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指的是读书不要拘泥于书本或迷信书本。然而,现在的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手中用来“信”的“书”几乎人手一本甚至几本,而“信”的程度近乎顶礼膜拜。这些“书”主要是一些学习参考资料,与教材同步。“书”上的内容应有尽有,有生字的读音,部首,解释,扩词,造句,形近字辨析、近、反义词,课文内容解释,品析,文后问题的答案,拓展阅读资料等,真可谓“一书在手,考试不愁;考前背背,照样得优”。笔者连续执教毕业班语文三年,这“尽信书”的怪现象层出不穷,令人伤神。
一、直面现状:得到的是什么
1. 现象一:“充分”的预习
明天要学习新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师布置大家要做好预习。第二天,教师去检查预习情况,猛然发现,有几个学生的语文书上已经写得密密麻麻。仔细一看:生字的音序、部首、解释、扩词应有尽有;词语的解释、近义词、反义词清清楚楚;难读字的拼音、多音字组词赫然在目。不用说,一定是课文同步参考资料的杰作。接下来检查读书情况,这下部分学生傻眼了,读起书来疙疙瘩瘩,遇到“褪色”这个词语,居然没有一个学生知道读“tuìshǎi”,因为课文同步参考资料上没有标注这个字的读音。
2. 现象二:“高超”的回答
六年级语文下册《学会合作》第一课时教学中,概括“如何合作”一段的段意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说了一段过渡语:“课文第3小节到第5小结具体讲如何合作,分为一段,怎样概括段意呢?”话音刚落,“哗”地举起五六只手。教师很纳闷:课文还没读段意就会概括了?于是请了其中一位。只见他不慌不忙地说:“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只有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乖乖,标准答案哦!教师追问:“怎么概括出来的?”旁边一位学生得意地抢着说:“课文同步参考资料上面有的。”
3. 现象三:尴尬的练习
去年春节的一场大雪成为学生寒假生活的一个兴奋点。在开学上交的寒假日记中有这样一段优美的语句:“……”读着读着,我不禁为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而高兴。然而高兴之情并没有停留多久,接二连三相同的语句出现在不同学生的作文中。有这么巧的事?经查,这段话出自知识集锦。地处江南水乡的学生居然连原句中的“山村”二字都照抄下来,着实令人心寒。
又到单元练习的时候了。试卷收上来一批,语文课代表的试卷怎么空了这么多题?“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悠悠寸草心’的理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告诉我们 。”这些题目并不难呀?为什么都空着不写?把科代表找来谈话。她说:“我不敢写,怕写出来和标准答案不一样。后来就时间不够了。”
二、追根溯源:失去的是什么
1. 盲目依赖,良莠不分
学生认为“一书在手万事无忧”,粗浅地以为学习就是学点知识。现在课文同步参考资料、知识集锦在手,考试前强化背一下就可以了,导致课堂上不愿意听讲,作业不愿意思考,盲目地依赖这些学习资料。而这些学习资料有多少是权威部门发行或审核的呢?知识的准确性、可信度有多少?2010年3月2日《新华日报》报道:江苏图书质量评价工作指导委员会评出的2010年教辅推荐书单正式出炉,55种教辅图书获得推荐。令人担忧的是,在一千多种教辅图书中,完全无错误的只有10种。
而《现代汉语词典》是由国务院下达编写指示,由国家级学术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以推广普通话、促进现代汉语规范化为宗旨的工具书,是我国第一部规范型现代汉语词典,其权威性、科学性至今无出其右。一个班级五十多名学生几乎人手一本课文同步参考资料,而拥有《现代汉语词典》的学生不足50%,能正确有效使用的就更少了。
从上面例子里的拿着参考资料质疑教师的学生身上可以发现,学生对教师已产生信任危机,这危机不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而是对参考资料的盲目信任导致蒙蔽了双眼。向教师提出来的问题也许可以通过教师的力量来拨乱反正,但是那些教师并不知晓却客观存在的错误知识又会贻误多少学生?
2. 过度依赖,滋生惰性
翻开一本课文同步参考资料,生字的读音、结构、形近字、部首、音序、字义、组词、记忆方法、书法指导一应俱全,学生还需要做什么吗?只要照着看看就行了,无需动手查字典理解,也不要自己思考记忆方法,更不用想办法区分形近字、音近字,就像书面的百度或Google,既简便又省事,何乐而不为呢?久而久之,学生便懒得去翻厚厚的词典了,更不愿意动脑子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意思、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了,参考资料上一抄,足以应付。这种一味依赖参考资料的惰性一旦滋生,学生在课堂上便总是懒得动脑思考问题,不会踊跃发言,也静不下心来潜心会文,慢慢地就会使他们的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作业中没有资料可抄的就开始抄袭同学的作业,从而陷入泥潭难以自拔。
3. 形成习惯,丧失自我
语文的参考资料,追求的是“万众归一”,讲究观念一致,问题答案、课文解读居然是一模一样的。学生的头脑被简单地统一于这些参考书籍对文本的划分、概括中,这些书籍似乎常常害怕学生学不会,听不懂,做不好,以致越俎代庖、包办代替,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学生抄袭的习惯。学生变得个性衰微、不善思考,也更无智慧可言了。许多学生课前依赖参考资料;课上则“坐、等、靠”,依赖于教师的标准答案;课后等待抄袭优秀生的“标准作业”。自惭浅薄的卑微心理,使许多学生忽视、漠视甚至无视自我的存在,完全丧失了自我意识,只知道亦步亦趋地按照“标准答案”去完成简单机械的劳作。
三、策略探寻:追求的是什么
不难发现,面对翔实而周到的学习资料,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自觉性在节节败退。很多教师采用了“禁止使用”这一方法,但“封杀令”下仍有“勇士”。笔者认为围追堵截不是办法,因势利导才有长效。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总结出了几条策略。
1. 对策一:基于起点,顺水推舟
所谓“顺水推舟”就是将学生依赖学习参考资料充分“预习”的前提作为发展学生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具体方法有:
(1)课堂上采用抽查的方式检验“预习”的效果。例如“爽”字的部首以及结构分别是什么?此举旨在促进学生边抄边记忆,将无意识的抄变为有意识的记,化机械操作为思维记忆。
(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例如“色”字读音有shǎi和sè之分,什么情况下读shǎi又是什么情况下读sè呢?学生不得不去查字典以寻求科学的答案。
这样的顺水推舟,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经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如何更大限度地发挥参考资料的作用,化“腐蚀”为“动力”,也引导学生懂得参考资料不是唯一也不是全部,不能包办代替自己全部的学习。
2. 对策二:全面了解,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的解释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已经事先研究过各种参考资料,心中有了数,就可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允许用“标准答案”,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种情况下,学生已有的答案失去了作用,只好乖乖投降,自己思考。例如在《螳螂捕蝉》一课中,吴王固执地要处死来劝说的人。课文同步参考资料上说:这句表明了吴王的主观、专横。仅仅是“主观、专横”吗?吴王为什么如此固执?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看着教师提供的地图,揣摩吴王的心理,发现吴王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取胜的机会很大,不顾隐患就冒险出兵;吴王还野心勃勃,妄想扩大疆土成为霸主;吴王还很要面子,说出去的话不肯轻易收回……如此多元的解读,打破了“主观、专横”的枷锁,学生敢想敢说,只要言之有理就会被教师肯定,成功的喜悦涌上心头,哪还管那课文同步参考资料的标准答案呀!
这招“釜底抽薪”,能让学生用创新思维、求异思维来解决问题,打破思维定式,使学生在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成为独立的人。
3. 对策三:因势利导,刨根问底
在上面的案例中,一名学生直接回答标准答案:“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只有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当时,教师一愣,反应过来答案是抄来的,这是事先没有料想到的,怎么办?突然教师灵光一闪,装傻充愣地说:“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请说出思考过程。”学生呆住了,顿时不知所措。教师顺手就将“标准答案”写在了黑板上,对大家说:“我们都来根据结果倒推一下,读读课文,试着说说这个段意是怎么概括出来的。”接下来的教学还是按原来设计的思路进行,然而不同的是,这种倒推法的教学效果更有效,因为学生就像自己在朝着前方的终点行走。
这样的刨根问底,遵循的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古训。学生抄答案重的是“结果”,而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重过程”,使学生在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接受情感熏陶。
4. 对策四:追根溯源,斩草除根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种上庄稼才能使土地不再长杂草,要想让灵魂无纷扰,最好的方法是用美德去占领它。同样,要使学生走出参考资料对自己的控制,最好的办法是清醒地认识使用参考资料的不当之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消除依赖心理,改变学习状态。
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如果能够做到“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就是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教师要时时刻刻强调这一点,并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从教师的层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例如教学《孔子游春》这一课,教师提出:从“孔子与弟子言志”的文字中找寻孔子的智慧。教师另辟蹊径,完全跳出了参考资料的禁锢,学生在圈、点、画、写、议的过程中各抒己见,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发现孔子就像水一样善施教化,也是一个真君子。学生表达流畅、观点鲜明、论述清晰,体现了较高的语文素养。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总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怎么还会需要参考资料呢?
从学生层面来说,首先是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明白盲从参考资料的危害,其次是进行如何合理使用参考资料的辅导,懂得预习重在提出问题而不是机械照抄、死记硬背,明白课堂主要是培养能力而不是追求标准答案,知道作业是检测自己的掌握程度而不是应付教师检查……克服学习的惰性,消除依赖思想。
学生使用参考资料主要用于应付作业和考试,因此,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改变作业与练习的形式,改变注重基础知识的练习,改变追求唯一答案的现状,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练习中掌握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根据“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仿写。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
(1)作者怎么会写得这么美呢?一是用词优美而且整齐,二是比喻准确而且形象。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段描写的时候,要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并引导学生体会。这既是理解的需要,也为下面的练习作铺垫。事实上,教师在教完这段后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练习:——是她——,——是她——,——是她——。但如果没有前文所述的一个铺垫,学生在完成这个练习时就遇到了困难,效果也会受到影响。薛法根老师在教学《燕子》一课时的做法很值得借鉴:作者写燕子不但抓住了特点,而且写出了它的美。美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那些形容的词语。你看,它的羽毛用了“乌黑光亮的”来形容,如果写成“黑乎乎的羽毛”,还美吗?所以不但要抓住特点,还要用优美的词语来形容、来描写!(板书:用词优美)同样写薛老师,如果这样一改,你觉得美不美——“高高瘦瘦的个子,微微有点驼的后背,小小的脑袋,两颗兔牙总想出人头地。”形象吗?你还要注意这些词语的结构,什么的什么,什么的什么,字数都差不多相等,结构都是相同的,所以读起来很有节奏。本文描写“大自然像母亲”这一段文字也是如此,用词优美,语句对称,而且比喻准确形象。如果教师采用像薛法根这样的方法,效果应该会更好。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样写其实是要反映孔子的仁爱思想,因为这是孔子眼中的春光。在孔子的眼里,大自然是美好的,世界是美好的!如此,这一练习效果可能会更好。当然,学生就不会因为领悟不深而面对练习无从下手,也就不会也不需要照抄参考资料了。
综上所述,教师和学生在对待使用越俎代庖的参考资料的问题上,不应是猫抓老鼠似的“躲猫猫”,应该是大禹治水的决心与智慧,当“问渠那得清如许”时,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能回答“为有源头活水来”!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
一、直面现状:得到的是什么
1. 现象一:“充分”的预习
明天要学习新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师布置大家要做好预习。第二天,教师去检查预习情况,猛然发现,有几个学生的语文书上已经写得密密麻麻。仔细一看:生字的音序、部首、解释、扩词应有尽有;词语的解释、近义词、反义词清清楚楚;难读字的拼音、多音字组词赫然在目。不用说,一定是课文同步参考资料的杰作。接下来检查读书情况,这下部分学生傻眼了,读起书来疙疙瘩瘩,遇到“褪色”这个词语,居然没有一个学生知道读“tuìshǎi”,因为课文同步参考资料上没有标注这个字的读音。
2. 现象二:“高超”的回答
六年级语文下册《学会合作》第一课时教学中,概括“如何合作”一段的段意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说了一段过渡语:“课文第3小节到第5小结具体讲如何合作,分为一段,怎样概括段意呢?”话音刚落,“哗”地举起五六只手。教师很纳闷:课文还没读段意就会概括了?于是请了其中一位。只见他不慌不忙地说:“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只有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乖乖,标准答案哦!教师追问:“怎么概括出来的?”旁边一位学生得意地抢着说:“课文同步参考资料上面有的。”
3. 现象三:尴尬的练习
去年春节的一场大雪成为学生寒假生活的一个兴奋点。在开学上交的寒假日记中有这样一段优美的语句:“……”读着读着,我不禁为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而高兴。然而高兴之情并没有停留多久,接二连三相同的语句出现在不同学生的作文中。有这么巧的事?经查,这段话出自知识集锦。地处江南水乡的学生居然连原句中的“山村”二字都照抄下来,着实令人心寒。
又到单元练习的时候了。试卷收上来一批,语文课代表的试卷怎么空了这么多题?“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悠悠寸草心’的理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告诉我们 。”这些题目并不难呀?为什么都空着不写?把科代表找来谈话。她说:“我不敢写,怕写出来和标准答案不一样。后来就时间不够了。”
二、追根溯源:失去的是什么
1. 盲目依赖,良莠不分
学生认为“一书在手万事无忧”,粗浅地以为学习就是学点知识。现在课文同步参考资料、知识集锦在手,考试前强化背一下就可以了,导致课堂上不愿意听讲,作业不愿意思考,盲目地依赖这些学习资料。而这些学习资料有多少是权威部门发行或审核的呢?知识的准确性、可信度有多少?2010年3月2日《新华日报》报道:江苏图书质量评价工作指导委员会评出的2010年教辅推荐书单正式出炉,55种教辅图书获得推荐。令人担忧的是,在一千多种教辅图书中,完全无错误的只有10种。
而《现代汉语词典》是由国务院下达编写指示,由国家级学术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以推广普通话、促进现代汉语规范化为宗旨的工具书,是我国第一部规范型现代汉语词典,其权威性、科学性至今无出其右。一个班级五十多名学生几乎人手一本课文同步参考资料,而拥有《现代汉语词典》的学生不足50%,能正确有效使用的就更少了。
从上面例子里的拿着参考资料质疑教师的学生身上可以发现,学生对教师已产生信任危机,这危机不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而是对参考资料的盲目信任导致蒙蔽了双眼。向教师提出来的问题也许可以通过教师的力量来拨乱反正,但是那些教师并不知晓却客观存在的错误知识又会贻误多少学生?
2. 过度依赖,滋生惰性
翻开一本课文同步参考资料,生字的读音、结构、形近字、部首、音序、字义、组词、记忆方法、书法指导一应俱全,学生还需要做什么吗?只要照着看看就行了,无需动手查字典理解,也不要自己思考记忆方法,更不用想办法区分形近字、音近字,就像书面的百度或Google,既简便又省事,何乐而不为呢?久而久之,学生便懒得去翻厚厚的词典了,更不愿意动脑子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意思、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了,参考资料上一抄,足以应付。这种一味依赖参考资料的惰性一旦滋生,学生在课堂上便总是懒得动脑思考问题,不会踊跃发言,也静不下心来潜心会文,慢慢地就会使他们的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作业中没有资料可抄的就开始抄袭同学的作业,从而陷入泥潭难以自拔。
3. 形成习惯,丧失自我
语文的参考资料,追求的是“万众归一”,讲究观念一致,问题答案、课文解读居然是一模一样的。学生的头脑被简单地统一于这些参考书籍对文本的划分、概括中,这些书籍似乎常常害怕学生学不会,听不懂,做不好,以致越俎代庖、包办代替,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学生抄袭的习惯。学生变得个性衰微、不善思考,也更无智慧可言了。许多学生课前依赖参考资料;课上则“坐、等、靠”,依赖于教师的标准答案;课后等待抄袭优秀生的“标准作业”。自惭浅薄的卑微心理,使许多学生忽视、漠视甚至无视自我的存在,完全丧失了自我意识,只知道亦步亦趋地按照“标准答案”去完成简单机械的劳作。
三、策略探寻:追求的是什么
不难发现,面对翔实而周到的学习资料,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自觉性在节节败退。很多教师采用了“禁止使用”这一方法,但“封杀令”下仍有“勇士”。笔者认为围追堵截不是办法,因势利导才有长效。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总结出了几条策略。
1. 对策一:基于起点,顺水推舟
所谓“顺水推舟”就是将学生依赖学习参考资料充分“预习”的前提作为发展学生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具体方法有:
(1)课堂上采用抽查的方式检验“预习”的效果。例如“爽”字的部首以及结构分别是什么?此举旨在促进学生边抄边记忆,将无意识的抄变为有意识的记,化机械操作为思维记忆。
(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例如“色”字读音有shǎi和sè之分,什么情况下读shǎi又是什么情况下读sè呢?学生不得不去查字典以寻求科学的答案。
这样的顺水推舟,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经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如何更大限度地发挥参考资料的作用,化“腐蚀”为“动力”,也引导学生懂得参考资料不是唯一也不是全部,不能包办代替自己全部的学习。
2. 对策二:全面了解,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的解释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已经事先研究过各种参考资料,心中有了数,就可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允许用“标准答案”,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种情况下,学生已有的答案失去了作用,只好乖乖投降,自己思考。例如在《螳螂捕蝉》一课中,吴王固执地要处死来劝说的人。课文同步参考资料上说:这句表明了吴王的主观、专横。仅仅是“主观、专横”吗?吴王为什么如此固执?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看着教师提供的地图,揣摩吴王的心理,发现吴王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取胜的机会很大,不顾隐患就冒险出兵;吴王还野心勃勃,妄想扩大疆土成为霸主;吴王还很要面子,说出去的话不肯轻易收回……如此多元的解读,打破了“主观、专横”的枷锁,学生敢想敢说,只要言之有理就会被教师肯定,成功的喜悦涌上心头,哪还管那课文同步参考资料的标准答案呀!
这招“釜底抽薪”,能让学生用创新思维、求异思维来解决问题,打破思维定式,使学生在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成为独立的人。
3. 对策三:因势利导,刨根问底
在上面的案例中,一名学生直接回答标准答案:“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只有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当时,教师一愣,反应过来答案是抄来的,这是事先没有料想到的,怎么办?突然教师灵光一闪,装傻充愣地说:“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请说出思考过程。”学生呆住了,顿时不知所措。教师顺手就将“标准答案”写在了黑板上,对大家说:“我们都来根据结果倒推一下,读读课文,试着说说这个段意是怎么概括出来的。”接下来的教学还是按原来设计的思路进行,然而不同的是,这种倒推法的教学效果更有效,因为学生就像自己在朝着前方的终点行走。
这样的刨根问底,遵循的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古训。学生抄答案重的是“结果”,而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重过程”,使学生在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接受情感熏陶。
4. 对策四:追根溯源,斩草除根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种上庄稼才能使土地不再长杂草,要想让灵魂无纷扰,最好的方法是用美德去占领它。同样,要使学生走出参考资料对自己的控制,最好的办法是清醒地认识使用参考资料的不当之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消除依赖心理,改变学习状态。
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如果能够做到“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就是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教师要时时刻刻强调这一点,并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从教师的层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例如教学《孔子游春》这一课,教师提出:从“孔子与弟子言志”的文字中找寻孔子的智慧。教师另辟蹊径,完全跳出了参考资料的禁锢,学生在圈、点、画、写、议的过程中各抒己见,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发现孔子就像水一样善施教化,也是一个真君子。学生表达流畅、观点鲜明、论述清晰,体现了较高的语文素养。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总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怎么还会需要参考资料呢?
从学生层面来说,首先是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明白盲从参考资料的危害,其次是进行如何合理使用参考资料的辅导,懂得预习重在提出问题而不是机械照抄、死记硬背,明白课堂主要是培养能力而不是追求标准答案,知道作业是检测自己的掌握程度而不是应付教师检查……克服学习的惰性,消除依赖思想。
学生使用参考资料主要用于应付作业和考试,因此,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改变作业与练习的形式,改变注重基础知识的练习,改变追求唯一答案的现状,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练习中掌握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根据“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仿写。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
(1)作者怎么会写得这么美呢?一是用词优美而且整齐,二是比喻准确而且形象。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段描写的时候,要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并引导学生体会。这既是理解的需要,也为下面的练习作铺垫。事实上,教师在教完这段后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练习:——是她——,——是她——,——是她——。但如果没有前文所述的一个铺垫,学生在完成这个练习时就遇到了困难,效果也会受到影响。薛法根老师在教学《燕子》一课时的做法很值得借鉴:作者写燕子不但抓住了特点,而且写出了它的美。美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那些形容的词语。你看,它的羽毛用了“乌黑光亮的”来形容,如果写成“黑乎乎的羽毛”,还美吗?所以不但要抓住特点,还要用优美的词语来形容、来描写!(板书:用词优美)同样写薛老师,如果这样一改,你觉得美不美——“高高瘦瘦的个子,微微有点驼的后背,小小的脑袋,两颗兔牙总想出人头地。”形象吗?你还要注意这些词语的结构,什么的什么,什么的什么,字数都差不多相等,结构都是相同的,所以读起来很有节奏。本文描写“大自然像母亲”这一段文字也是如此,用词优美,语句对称,而且比喻准确形象。如果教师采用像薛法根这样的方法,效果应该会更好。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样写其实是要反映孔子的仁爱思想,因为这是孔子眼中的春光。在孔子的眼里,大自然是美好的,世界是美好的!如此,这一练习效果可能会更好。当然,学生就不会因为领悟不深而面对练习无从下手,也就不会也不需要照抄参考资料了。
综上所述,教师和学生在对待使用越俎代庖的参考资料的问题上,不应是猫抓老鼠似的“躲猫猫”,应该是大禹治水的决心与智慧,当“问渠那得清如许”时,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能回答“为有源头活水来”!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