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RU构式:人为事物/事件存在的认知及表达策略

来源 :外语与外语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4451630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构式语法及意象图式理论考察了日语“TEARU构式”的认知机理、意义及句法的分类.研究发现:(1)“TEARU构式”形式上由NP1ニ/ハ+NP2カ/ヲ+Vテアル三个模块构成,是表达人为事物/事件存在的认知策略,语法化规约是构式形成的动因;(2)构式的强压制性使“Vテアル”中的V动态意义减弱,而后续“アル”表达静态存在的意义增强,表达了动与静融合的存在意义;(3)根据句子中NP1、NP2的特点及构式表达的存在意义,我们可在句法上分为“人为事物(モノ)存在句”和“人为事件(コト)存在句”,前者是对人为事物存在的描述,后者是对人为事件存在的叙述.
其他文献
“语素法”是否适用于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特别是在初级阶段的词汇教学,一直为学界所讨论.本实验以俄语或乌克兰语背景的初级阶段汉语学习者为被试,在HSK(1-2级)词汇大纲中选取双音复合词,通过公式计算词语间的语义距离,选取不同语义透明度的词语24个,分别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开展语素教学和整词教学,均使用翻译、图片展示和创设情境3种教学手段来完成词汇教学,两班实验词汇及具体教法均相同,但不同于对照班以整词开展教学的方式,在实验班是以语素为单位开展教学;最后利用语义理解量表进行教学成果的即时和延时测试,通过对两组测
本研究针对基于使用和基于规则的语言习得路径之争,以英语致使交替动词为例,参照双向交替机制,采用混合方差分析,考察两种路径下高、低水平大学生动词习得中的低被动和过度致使问题.结果发现,真实动词判断任务中,两水平对部分动词的低被动和过度致使受固化效应影响,而其他动词未受此影响,因为受语义制约,其狭域规则或被充分习得,或习得滞后.与此同时,高水平者易受动词小构式的抽象事件义影响,而低水平者易受动词词汇义和母语规则影响.生造动词判断任务中,高、低水平者受替代效应影响的同时,还分别受构式义和词汇义限制.综上,致使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