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漂族”利益由谁来保障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B5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活动在校园的周围,仍然把自己当做学生,在学校自习、吃饭、上课,享用着学校所带来的便利;而在旁人眼中,他们是“蹭饭族”“蹭课族”,是“外来者”,甚至是“不友好”的。这是一个不断扩张的群体,也是一个被学校和社会边缘化的人群。人们称之为“校漂族”。“校漂族”已经从大学毕业,仍集聚在学校周围,或是考研、考公务员,或是准备申请出国,也有因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而推迟就业的,当然也有部分人是惧怕进入社会而蜗居在学校周边。这样一个既存的群体,他们的权益由谁保障,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一庞大的人群?
  “漂”在学校的日子
  2月26日傍晚,汪哲一遍又一遍地刷新网页。今天是考研分数公布的日子,他想第一时间知道成绩。“分数这么低,肯定过不了线了。”看到分数的一瞬间,汪哲特别沮丧。
  这是汪哲第二次考研。他说:“本科就读的学校实在很挫。”出于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担忧,他选择了考研。第一年由于准备不充分,汪哲榜上无名。然而,他不想放弃。今年,他把目标设定为北京大学,在学校周围租了个房子,准备再次考研。
  不足5平方米的小屋很是狭窄,只有一张床和一个小衣柜。这里却是汪哲梦想开始的地方。吃饭、上自习几乎是汪哲生活的全部。然而,这种简单的生活如今却成了他最头疼的问题:“自习室进去要查学生证,每天换来换去,感觉自己像浮萍一样游离不定。”汪哲坦承自己很沮丧。如今再战失利,继续考研,就意味着要继续“漂”下去。
  像汪哲这样的人并不少见,尤其是近年来,“校漂族”这一群体的规模和范围更是不断扩大。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校漂族”大量出现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就业压力大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看待‘校漂族’不能一概而论。”他认为,“校漂族”的人数和待在学校的时间保持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滞留的时间过长、比例过高的话,就应该作为需要重视的问题对待。
  “学校人”还是“社会人”?
  天津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元说:“本校的留校学生,如果想继续考研深造,我们很欢迎。”主要就是考虑到,外校过来的学生最基本的信息都无从考察,其中不乏浑水摸鱼之人,难免对本校的安全管理带来隐患。同时,南京大学研究生李树认为,“校漂族”既然已经离开了学校,就不应该继续占用学校的资源。
  就业、出国、考研,“校漂族”承受的心理压力无疑是巨大的。而模糊的身份更让他们迷茫而纠结。学生离开学校,本应该成为“社会人”,但是因为没有工作单位的接收,社会人的身份是不明的;待在学校里,却与学校不构成隶属关系,也不再是学校老师爱护的学生。
  “校漂族”群体到底有多大,目前为止,尚无权威的统计数据,然而这一群体不断增多的趋势和不断被边缘化的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有专家指出,仅在北京、广州、郑州等地的高校周围,“校漂族”已达数十万人。一方面是“校漂族”的数量越来越多,一方面是学校的管理愈发严格。这个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人群,他们的利益究竟由谁来保障呢?
  谁是第一责任人?
  学校要对学生负责,但是对于这批早非学生的群体,又应该由谁来负责呢?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廉思看来,把学校作为“校漂族”的管理主体是很难的,“校漂族”的管理应该和“蚁族”、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一样,纳入社会保障部门的范畴。他认为,客观上来说,学校没有这个义务,也没有权利去管这些群体。
  要想保障一个群体的利益,首先要找到责任人。《前线》杂志副总编、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顾问祁金利表示,“校漂族”作为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纳入流动人口的管理体系,政府应该发挥管理的最主要作用,而弄清人口基数是保障其利益并为其服务的第一步。
  他认为,学生的就业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时间来实现需求的匹配。而在这个过程中,人才需求的不平衡可能使某部分人才过剩,这是导致“校漂族”群体产生的直接原因。
  “校漂”之困如何解决?
  熊丙奇指出:“从某种程度上说,‘校漂族’和大学资源开放是同一个问题。”他认为,大学需要形成一个规范的、面向社会的开放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学校为“校漂族”办理专门的图书馆进入证件和旁听证,方便他们的同时也可以规范化管理。然而,这需要建立在征求校内师生意见的基础上,此外,学校需对开放时间、开放条件和开放程度做出明确的规定,避免损害在校师生的正当权益。
  储朝晖说:“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可以适当把工作范围延伸到‘校漂族’这个群体中来,特别是为其中一些经济困难或边远地区、农村生源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他认为,学校应该将重点放在就业指导工作上,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应该成为维护“校漂族”权益的主体,管理责任应更多地落在社区、民政部门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上。
  那么,政府和社会应该如何加强对“校漂族”的管理和引导呢?
  祁金利认为,政府和社会要与学校加强沟通,对这个群体中的不同情况加以区分,让问题的解决更加有的放矢。“校漂族”是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点,政府应加强房屋管理。政府、街道和社区更应该在保障信息渠道畅通方面多做些工作,以便对“校漂族”的生存状况和问题做出快速反应。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方式已经更加便捷,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多国贸易带来的巨大利益促使各国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来改善贸易环境,对贸易多样性与便捷性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探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立足于当前多国贸易的发展现状,探究一带一路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对多国贸易的影响。  关键词 “一带一路”;互联网金融;国际贸易  一、“一帶一路”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应用于外贸的
来自山东省滕州一中的高三女生苗雨,手里攥着装有准考证、信息表、报考证、身份证的透明文件袋,安静地站在人群中,专注地听着从教学楼里传出的伴奏声,她刚刚完成了这所音乐学院的招生考试。2013年山东共有10万艺考生,苗雨是他们中的一员。“如果一切顺利,我将能够在今年9月走进一所高校的音乐学院大门,接受更加专业的训练。这是我追寻近10年的一个梦!”对苗雨来说,艺考是她抵达更高艺术殿堂进行深造的必由之路。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包括古文、诗、词、民族音乐、对联以及古代自然科学、日常生活中的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各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江苏南通的地域文化,即江海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江海文化与江苏许多城市的地域文化不同,没有一种在数千年中一以贯之的本土主体文化(如吴文化、汉文化、淮扬文化等)。本文以优秀传统的江海文化为
11月23日,万科城实验学校校长陈力扬率领部分骨干教师一行19人,前往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东源高级中学慰问支教教师戴相荣,并进行了相关研讨活动。其间,陈力扬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和以“关注生命个体,促进师生全面发展”为理念的“生命教育”实施情况,以及在“生命教育”观照下的“乐活”文化特色建设的最新进展,还亲自执教生命教育校本课程《面对困难也从容》,得到听课老师的高度评价。  28年的执着追求  “捧着
作者:塔利·沙罗特  出版:中信出版社  通过《乐观的偏见》,我们知道大多数人都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乐观偏见”这种现象,即人们总是认为未来比过去和现在更美好。乐观偏见是大脑进化的结果,它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我们的行为,有益身心,提升幸福指数,最终让我们梦想成真;但值得注意的是,乐观偏见也有可能会因危机感意识缺失而造成“盲目乐观”的恶果。所以,全面、长远地考虑问题,提高风险意识
作者:陈 郁  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大学生职业形象》一书详细阐述了职业形象和职场礼仪的概念与分类,拥有职业形象和职场礼仪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大学生塑造职业形象和礼仪的作用,并分别为男、女大学生的职业形象塑造各自提供了9种范例,还阐述了办公礼仪、公务礼仪、餐饮礼仪、公共礼仪等职场基本礼仪的要求与规范。  《大学生职业形象》的难得之处,在于它真正地根植于中国国情,服务于大学生群体,以尊重本国传统和
在学校管理中,“经营人心”就是指对干部、教师进行心理管理,就是要充分尊重、满足干部、教师的心理需求,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让干部、教师“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愉悦做事”。  激发调动干部的潜能  要在管理上坚持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使班子成员合心。  一是要增强平等的意识。校长在日常工作中要真心诚意地听取班子其他成员的意见和建议,要当“班长”,不要当“家长”
2020年8月下旬,因為要求儿子每天必须户外活动两小时,来自湖南长沙的家长罗格上了微博热搜。罗格的大儿子罗汉今年9岁,上小学三年级。为了预防孩子近视,罗格要求儿子每天必须在户外活动两个小时,如果完成不了这个“任务”,就不能写作业。而为了保证罗汉在户外活动时的安全,罗格也一直陪着孩子。  因为对儿子提出这样的要求而上热搜,罗格表示有些意外。他说:“并不是每一棵树都要变成家具,每一个孩子也都有自己的成
近日,一名深圳大学大三学生,以数篇万字长文批判当前深大乃至中国学校各种弊端,呼吁师生踊跃参与推动教育进一步深层次改革。对此,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给出积极回复,称“会加以思考”。  坦白说,读完这位大三学生的文章——《谁来拯救你,我行将就木的母校!》《论深大十月革命与中国大学的出路》,笔者并没有发现特别有新意的东西,其提出的给予深大办学自主权、让教授民主选举教授会以及营造学校自由的舆论氛围的建议,也和
荆楚网报道:湖北不少学校暑假违规补课,导致学生叫苦不迭,不堪重压的学生“奋起反抗”,效仿高三学长毕业的“六月飞雪”——将书本撕碎化雪飞扬……  “碎书化雪”事件,透露着这样一条早已人所共知的信息——孩子们是不愿意补课的。这信息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早在多少年前就已心知肚明的,但却以爱的名义,对孩子哄诱威逼,硬将孩子圈在书屋里。其不知,如果一颗种子的心已死,即便你把它硬塞进土里,浇再多的水,施再多的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