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比较法、类比法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def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有许多的经历,参与各类活动,在活动中所积累的知识都是学生学习的宝贵财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有效运用比较法和类比法将这些认知适时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和新学的知识进行比较或者类比,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把在“质量和密度”教学中对两种方法的应用的粗浅认识拿来和大家交流,欢迎批评指正。
  一、质量概念的建立可以运用比较法
  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学生在初学这个概念时对“物体和物质”容易混肴;“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这句话往往不能和实际的情况建立联系,所以通过死记硬背记住概念而不会运用。在讲课时可以展示:一根铁钉、一枚大头针,哪个物体含有的铁这种物质多?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明白铁钉、大头针是物体,含有的铁这种物质多少不同。学生很容易的区分了物体和物质;不同物体所含有的物质多少可能不同,“轻重”就不同,我们把这里的“轻重”用质量来表示,所以“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学生这个概念就可以理解的到位。把冰块放在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使其熔化成水;用铁锤把铁钉敲弯;宇航员从地球到月球,所含物质的多少没有改变,所以质量不变,因此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随着状态、位置、形状的改变而改变。可见,比较法的应用對质量概念的建立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天平使用方法理解时可用类比法
  天平是中学物理要重点掌握的几个测量仪器之一,要求能够熟练应用。学生通常是死记测量方法:调节时“指针偏左向右调(平衡螺母)”;称量时“指针偏左向右加(砝码)”。死记住的东西能长久吗?作为教育家的钱伟长先生经常强调:在学习上懂得了‘勤奋’,做到了‘努力’,也还必须得法。这个法很简单,那就是要‘弄通’,要‘理解’,切不要死记硬背。死记硬背的东西是没有用的,也是不可能记得牢的。”
  所以在讲天平的应用时,常把跷跷板类比天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天平的使用方法。玩过跷跷板的同学都知道:大人和小孩坐在离轴一样远的地方,大人一边下落;在小孩一侧坐上另一个人(增加重量),有可能使得自己一端下沉,这说明在天平较高的一端增加砝码可以使该端下沉;一边的小孩向后移动(远离轴),也可以使得自己一端下沉,这说明天平使用时平衡螺母向较高的一侧移动可以让这一端下降。在讲天平的使用时利用跷跷板的平衡原理来引导学生理解平衡螺母的移动方向,理解称量时砝码的加减,拓展了学生思维,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容易就能记住天平的使用方法。
  三、密度概念的建立最好运用比较法
  密度是指某种物质单位体积内的质量,是反映物质特性的一个物理量。这一概念比较抽象,若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由于缺乏真实体验,一般难以真正理解。通常老师的做法是让学生进行实验,测量出不同物体质量和体积。对数据分析、比较从而认识到 “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而同一状态下,同种物质单位体积内的质量总是相同的这一特点,继而认识到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可以表示物质的某种特性,我们用密度来表示这种特性,从而定义了密度。在此,学生理解“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对“密度”一词的认识也不够深刻。
  如果在建立密度概念时引导学生思考学过的质量概念,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例如可以在测量出不同物体的质量后展示体积相同但质量不同的木块和铁块。提出问题:木块和铁块体积相同但质量的大小不同,他们所含有的物质多少相同吗?如果相同体积含有的物质的多少不同,就代表物质在物体内部的分布的疏密程度不同,物质分布的越密,我们就所说其密度越大。比较铁块和木块含有的物质的多少和内部物质的疏密程度来建立密度的概念,学生更容易接受,对密度的概念的理解更到位。
  四、密度公式的理解应该使用类比法
  密度公式应用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题目:根据密度公式ρ= m/v,可知( )
  A.密度与质量成正比,密度与体积成反比
  B.非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也成正比
  C.密度等于某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D.铜块的密度是8.9×103kg/m3,它表示每m3的铜质量是8.9×103kg/m3
  关于密度与质量、密度与体积的关系,学生通常会认为:密度与质量成正比,密度与体积成反比。所以在理解公式ρ=m/v时,可以先从数学角度分析:对y=kx,y与x什么关系?学生数学上肯定清楚y与x成正比;进一步问:有什么条件?学生也知道k为不等于0的定值。类比密度公式ρ=m/v可知:只有当v一定时,不同液体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同理类比y=k/x,可知在m一定时,不同液体的密度与体积成反比。甚至还能想到:对同一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在此处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类比密度公式,激活了学生头脑贮存的知识信息,使学生能动地认识、理解并掌握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五、对密度的物理意义的理解可以用类比法
  水的密度是1.0x103kg/m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呢?初学密度的同学对物理意义的描述往往会出现“每m3水的密度是1.0x103kg/m3”;“每kg的水体积是1.0x103m3”等错误。我在讲密度物理意义时先把学生已经学过的“速度知识”搬出来:人步行的速度是1.2m/s,其物理意义是什么?学生容易说出来每秒钟人步行1.2m。通过类比,学生也迅速说出水的密度的物理意义是:每m3水的质量是1.0x103kg。
  可见,积极挖掘、寻找学生已有的认知,在学习新知识时适时地呈现,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或者类比,把已有的知识充分的利用,学生可以自主发现探索新旧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类比法和比较法的运用为以后功率、压强等新知识学习提供了可行的、有效的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学府中学)
其他文献
介绍了电信业发展状况及监管现状,分析了困扰电信监管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提高电信监管成效的策略,并展望了电信监管未来的发展方向。
探讨了知识管理的内涵,阐明了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提出了现代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举措。
介绍了首问责任制的含义和特征,以江汉大学图书馆为倒,阐述了推行首问责任制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推行首问责任制的措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日趋大众化、多样化,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入,高校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省属高校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中获得长足发展,赢
针对阳泉供电分公司计量中心所管辖用户的用电实际情况,从理论上提出了在用户侧采取无功功率补偿的方法。
礼貌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文化的镜象折射。中西礼貌原则的语用差异与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密切相关。从文化价值的差异去研究礼貌原则差异,才能有效地把握礼貌语言
【摘 要】目前中学生的语文阅读现状并不乐观,如何利用课堂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是关健,它将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阅读天地。  【关键词】名著;激发;阅读;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感觉。”而要训练语感,最好的阅读材料就是名著。名著对中学生情感的熏染,人格的健全,传统的相承,审美能力的提高都有着春风化雨般的作用。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增长见识,汲取智慧
兴趣是人们在从事某项活动时内心深处所产生的原始动力,对于初中生而言,兴趣便是帮助他们产生学习热情,并让他们生成无限动力的主要因素。不过从目前我国一些初中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看,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不高,究其原因,我们除了分析初中生个体之外,我们也要从授课教师的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另外,笔者在撰写此文之初也曾对本班学生进行了摸底调查,结果显示有32%的学生对学习感兴趣,20%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而剩下的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尤其是城镇中学的高中数学课的教学往往是“无效教学”或 “低效教学”,如何改变当今城镇中学的数学课教学的格局,实现由“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的教学向“有效教学”的跨越,是我们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有效教学设计;情境创设;无效教学;低效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尤其是城镇中学的高中数学课的教学往往是“无效教学”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