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文化建构与身份认同——关于中国传统音乐话语体系内在机制及功用的几点思考

来源 :中国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t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承与建构是中国传统音乐乃至整个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包含的两大概念及行为系统.传承与建构在整个音乐文化行为系统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及“同时并存、一体两面、二元背反、此消彼长”依存关系,并且在以往的理论研究中出现了较大的理解和解释性差异.在人文科学和艺术社会学系统中,该类研究相对于与音乐本体、文本分析及表演研究相关的“内部研究”,带有所谓的“外部研究”性质.仅从社会个体来看,其自身文化传承、建构过程中即蕴含着某种以主观意义性方式呈现和能够采用主体民族志方式表达的个体“内化、客体化和外化”一般运行规律,包含并涉及了“惯例化、制度化、正当化”这一乐人音乐文化概念模式及其形塑过程;而群体性的传承与建构行为过程中则包含了“非遗、节庆、创作”暨“传承、建构、创新”的分段呈现与对应关系,并且融入了官方、学界与民间的“共谋”与学者的主体参与意识.作为学者,主要从中面对两种任务:应该为“非遗”的民间传承和建构继续呐喊和大声呼吁,为“非遗”文化的抢救和保存竭尽全力;有必要对于多方“共谋”,群体建构带来的,已经对“非遗”文化发展产生影响的种种现实,积极地从民族志调查实践和理论研究两个层面去关注、记述和建言.
其他文献
新时代基础教育音乐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为满足新时代以美育人以及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自身可持续发展需要,在职前音乐教师教育和职后教师培训与实践中动态发展与形成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必备的关键能力、品格与价值等的综合.其结构模式为“同心辐射式”,即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音乐教师为核心,包括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师德素养、内省素养四个维度,学科专业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知识整合能力、跨学科教学能力、职业道德、职业认同、反思实践、终身学习共八个要点.新时代基础教育音乐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及结构建构旨在为职前音乐教师
如果将音乐视为一种活动,那么学校通过唱歌和演奏乐器,应该着力将不同差异背景的师生团结在一起,让学校成为“包含多样性的整体”.在一个社会中,只有其成员中存在足够的“同质化”过程才能持续存在,教育通过音乐这种特殊而又普遍的工具,从一开始就可以将社会生活所需的基本相似性固定在孩子身上,从而使这种同质性得以延续和强化.因此,音乐教育作为国家资产,要有助于实现“命运共同体”的理想,需要换个角度审视其独特的本体论价值,从之前强调用科学测量的工具区分音乐等级和能力差异的技术取向,重返其“社会熔炉”的功能取向.音乐的最首
倡导并建立“中国乐派”是当下中国音乐学院的奋斗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要在音乐本身上下功夫.除了要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作品,中国乐理的学习和中国乐感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涉及课程设置、招生与训练等问题,虽然琐细,但不可忽视.
教育事业人才培养最为突出的两大难题,一是课程,二是师资.课程,可以通过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以及一定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得到调整和改善.而师资水平的提升则必须依靠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以及能够触及教育者根本利益的施教措施的制约.我国高质量音乐师范教育创新性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实践举措,紧密围绕课程建设、施教措施两个方面展开.主要指导思想和举措有:建构音乐师范教育专业的“主课”课程和运行机制,有别于专业音乐学院技能型“主课”课程;总体设计、设置和建构专属于“音乐师范教育”专业的集群课程,把音乐师范“教”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