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福明:解放思想的探路人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minghua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4年前,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中国学界、政界掀起巨浪,在全国发出解放思想的先声,成为了报春花。该文主要作者之一的胡福明,如今已77岁,白发苍苍,但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尤其是谈起当时的经历时,表情活泼得像一个年轻人。
  揭开第一次思想解放序幕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十年“文革”结束。时在南京大学政治系任教的胡福明至今清晰地记得自己和同事们一起醉饮祝愿祖国和自己重获新生。
  但现实却未如他意。1977年2月,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的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中提出了“两个凡是”。
  “这篇文章一出来,我吃了一惊,等于回到‘文革’老路子上去了。”这位经历十年浩劫、曾戴过“黑帮”帽子的哲学讲师决定举笔反击。
  经过半年的思考酝酿,他在妻子的病榻旁拟定提纲,在医院的走廊上翻阅资料旁征博引。当年9月,他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寄给《光明日报》。
  1978年5月1日,数易其稿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时任中央党校副校长胡耀邦审定,签发在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文章在第一版公开发表,随后两天,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全文转发。
  此后的事情被载入了史册。当年6月,邓小平对《实》文表示明确支持,号召“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一个大解放。”同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评价为“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做好坐牢准备
  “《实》文后来产生的巨大影响是我料想不到的。”胡福明微微一笑说:“批‘两个凡是’,当初我有顾虑,面临再当一次‘反革命’,也曾感到胆怯。”
  “‘两个凡是’以‘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出现,批它等于否定毛主席,否定毛泽东思想,在当时的中国没有比这个罪名更大的了。但作为一名受党、国家和人民多年培育的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啊!”胡老说。
  《实》文发表后数日,被一些人说成“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思想上是反动的,在政治上是砍旗的”。
  许多质疑直面胡福明而来。有人问:你是想出名?答:我的思想准备是坐牢。还有人问:你想得稿费?答:7000字70元。这还是《光明日报》破例把稿费从每千字2元提高到10元。甚至有人问:是否背后有人指使?答:没有背景,寄稿前没跟别人商量,免得牵连他人。
  胡福明说:“《实》文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十易其稿,它得到《光明日报》杨西光、王强华、马沛文等人的坚定支持和修改,得到中央党校吴江、孙长江等人的有力支持,特别是孙长江下大力气做了修改。”
  
  为继续解放思想加把“火”
  《实》文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胡福明的个人命运。1982年后,胡福明历任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江苏省委常委、江苏省委党校校长,直到2001年从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的位置上退休。
  退休后的胡福明,并没有赋闲,他除了每天到办公室读书思考以外,还经常到全国各地做调研、开讲座,“我想为继续解放思想添根稻草加把‘火’!”。
  他认为,新时期解放思想的目标是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面对当前不断出现的新文化、新问题,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政治改革,推动民主建设。
  2008年5月13日,《实》文发表30年,胡福明又在广州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继续解放思想 推动改革开放》,他认为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也积聚了大量的社会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还需要继续解放思想。
  从“解放思想”到“推动改革”,这背后需要的是正是“实践”的力量。在胡福明看来,无论是深圳特区、华西村还是温州模式,这些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成功经验,都跳不开三步:首先,总有少数人解放思想,敢闯、敢言、敢为人先;然后就会引起激烈的争论,有人贬、有人捧;最后,要靠实践去检验,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这个春天,77岁的胡福明已是满头白发,他依然坚信:实践出真知永不过时,思想解放的探索永无止境。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