,“山顶好做密林”,且“水际做突兀大石,自此趋劲硬”。而这些属于荆浩山水画的特点不是正好与宋代山水画中的高远式构图吻合吗?《匡庐图》中虽然描绘的是江南庐山,但作为北方山水画家的荆浩还是在画中描绘了北方山川所特有的风格,画中山石峻峭挺拔,石质感强。荆浩作为北派山水画家,在画中表现的都是独具北方山川特色的山水。而恰好宋代的山水画中的山呈现的特点也是这种冷硬粗粝的质感。北方的山川高、深、险,而这些特点同样是宋代山水画高远式构图所具有的特点。
  师法荆浩的范宽对宋代山水画的影响作用也很大。而就像在前面提到的,范宽对整个宋代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画几乎就是两宋山水画的代表。而他的绘画风格正是以其《溪山行旅图》为代表的顶天立地的高远构图。就连坚持绘画以淡、柔为宗的董其昌也感叹范宽 “宋画第一”,这足以说明范宽的山水画及其构图形式在整个宋代的影响。
  并且很重要的一点,宋代的山水画家大多隐居于崇山峻岭当中,他们对耸立的高山很熟悉。所以,宋代山水画的高远式构图形成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
  二、元代山水画构图形式形成原因
  山水画发展至元代又是一变。元代的山水画大多在宣纸上绘出,但是更为突出的变化还是元代山水画构图的主流形式,即平远。
  相比宋代,元代山水画的构图方式有着很明显的差异。单单就山来讲,元代山水画里面的山与宋代山水画中的山相比也就是个土坡子,显得比较低矮。元代山水画大多为平远式构图,不像高远的宋代山水画那样令人望而生畏。元代的山水画构图形式平和冲淡,画里面更多体现的是平远萧瑟的山村,而非宋代山水画中的高远山岭。
  元代的山水画家多师法董源及其弟子巨然。董源与巨然是典型的江南山水画家,二人的画以温婉的南方山水为主要描绘对象,尤其是弟子巨然,专画南方山水。南方山水有着与北方山水截然不同的特点。南方的山大多为土质山,都颇为平铺低矮,适合平远式构图方法。而像董源的《龙宿郊民图》和《潇湘图》都是平远式构图。元代的赵孟頫以及元四家几乎都是师法董源,所以说,以董源为代表的南方山水平远构图特色一定也被元代山水画家所借鉴。
  元代山水画的平远式构图与元代画家的隐士身份有关。宋代的山水画以彰显皇家气派的院体画为代表,因为宋代绘画山水的不仅有隐士文人还有做官的。但是在元代,绝大多数的山水画家都是隐士。隐士的画风与官场之人的画风肯定不同,隐士的画更凸显的是平虚的归隐之意。元代盛行的是倪瓒那种“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的风格。而元代山水画的平远式构图形式确实能够体现出“逸笔草草,聊以写胸中逸气”的雅逸。
  元代山水画家的隐逸之地不同于宋代。他们绝大多数隐居在市井之中,并不像宋代的隐逸山水画家隐居于壮阔的高山里面。由此可以得知,他们对于高山峻岭可能不是很熟悉,所以表现的就很少。并且在当时,居于元代画坛主流的元四家全都是江浙一代的文人,他们居住在南方,当然会以南方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自然会在他们的画作里显现出与南方山水相吻合的平远式构图。
  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和苏轼大概也对元代的平远构图形式有影响。米芾父子虽然为宋人,但是二人的山水畫中鲜少出现峰峦峻峭的典型宋代山水画的高远构图方式。米家父子的山水画中出现最多的是类似于江南景致的平淡朦胧的平远山水景色,而在元代山水画中占据主流位置的构图方式正好也是苍萧平淡的平远山水。
  苏轼的绘画理论对中国画有着很大影响。苏轼认为士人画要清新、疏淡,在画中要求“萧散简远”“清新”。他十分反对“剑拔弩张”的“雄放”绘画风格,主张“绵里藏针”的内敛,追求“平淡”。宋代山水画最盛行的是苏轼所讨厌的“剑拔弩张”的高远构图,反而是元代山水画那平铺清逸的平远构图最符合苏轼心目中理想的“萧散简远”绘画风格。
  在“靖康之变”之后,南宋的山水画家就已经开始把绘画对象逐渐转为南方山水。只不过在南宋,这还只是一个初始阶段,并没有彻底体现出与典型的南方山水最相配的平远式构图,并且以范宽为代表的高远山水画派的势头还没有完全消散,但是这一苗头发展至元代就已经彻底显现出来了。   元代文人画家的审美趣味與政治环境有密切关系。元代处于蒙古人的统治之下,汉人极其没有地位。元代的统治者将当时处于他们统治下的人们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元代对南宋人的称呼)。恰好擅长绘画山水画的文人大多数为汉人和南人,但是他们的地位低下,并且在当时取消了科举制度,这就等于从根本上否定了文人的存在。官场上抛弃了他们,于是他们便只能寄情于山水之中。
  文人画家们在元代受到排挤与打压,生活中也处处小心,做人要低调,在绘画上更是不能张扬。本来就受到排挤的文人们在进行绘画时必须要改变原有的画风,如果继续延续宋代那宏伟的高远构图风格,搞不好可是要掉脑袋的。所以从这一点上看,元代的文人们也必须改变原有的绘画风格,而低调的平远式构图恰好给人含蓄内敛的感觉。画如其人,画上低调、不张扬,做人想必也淡泊名利、清静无为,在那样危险的环境下也是全生保身的好方法。
  赵孟頫也是影响元代山水画构图的重要画家。在元代画坛,赵孟頫的地位和影响要重视。赵孟頫作为南宋皇室宗亲不仅在元代没有被杀,还得到了元代可汗的重用,但是他作为南宋宗室后人的身份极为敏感,不破除掉自己身上方方面面的宋代因子肯定是不行的,那种最能代表宋代山水画的高远式构图更是要不得。赵孟頫的山水画大多都是类似于《鹊华秋色图》的平远构图风格,这样的平远画面疏淡清远,而这样的画风在整个元代也是最为盛行的,像元四家黄公望、倪瓒都是追求这样清淡的平远绘画方式。那么,为什么偏偏是赵孟頫会对元代山水画的风格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因为他是官啊。中国从古至今一向有着仕、农、工、商的等级划分,做官的在社会上不管是哪个方面,地位都高人一等,也最有话语权。董其昌为什么会对中国的山水画产生那么大的影响,绝对不仅仅是因为他画得好,更因为他也是官,更何况还做过太子的老师。这种种原因,就使元代山水画以平远式的构图区别于宋代山水画,并且在元代形成了主流。
  中国山水画发展至宋元已经是一个巅峰,其后明清的山水画虽门派纷繁,但是也在宋元代山水画上汲取养分。宋元的山水画不仅仅在技法上开创了山水画的新的高峰,风格迥异的构图风格变化更是为后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宋代在唐代之后,却与唐代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别。国力于唐是望尘莫及,在诗的成就上好像也一直处于唐代的阴影之下。但是宋代却有着历朝历代都难以企及的文人情致,在两宋的半壁江山下,宋代人在绘画上以其独有的文人情致融于绘画,为后人留下了无比伟岸、豪迈的高远山水画。而元代却诞生出了与以往都不同的平远山水画风,在宋代那高山仰止的高远式构图之外,为水墨中的山与水增添了一份平静安雅的姿态。正是宋元两代与众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与众不同的人,造就与众不同的心境,也造就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更是造就与众不同的人生与画风。
  作者简介:孙灵佳(1993-),女,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辽宁师范大学,硕士(2017级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画方向。
其他文献
2015年1月,东城区首个教育集团——五中教育集团成立,包括北京五中、五中分校、国子监中学、北京一中、方家胡同小学、四十四条小学、北京五中朝阳双合分校、北京五中通州校区。集团成立以来,围绕着“培养有精气神的学生,办有精气神的学校”的教育理念,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探索基于学生需求的十二年贯通培养模式  1.研制颁布集团教育系列标准  北京五中教育集团虽然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成员校,但是与
【摘要】《思旧赋》是向秀为了悼念被司马光所杀的嵇康、吕安而作的一篇抒情短赋,其文并序虽只有寥寥几行,却寄托着作者对昔日友人的无限哀思和他作为一名士人不得不隐饰自己的情感而走向与政治合作的无奈。全文字字血泪,掷地有声,令读过者莫不为之慨然而叹,抑郁感怀。  【关键词】嵇康;向秀;《思旧赋》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嵇康、向秀所生活的魏晋之际恐怕是历朝历代中最让士人感到无所适从,
【摘要】水城铁艺文化公园展现出三线建设与本土文化完美的融合,有清晰的三线历史发展记录,并通过景观雕塑的形式体现出来。这对于研究三线文化建设在城市景观雕塑中的应用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实地勘测并进行研究。  【关键词】六盘水市;铁艺公园;三线建设;景观雕塑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雕塑被誉为“凝固之舞蹈”,水城铁艺文化公园不仅宣扬六盘水文化艺术,而且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在中国三
【摘要】如何更好地培养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达到符合企业需求的标准,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做好相关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模式和完善实训室的教学条件,切实做好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通过科学制定课程安排等措施加强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建设,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优化了教学效果,以此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艺术设计;校企共建;实训
【摘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流淌在几千几万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不断给予人们前进的动力。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佛教文化,对人类理性的反省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洞察,使人们从思想上解放,教诲人们在娑婆世界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被尘世污染,从而能做到身心圣洁,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正与此不谋而合。舞剧《莲花》寓意高雅,谕旨佛教的出世思想,折射人性心灵中最本真的美好和善根。本文主要以舞剧《莲花》中“莲”的意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在当代少数民族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条件下,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建设美丽乡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衰败和异化的两种极端,如何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并将其运用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是当下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六盘水彝族文化在乡村中的传承与应用为例来研究,以期为少数民族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传承与应
【关键词】亲子关系;冲突;化解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64-0015-03  【作者简介】苏华,南京市金陵中学(南京,210005)教师,高级教师,江苏省心理健康特级教师。  【设计理念】  和谐的家庭关系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青春期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尤其是上了高中的孩子,成人感特别强烈,更加
【摘要】在研究日本文学的过程中不难发现“物哀”是其重要的写作理念,在日本文学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本文探究了“物哀”写作理念在日本文学中的应用,将正确的文学鉴赏概念引入其中,使得社会大众对于日本文化有非常正确的理解。  【关键词】日本文学;物哀;鉴赏  【中图分类号】G625.3 【文献标识码】A  日本的文化理念别具一格,如何正确看待日本文学意境中的“物哀”之美,感受日本文学风格中的“明快、清
【摘要】唱歌时运用横膈膜才能使声音真正发自丹田,只要横膈膜能收放自如,唱的每一句歌就能真正就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这就是所谓的发自肺腑。本文从横膈膜结构出发,探索横膈膜发生法的科学内涵,总结横膈膜演唱的科学训练法,以帮助学生在歌唱中较好地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关键词】歌唱;横膈膜发声;情感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毛诗序》有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
【摘要】传统文创产品开发火热,以“故宫文创”为代表的一批基于传统文化进行开发的文创产品不断涌现。单霁翔先生曾在采访中说“对于文创,我们悟的比较晚。”文创开发热潮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发展活力和强大的市场发展潜力,但在传统文化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文化资源整合不完整;文化元素提炼不深入,创新性不足,同质化严重等。解决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当下促进文创产品发展的关键,本文对传统文创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