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糖尿病足创面的处理原则与方法

来源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moko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肢缺血是糖尿病足发生的高危因素,也是糖尿病足创面难愈合的重要原因,约47.5%的糖尿病足创面合并下肢动脉病变,是糖尿病足大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 [1].改善缺血状态是糖尿病足创面治疗中的重要环节,但对于创面来讲,血供的改善并不意味着创面能愈合,愈合还需要对全身状态的精细管理以及创面技术的合理运用.仍有各种原因导致创面缺血无法迅速改善,这一部分创面,也是临床促愈与保肢治疗的难点.面对缺血的糖尿病足创面时,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①是否需要对肢体动脉进行血运重建(目前通常首选腔内介入治疗重建膝下和踝下动脉)?②何时实施手术,这需要综合判断全身耐受情况以及患肢局部感染情况,从而确定实施清创手术和血供重建手术的时机?③血供重建后,接下来创面的序贯治疗计划是什么?④如果缺血不能通过手术重建的方式得到改善,比如各种原因不能耐受血运重建手术,或者因血管条件和技术原因导致血管重建手术失败,此时创面应如何处理?
其他文献
端粒-端粒酶系统作为衰老的生物标志物,对于维护女性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女性青春期、妊娠期和围绝经期的端粒-端粒酶系统的脆弱性增加,不仅影响自身,甚至还会影响后代的健康成长.为此,本文从雌激素水平,膳食、应激、运动、胰岛素抵抗和睡眠这几个主要方面,综述其在青春期、妊娠期、围绝经期对端粒-端粒酶系统的影响,为延缓女性衰老的介入时间和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模型引导的精准用药(MIPD)是通过数学建模与模拟技术,将患者、药物和疾病等相关信息进行整合,为患者精准用药提供依据.相较于经验用药,MIPD是一种基于患者生理、病理、遗传、疾病等特征制订给药方案的新方法、可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经济和依从性.本文对MI P D的基本原理、方法、实施和相关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作了论述,分析目前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MI P D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脑血管血压升高或脑血管硬化引起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伤的脑部血管疾病,并伴随脑神经元的大量死亡.目前发现凋亡、坏死等多种死亡形式共同导致神经元损伤,而阻断凋亡或坏死却无法完全抑制神经元受损,因此积极寻找新的死亡方式将有助于脑卒中的防治.铁死亡是一种以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为主要特征的细胞死亡方式,在多种疾病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证实脑卒中发病过程中神经元细胞发生铁死亡,抑制铁死亡对脑卒中具有保护作用.本文将论述谷胱甘肽代谢、游离Fe2+及脂质过氧化在铁死亡中的作用,以及针对三者所发现的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临床分为三种类型:①缺血型:足部表现是由于下肢动脉病变造成的缺血所致;②神经型:足部表现是由于神经病变所引起;③混合型:足部表现由缺血和神经因素共同导致.其中以缺血型和混合型多见.DF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 [1].在中国,大约有80%的DF患者存在缺血 [2].近年来,人们意识到大部分糖尿病足患者具有可以外科治疗的大血管的病变,可通过下肢动脉重建来避免截肢.通过以恢复下肢血运为主的下肢动脉旁路移植、腔内介入治疗和治疗性血管新生疗法等外科治疗手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