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活体验激发习作热情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dz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所务,唯在启发引导,使学生……执笔而自能合度。”“合度”就是符合习作表达的要求,真正达到“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标准。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习作引导呢?
  一、 抓住生活细节,利于学生表露真言
  感情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写作的原动力,习作是作者情感喷发的产物。“情”的调动能把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有机地串联起来,从而使写作成为很容易的事,欣然动笔,水到渠成。
  1. 在日记中发现学生的所“感”之情。日记一般记事简单,篇幅短小,但它却是学生情感的真实再现,只要指导得法,让学生重温那段“情感”生活,学生就会详细地把那份情感淋漓再现出来。每一次检查日记,我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有时心情会随之激动起来,有时也会随之心酸起来。但在小学生的日记中,记述欢乐的远比记述忧愁、痛苦的多得多。比如学生张方迪在12岁生日那天,她的爸爸、妈妈为她买了一台电脑,她兴奋地一夜没有睡好觉。我就抓住这点“感人”之处,让她重新进行加工,联系家庭生活变化,练习把日记扩写成一篇《电脑作业》的习作。她在文中写出了家庭经济实力由弱到强,作业由手写到电脑打印,字里行间表达出了对家庭、对祖国的赞美之情。叶小惠的《继父之爱》也是一篇从日记演化而来的佳作,饱含真情地写出了继父这一角色的“发展变化”以及自己对继父由衷的褒扬。
  2. 在“悄悄话信箱”中发现学生所“动”之情。在学生动情后,还应当进一步拓宽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最大限度地开掘学生的思想深度。自从班级设置了“悄悄话信箱”,很多学生开始注意用行动来分析自己,用语言来检讨自己,用暗示来批评他人。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习作水平在“小型练习”中逐日成熟起来。我也从中提取了部分优秀素材,让学生习以成篇。比如庄素芬在信中向我倾诉:“张老师,自从妈妈被坏人杀害以后,您在学习、生活上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好感动。张老师,告诉您一个秘密,爸爸又为我找了位继母。开始我真的接受不了,后来,因为一件小事,让我改变了对继母的看法……”我鼓励她把这件感人的事写出来。不久,她完成了一篇《继母情怀》,写出了继母对自己的关心、照顾,写出了自己对继母感情的变化。后来她又告诉我,继母看了她的“信”后,感动地哭
  了。从此,母女感情越来越好。
  以自己的视角从周围世界中发现属于自己的东西,然后,“随心所欲”地写下来,这才是写作的本真。这就需要教师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留意学生的语言,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鼓励学生敞开心扉,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说出真话,表露真情,做到“文中有我”。
  二、 创设生活情境,利于学生倾吐真情
  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管是见闻,是感受,还是想象,都可以写,让学生感到习作不难。三年级刚开始学习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先自由说,然后把所说的话写出来,告诉他们这就是习作,这样学生就会对习作感兴趣,也乐于去做。生活是习作无穷的源泉,但这源泉并不一定能喷涌而出,汇流成溪,如果有适当的引导,便可使文章“汩汩而成江河”。
  1. 社会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认识,他们想谈谈感受。小学生用独特的眼光观察着这日益发展、变化的社会,感受着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繁华世界,他们总是有一些非同常人的发现,这种发现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很多学生写出了一篇篇耐人寻味的习作。如李姣根据坐汽车回乡下,在车上发现有人利用易拉罐骗取钱财被人识破的事,写了一篇《骗子的下场》,结束语写道:“我们生活在复杂社会中,骗子的花言再巧,终究会被机警的人们识破。如果没有骗子,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祥和。”
  2. 自然风光陶醉了学生,他们想一吐为快。不少家长利用休息日、寒暑假带孩子去旅游,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满足了他们“驰骋江湖”的自豪感。学生便会由衷产生一种激情,那就是要把亲眼目睹的告诉同学,让他们一起来分享自己的欢乐。这就给予了学生习作以动力,因此,好的习作涌现了,如《黄山见闻》《不到长城非好汉》《花果山一日游》等。
  小学生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身边的世界就像一个万花筒,只要他们亲身经历,留心观察,融入自我,就会有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形成于心,诉诸于笔端,也就成了“血肉”之作。
  三、 引导观察生活,利于学生抒发真意
  小学生一般对影响自身成长、影响心情、影响健康、影响学习的事情思考最多,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事情往往不同寻常,会在他们的心田打上深深的人生烙印。
  1. 家庭成员间的“新关系”。现在不少重男轻女的现象开始走出“困境”,许多家长对孩子变得“温柔”起来;也有一些孩子因爸妈工作较忙,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生活,现在回到父母身边上学读书了,他们重温了父母之爱,心情自然愉快无比;社会上“一帮一助学活动”,使更多的失学孩子重返学堂,这些孩子的心中总有一份美好的愿望,他们享受到了天伦之乐、亲情之乐、被助之乐。学生内心的真情宣泄天真无邪,充满喜悦与憧憬,如《妈妈不再“恨”我了》《新学校》《第一次玩电脑》《“新”妈妈》等。
  2. 社会热点问题。小学生对周围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心中有数。如有位学生根据家旁边的小河受造纸厂排污水污染,鱼儿“全军覆没”的“悲壮”一幕,写下了《鱼儿也要保护伞》。去年,我校有一位一年级的小女孩在上学的路上,被一辆卡车无情地夺去了幼小的生命,我班有些同学就此写出了《真想不到》《小学生如何过马路》《给交警叔叔的一封信》等习作。他们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思索,说明他们的思想开始走向成熟,走向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
  3. 学习中的酸甜苦辣。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更是一件快乐的事。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以自由地玩耍,可以尽情地歌唱,可以开心地交友,但是,不管是愉快的还是苦涩的,都是一份体验、一份收获。据此,学生写出了不少佳作,如《开心课堂》《有趣的语文活动课》《我班的诗集》《对不起,朋友》等。
  只要留心就会发现,身边处处皆素材,课堂中教师的幽默、睿智,同学的机灵、妙趣横生的精彩一瞬,逛商场、捐款救人等等。教师的引导应该是全方位的,跨越课堂的界限,利用一切机会,将学生没有发现的习作素材指点给他们,让其在轻松中汲取一件件新鲜的事例,这样,写作起来学生才会有话可说。
  四、 关注表达方式,利于学生提高技巧
  小学生的习作一般都不长,这与他们的知识储备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就此进行了这样一番导引:“一篇优秀的习作,除了情节感人外,还有一些地方能感人,比如遣词用句,主要表现在文中使用了一些必要的成语、格言、警句、名言、诗句等,还要注意使用一些比喻句、夸张句、反问句、排比句等句式。丰富多样的词句会给我们干涸的习作注入一汪甘甜的清泉,让我们的习作之苗茁壮成长。”事后,学生在习作中尝试地运用了表现形式多样的词语、句子,不出所料,学生的习作精彩不断,这些词语、句子就如“作料”一般,让原本平淡的习作顿感“鲜”味十足,文章的“味儿”也越来越浓。
  总之,“真”与“情”都是学生对生活的体验,都是生活对有心人的垂青,教师的“导”渠畅通了,那么学生的写作自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要善于抓住生活之“真”,拨开学生心头迷茫之浮尘,必能“点石成金”。
  (作者单位:新沂市春华小学)
其他文献
从五四运动倡导白话文开始,中国的小学语文教育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儿童的母语学习再也不要从四书五经开始,而是代之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白话文,这些长短句常常是为学生量身定做,再也不是板着面孔的说教,更不是替圣人立言的古文。这是否就是如今所说的语文教育以及教材编写的儿童视角?  以儿童为本位,体现对儿童的尊重和关怀,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今天,我们重新检视语文教育的儿童视角及教材应从哪些方面
一、 以习字为载体,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  1. 通过“临池”,探究汉字的书写规律。我们在写字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观察汉字,利用“法帖”,观察、比较找出汉字的结字规律,做到反复推敲,从而去领悟、归类。例如,教同偏旁的字:“榆、焚、杏、李、梁”时,学生反复比较这几个字后,发现都是“木”字旁,但“木”的位置不同,写法也就不同。“木”在左时,“捺”变成“点”;“木”在上时,“竖”写短些,“撇、捺”要
一、 基于学情,“新”“旧”相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表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现状,把握教学起点,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因此,对于某一语言训练点,我们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设计相应难度的训练内容,架构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使学生有语言上的增量。如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些难度适宜的
要实现低年级写字指导的高效,我们提倡备课“精耕细作”。“精耕”,是指精心备课,依据教材特点,结合汉字书写的规律集中指导,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做到讲有侧重;“细作”,则需要教师从儿童认知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在教学策略上追求讲有规律,讲有针对性。  一、 利用教材的编排序列,讲有侧重  1. 利用整个低年级教材的生字编排序列,确定年级训练目标。在对苏教版小语教材一二年级生字进行归类和梳理之后,
教学机智是构建在对教育理论深刻领会之上的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能和技巧,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机智而灵活地教育学生、化解矛盾、沟通思想,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一种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决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及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间。这样,我们的教案、我们的教学才能在动态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有效提问。怎样组织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 精心设计备课,明确提问目的  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提?这也是我们在备课时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我想,设计提问的依据是:对达成教学目标,凸显重点,突破难点,有价值的问题应该提,必须提;反之,应该舍,必须舍。这样,才能保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益。
一、 善用插图,滋养写话  课文插图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和文字一样,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笔者在学生掌握拼音及一定量字词的基础上,让他们练习用自己的话把图意写下来。如果一课有多幅图,每幅图用一两句话写下来,再让学生在两幅图之间展开联想,添上过渡句子,使之更连贯。如果是单幅图,可按观察顺序用几句话写出来,把句子写完整,写通顺。学生以图为依据,有的灵活地运用了课文中的词句,有的把课文中的话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