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学科普说明文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x_5203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实录】
  一、查预习,读课题
  (出示预习要求:①把课文读通顺,不认识的生字注上拼音,不理解的生词做上记号。②读完课文后想想:我有什么收获?)
  师:课前,我们按这两个要求预习课文。已经完成第一条的举手。(生全部举手)
  师:是啊,四年级的同学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字词学习了。
  师:第二条。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的收获?
  生:虽然有些动物凶猛强大,有些动物弱小无比,但它们还是可以和谐相处。
  生:大自然中并不只有弱肉强食,有时还有很有趣的强弱共栖。
  师:同学们收获很多,主要指向课题中的两个词——
  生(齐):共栖、有趣。
  (师在课题“有趣”“共栖”下画横线并打上“?”)
  二、借微课,理课文
  师:先来看怎样共栖。快速浏览课文,圈出这些动物的名字。(生圈词语,师巡视指导后交流)
  生:这些动物分别是犀牛、犀牛鸟、尼罗鳄、燕千鸟、百舌鸟和金黄鼠。(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在“犀牛、犀牛鸟”之间画上双向箭头)我们可以用这样的箭头来表示它们之间的联系。说到箭头,大家在生活中看到过吗?
  生:交通标志上有箭头。
  生:安全通道的标志上也有箭头。
  生:马路上也有各种箭头。
  师:大家很会观察,生活中箭头的确很多。王老师这里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
  (播放微课《生活中的箭头》,说明箭头的存在形式及不同作用。在微课最后提出问题:“你能用上双向箭头,并用简洁的词来写写课文中的动物是怎样共栖的吗?”)
  师:认真默读课文,摘录关键词,并用上双向箭头来表示这些动物之间是怎样共栖的。完成练习纸中的第一题。
  (课件出示几种双向箭头供学生选择使用。生完成练习题,师巡视指导,抽取个别上台展示)
  生:犀牛鸟帮助犀牛啄食寄生在身上的昆虫,犀牛就保护小鸟;燕千鸟清理鳄鱼口腔的残渣,鳄鱼则帮助燕千鸟吃饱;百舌鸟给金黄鼠唱歌,金黄鼠能帮助百舌鸟照看卵。
  师:首先,她的双向箭头都用对了。温馨提醒,有些同学箭头的方向用错了,那可是犯了大错的。(在黑板上示意错误的箭头)
  师:再来看她用的词是否简洁。比如说“帮犀牛啄食寄生在身上的昆虫”,谁能说得简洁一些?
  生:清理皮肤。
  生:啄虫。
  师:嗯,简洁明了。
  师:当我们用图式表示时,这些词语要尽量简洁。再比如“燕千鸟清理鳄鱼口腔的残渣”,可以怎样修改?
  生:清理残渣。
  生:剔牙。
  生:清理口腔。
  师:太棒了!简单,形象!
  (继续选取一位学生的练习展示,师生共同修改)
  师:刚才,我们用上双向箭头,提炼关键词,清晰地表达了动物之间是怎样共栖的。动物世界真是太神奇了——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生齐读)
  三、趣体验,学方法
  师:说到有趣,你觉得哪一对动物共栖特别有趣?
  (学生用手指表示)
  师:喜欢第二对的特别多,那我们先来看看这一段。
  (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师: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哪些句子的描写特别有趣?多读几遍。
  (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后交流)
  生:我喜欢第二句,因为它写出了鳄鱼的大。
  师:这个大,课文当中通过——
  生(齐):列数字。
  师:5米,我们来看一下。(站在教室的一端)5米大概是从这里到教室的门口。
  (生观察师给出的距离,发出感叹)
  师:1吨?(询问一位女生)这位同学你有多少重?
  生:56斤。
  师:28公斤!1吨,就是像你这样30多个学生的重量。
  (学生发出“哇”的声音)
  师:课文当中用数量“5米”“1吨”形象地写出了鳄鱼的——
  生(齐):庞大。
  师:除了写鳄鱼的庞大,还写了什么?
  生(齐):文章还用举例子的方法写出鳄鱼的凶猛。
  师:读到这里,你想送哪些词给这条鳄鱼?
  生:庞大。
  生:可怕。
  生:强大。
  生:凶猛。
  生:丑陋。
  (将学生给出的词语补充在课件上:凶猛、庞大、可怕、强大、丑陋)
  师:就是这样一条鳄鱼,却能够跟一只小鸟和睦相处。
  (课件展示动画:一只小鸟飞到鳄鱼嘴巴里,形成共栖)
  师:再看这只小鸟,你又能用哪些词语去形容它?
  生:娇小无比。
  生:玲珑小巧。
  生:弱小。
  生:可爱。
  生:漂亮。
  生:温柔。
  (将学生给出的词语补充在课件上,与形容鳄鱼的词左右对应:温柔、娇小、可爱、弱小、漂亮。男女生分别读这两组相对的词语)
  师:这位同学,请你读读这两个句子,让我感受一下鳄鱼的庞大、凶猛。
  (女生朗读,声音较轻柔)
  师:读得很通顺,但是凶猛和庞大,好像还没感受到。我请一位男生来试试。
  (男生朗读,语气较为平缓)
  师:还是没有凶猛劲。朗读就是这么一回事,明明想读出某种情感,但偏偏读不出来。王老师帮助一下大家,给大家看一段视频。(播放鳄鱼与狮子对峙的视频,生感叹)
  (再抽学生朗读,學生读得有声有色)   师:是呀,这共栖对象太有趣了。
  (在课题“有趣”下面板书:共栖对象)
  师:还有吗?
  生:当地人经常可以看到鳄鱼在岸边张开大嘴巴,燕千鸟飞进飞出,鳄鱼丝毫不会伤害它们。
  师:它们相处时那么和谐、美妙。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这是——
  生(齐):共栖景象。
  生:原来,鳄鱼的牙缝里经常塞满残渣,牙齿和口腔又痛又痒,燕千鸟是在鳄鱼的嘴巴里为它剔牙。
  师:这是——
  生(齐):共栖原因。
  (板书:共栖原因)
  师:课文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示意板书)将强与弱的动物怎样共栖形象地写了出来。文章中还有一个自然段在描写上与第三自然段非常相似——
  生(齐):第二自然段。
  四、找相同,析内容
  师:接下来考考大家的发现能力。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找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在描写上有多少相同之处。看谁找得多,开始。
  (生默读找相同处,师巡视指导后交流)
  生:都是写到强与弱的共栖。
  生:都把强的动物写得特别凶悍。
  生:弱小的动物都有一个有趣的别名。
  生:写动物庞大的时候都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生:都是通过举例子写出动物的凶猛。
  生:它们都写出了共栖的原因。
  师:除了共栖原因,还写了什么?
  生(齐):共栖对象、共栖景象。
  师:真会发现,真会学习。两个自然段有很多相同之处。特别是它们的构段顺序——(示意板书图式)
  生(齐):先写共栖对象,再写共栖原因,最后写了共栖景象。
  师:通过这样的描写,将动物之间怎么样共栖有趣地表达出来。(将课题“有趣”与图示用单箭头连起来)说到强与弱的共栖,在自然界还有很多,你们知道吗?
  生:我知道鲨鱼和向导鱼。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段它们共栖的资料(课件出示鲨鱼和向导鱼的图片,并出示打乱的语句),但资料中的句序打乱了,你们能不能按照二、三两个自然段的构段顺序,将打乱的语序重新调整一下?开始。
  (生完成第二题练习,互相交流调整后的语序,并说明相应理由,师随机指导)
  师:我们来看一下,这里写共栖对象的是哪几句?
  生(齐):1、2、3句。
  师:写共栖原因的是哪几句?
  生(齐):4、5句。
  师:写共栖景象的是——
  生(齐):6、7句。
  师: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示意板书图式),将强与弱的共栖现象清楚地写出来。
  五、找不同,练思维
  师:我们再来看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写这对动物共栖时,与二、三两个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不一样?刚才找相同,现在找不同。有些难度哦。
  (生浏览第四自然段,找不同)
  师:这样吧,同桌之间先交流。看看能找出几处不同。
  (同桌之间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通过讨论,你们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纷纷举手)
  师:你看,讨论的作用就是这么大。请这组同学——
  生:这组动物是为了开心而共栖,你看金黄鼠收留百舌鸟只是为了听它的歌声。前面两组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共栖。
  师:这个发现太有价值了。前面两对动物共栖是解决生理问题、温饱问题,第三对动物共栖是解决精神问题,让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这个发现,很有价值!(向该生竖大拇指)
  生:前面两组是浅层共栖,因为它们只是进食时共栖;这组是深层共栖,因为它们是真正的“同宿”。
  生:前面两组是强与弱的共栖,而这组是弱与弱、小与小的共栖。
  生:前两组都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而这组只是用轻松、趣味的句子进行描写。
  生:前两个自然段的构段顺序是共栖对象、共栖原因、共栖景象,这一自然段是共栖对象、共栖结果,还有共栖原因。
  师:嗯,在表达顺序上也有不一样!我们通过比较的学习方法,收获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学到这里,我有个疑问,文章写强与弱的共栖不是很有意思吗,为什么要来一段弱与弱的共栖?把这段的描写换成刚才那个鲨鱼跟向导鱼,好不好?
  (生摇头,思考)
  师: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因为大自然是神奇的,所以它不仅仅是强与弱的共栖。
  生:如果只是强弱共栖,就会显得单调,不能突出课题中的“有趣”一词。
  生:第四自然段没按前两节的构段顺序来写,也是为了突出文章描写上的趣味性。因为再好的东西用多了,就会显得单调。
  师:是呀,这样的安排,无论是内容还是描写上,都是为了更能凸显“有趣”一词。有趣,这可是科普说明文的重要特点,它就是要将科普知识生动、形象地描写给读者看。
  六、学搜索,趣拓展
  师:说到科普说明文,王老师给大家推荐个网站——科学松鼠会。这里边有大量的科普说明文,想不想看?
  生(齐):想。
  师:我们怎么样找到这个网站?
  生(齐):百度。
  师:有问题,找百度。(课件出示百度搜索页面)在百度里边输入关键词——
  生(部分):科普说明文。
  师:哦,还有更精准的吗?
  生(齐):科学松鼠会。
  (在课件搜索栏输入“科学松鼠会”)
  师:关键词的输入要精准,然后点击搜索。(课件出示搜索后的网络页面截图,用红框框出页面第一条)你看,这就是我们要找的网站。进入该网站(课件出示网站页面截图),里边有很多栏目,大家看一下(鼠标示意图片中的栏目位置),哪个栏目跟今天的學习有关?   生:少儿科普。
  师:再点击进入这个栏目。(课件出示《少儿科普》栏目页面截图)单看这些题目,就已经吸引住大家了。你被哪个题目吸引住了?
  生:我被《海怪,海怪,你是谁》吸引住了。因为我想知道海怪到底是怎么样的?
  师:用问题的方式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个题目取得好。
  生:我被《菊花不是一朵花》给吸引住了。菊花就是一朵朵的呀,为什么不是呢?
  生:我觉得《植物会出汗》很有趣,因为人会出汗,而植物只会长啊长,它怎么会出汗呢?
  师:这两个题目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有冲突,也能引起读者兴趣。
  师:其实啊,不仅题目有意思,里边的内容更加有意思,想不想看?
  生(齐):想。
  师:想看很简单,回家之后,打开百度,第二步输入精准的关键词,第三步进入网站,第四步进入栏目,最后——(课件出示操作步骤,并用单向箭头将几个步骤竖向连接起来)
  生(齐):开始美妙的阅读。
  师:好,下课!
  附:板书设计
  【名师慧语】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它是以大自然中动物共栖为题材,用文学笔法来写,体现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使读者在趣味阅读中获得科学知识。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讲,在学习时,不但要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更要学得轻松而有意思,从而习得科普说明文的表达之法并对其产生浓郁的阅读兴趣。
  一、趣梳理
  说明文条理清楚,适合学生提炼信息,练习概括。但在学习之时,如果还是一成不变的“概况课文主要内容”,就缺少了科普说明文应有的趣味性。在本文学习中,先通过微课《生活中的箭头》趣味引入,呈现大量的箭头图示,引导学生归纳了解箭头的相关作用,唤醒生活中的记忆;再借助箭头梳理课文内容,从而让课文学习与生活认知无缝对接。
  二、趣对比
  “对比”就是运用比较的手段确定事物的异同关系。教学中,可将具有某种联系和区别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学习,让学生找出其相同和不同之处,使他们在明确一项内容之后能够自然地联想到另一项内容,并能自行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网上有句流行语“没比较,无伤害”,而在课堂上,则应说“比比更有趣”。在本课学习中,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课文二、三自然段的相同点以及与第四自然段的不同之处。无论是内容上的,还是表达方法上的,这些发现都是在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敏感度及思维能力。
  三、趣拓展
  課外阅读的拓展往往在课堂的结尾处呈现。作为一堂课的“收官”环节,对于学生来讲,它不应走形式,而应让阅读成为可能。所以它的有效性值得关注。在推荐“科学松鼠会”网站时,先是师生共同演绎如何在百度中准确输入“搜索关键词”,让学生掌握搜索信息的基本技能,这对于提高搜索的质量有指导意义。再通过猜读题目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相信在这样的“趣拓展”之后,“科学松鼠会”会成为学生经常浏览、阅读的科普网站。
其他文献
【设计意图】  《怎么都快乐》是一首儿童诗。作者任溶溶是一位充满热情、童心未泯的作家,他的作品充满童真、童趣。全诗有4个小节,语言通俗易懂,采用复沓的手法,增强了节奏感。诗中呈现了儿童生活中的各种游戏,凸显了儿童玩耍的快乐。依据学生的学前经历调查,笔者尝试通过“语境中识字”“情景中朗读”等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词句理解能力,有效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根据汉字的组字规律,联系学生生
第一板块 质疑问难 建构话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散文,题目是《和时间赛跑》(板书,引导学生注意“赛”字的写法),作者:林清玄(板书),林中小溪的“林”,清清浅浅的“清”,有点玄的“玄”。有人说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林,中小溪一样“清清浅浅”,表面上一读就懂,但是细细品读,却又有点儿玄妙。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品一品林清玄的散文《和时间赛跑》。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预习,将难读的句子
部编本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经典的儿童诗,自1985年选入语文教材,至今已有33年。这是一首融“情”与“理”为一体的儿童诗,其鲜明的角色形象富有儿童情趣,其流畅的音律读来朗朗上口,在贴近儿童生活、契合儿童心理的同时,用诗的形式普及了“动物冬眠”的科学知识。在这首诗里,儿童用心灵与万物接触,交流对话,碰撞出了火花!  一、破译标点的秘密  综观全诗,“雪”不仅是小画家们绘画的画布,更是构
【摘 要】学生的思维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古文的学习需要思维的参与,以打通现代语言与文言之间的通道。迁移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升思维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利用横向迁移,明确思维路径;利用纵向迁移,构建思维网络;利用重组迁移,活化思维过程;利用跨越迁移,整合思维方法。  【关键词】迁移;小古文;思维;小学语文  学习的迁移是多元化的,可以是横向的,可以是纵向的,可以是重组的,也可以是综合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中首次编排了习作单元。针对这一全新的单元设置,教师要在施教前深入钻研教材,牢牢把握该单元的独特体例,调整传统的习作教学视角:围绕习作主题,依托阅读教学,渗透观察事物的要诀;布置观察任务,指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融合例文与习作,发挥例文的示范作用;整合学科知识,巧设习作训练,突出重点,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习作单元;观察;习作指导;学科整合  统编语文教材三
因本期是7-8的合刊。本期內容全在8期中。
近日,我在《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7 年第1-2期上读到李济任老师的《这样的课文不学也罢——例谈小学语文教材之过》一文。对于这篇文章的多处文字,我持有异议。这里仅仅针对李老师对《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见解谈谈看法,兼与李老师商榷。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小山村的兴亡史。山村里的人们靠砍伐山上森林里的树木过上了美好的生活,但是过度的砍伐使得环境不断恶化,最终洪水带走了一切。  李老
今天,我和鱼儿来了一场“PK”赛,由于我“作战”勇猛,技术高超,擒获了不少“俘虏”。这是怎么回事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星期天,风和日丽,无所事事的我突然想到楼下沟渠里有不少鱼儿,便向老爸建议一起去捕鱼。老爸听了两眼发亮,双手一拍大声說:“好主意!”說干就干,我们准备好饼干、网兜等就兴冲冲地出发了。“哈哈!小鱼小鱼,我来了!”老爸瞧我手舞足蹈的样子直笑得眉眼弯弯。  来到沟渠边,老爸先把网兜轻轻地
《猴子种果树》(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2课)是一篇童话。主人公是猴子,另外三个“人物”是乌鸦、喜鹊、杜鹃,它们对猴子各说了三句话,说法大同小异。特级教师薛法根在《从模仿起步——阅读中的写作训练策略例谈》中对这篇课文有这样一段分析:细细推之,鸟儿劝告的话语又隐藏着这样的语言结构:第一句:“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梨树呢?”这是劝阻,连叫两次“猴哥”是着急的表现,“你怎么种梨树呢?”反问句又增强了劝阻的力量
批改作业是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现今的作业批改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反馈时间过长,反馈信息量过少,校正措施不力,批改形式简单化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作业积极性不高,不仅认为作业对其学习帮助不大,而且是一种负担,这让每一位有责任心的教师感到一种说不出的苦涩。笔者经过几年的探索,对语文作业批改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