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一语一天堂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en_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要使师生双方共同享受高质量的课堂生活,教师必须多维度地激活课堂教学要素,为课堂生活注入活力,以自身的激情引导学生,用充满智慧、幽默感的语言启发学生去感受、领悟、欣赏课文的全部内涵。“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意思是说从一朵花当中能看出一个世界,从一片叶子中能想象出整株菩提树的生命过程。如果把这句禅语应用到课堂评价与课堂效果的关系上来,不同知识水平的教师,不同教学理念支配下的课堂评价,产生的教学效果千差万别,相去甚远,那又何尝不是“一花一世界,一语一天堂”呢。
  
  一、和谐的语文课堂评价呼唤尊重与民主
  
  [案例]《小英雄雨来》教学片段
  生1:(出示课前拟好的标题)我给这篇文章拟的两字小标题分别是“游泳”“夜校”“掩护”“斗敌”“牺牲”“脱险”。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我认为“游泳”应该改为“耍水”。
  师:很好,因为课文里用的是耍水。(转身对前面发言的同学)你把“游泳”改成“耍水”。没有其他意见了,我们接下去学习……
  教学的本质是师生间的一种特殊交往。现代教育观所倡导的师生交往,必须坚持平等互动的原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民主是师生平等关系最本质的特征,理解、宽容、尊重学生是建立民主师生关系的关键所在。
  尊重学生首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也就是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一种文化存在。上述的教学评价行为中缺少的正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教师的评价是“一锤定音”“终审裁决”。当第2位学生刚说到“游泳要改成耍水”时,这位教师马上接过话茬儿说:“很好,因为课文里用的是耍水” “你把游泳改成耍水”。这是怎样独裁者的评价呀,没有商榷之意,没有探讨之心,俨然是一个居高临下的评判者、决定者。其实应当允许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独特体验——这个学生用了“游泳”,而不用“耍水”,为何不可?为什么教师要指令他把“游泳”改成“耍水”。这样做其实是粗暴地干涉了学生的自主表达权,无情地扼杀了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萌芽。假如教师能够让学生将理由充分表述出来,就可以营造课堂亮点,把教学引活。
  语文课堂是师生和谐的“学习共同体”。客观的课堂评价呼唤尊重与民主,少一点教育者的威严,多一点慈母般的温和;少一点批评指责,多一点情感沟通。当教师真正尊重学生的时候,学生也会把教师视为自己“永远的朋友”。于永正老师在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出现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就化解了学生一时的焦虑和胆怯,得到了学生
  “你不是我的老师,是我的同学”的评价,这就是师生平等最朴素也是最经典的诠释。
  
  二、语文的课堂评价追求“语文特色”
  
  [案例]《雨中》教学片段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的阅读体会。
  生1:我认为“冒出”这词用得不妥,应该用“露出”。
  生2(举起手):我不同意!我认为“冒出”这词用得妙,它表示箩筐里装的苹果很多,高高耸起;而“露出”的苹果没有“冒出”来得多,超出箩筐口一点点也可以说“露出”,但是说“冒出”似乎还不够。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对。你有很强的语感,想象也很丰富。
  ……
  评价作为一种价值评判,总有一定的价值标准,即衡量好和差的尺度。一般地说,在这段文字中,用“冒出”确实要比“露出”更贴切,更准确,但“冒出”这个词到底好在哪儿? “冒出”仅仅是数量上比“露出”多,而“露出”也只是在数量上比“冒出”少吗?这就未免偏离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冒出”和“露出”都是超出箩筐口,如果仅仅从数量上区分,恐怕很难说清楚。遗憾的是,作为教师,不但表扬那位同学“有很强的语感,想象也丰富”,而且明确表示,他说得很对。倘若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这明显暴露了语文教学中的唯理性化倾向。
  语文课姓“语”,语文教师的评价语言也应该带有浓浓的语文味。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拟定教育性谈话的内容的时候,你时刻也不能忘记,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的。然而,语言可以是强有力的,火热的,也可以是软弱无力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的语言应该像蜜一样牢牢地粘住学生的注意力,应该像导航灯一样,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引导他们追求生活的真谛,昂然前行。
  1.要鲜、美、趣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要新鲜、优美、风趣,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带领他们不断进入求知的新境地。
  小学生具有好奇新鲜、喜新厌旧的特点。评价语言的新鲜,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索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有些教师在课堂评价中滥用笼统机械的“好”“很好”“很对”“你真不错”之类的语言,不仅弱化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消解了应有的教学张力,还会使整个语文课堂浮于形式。
  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自然美,人文美,教师优美的语言最能直接打动学生的心灵。学生在这样的语言感染下,如喝美酒饮甘露,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容易入心。
  教师的评价语言还要风趣,富有幽默感。课堂里常有笑的细流在潜动,师生的感情才会融洽,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学习才会变成是一种快乐无比的享受。一位同学读《落花生》时,把翘舌音读成了平舌音,读完后,学生纷纷要求点评,我看到这位学生小脸涨得通红,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如果此时再让其他学生一一指出他的不是,那他的自尊心可能会受到伤害,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说:“这位同学的朗读很有‘水平’,连‘死’人都被他读活过来,产生爱慕之心了。”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我十分巧妙地把原文的“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与学生的错误朗读结合起来,寓庄于谐,以情寓理,效果比直接批评好多了。
  2.巧于启智
  有语文特色的课堂评价富有启发性,犹如开启智慧的钥匙,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探求解决疑问的途径。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像酶一样,能活化学生的知识,启发学生思考、思考、再思考,对学生有吸引力。请看王崧舟老师在《荷花》一课教学中的精彩评价语言:“太好了!除了这段话,谁从别的地方发现了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真好!刚才他就是从这段话中发现作者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何以见得呢?何以见得作者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呢?”诸如此类,不仅肯定了学生前面的学习结果,而且及时引导学生继续学习,积极思维。
  小学语文进行的是母语教学,应当充分关注汉语的美感,着力让学生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作为语文课堂评价,要集激趣、传情、达意、启智于一体,有感情、有色彩、有智慧、有哲
  理,富有浓浓的语文味。
  
  三、动态的课堂评价追求生成和发展
  
  [案例]《蝙蝠和雷达》教学片段
  (教师让同桌学生互读生字,自己能全部读正确的,在旁边加两颗星,需要在同桌帮助下读完生字的,在旁边加一颗星)
  师:下面请得一颗星的同学一起站起来,老师再给你们一次争星的机会。请你们一起再把这些生字读一遍,好吗?
  (生齐读,整齐、响亮)
  师:大家认为他们现在能得两颗星了吗?
  生:(齐声答)能!
  1.课堂评价应从“重结果性评价”走向“重发展性评价”
   课堂评价的目的并不是将学生人为地分为三六九等,不是简单地评出谁读得好,谁读得不好;谁读全对,谁没读全对;谁会读,谁不会读这样的结果。学生读得好,应该好好鼓励他们,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得两颗星是对他们的激励和肯定;学生读错了,没读好,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例如请同桌评价),让他们及时得到反馈——自己还存在什么不足,要怎么解决就会获得成功,让他们有能力及时改正错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评价中看到成功的希望和努力的目标。
  2.课堂评价要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特点和差异
   俗话说得好,“十个指头有长短”。我们根据“第一次有没有都读正确”这个标准评价学生是得“一颗星”还是“两颗星”,彰显了评价的评判功能。但是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这才是评价的根本。只得一颗星的同学请教了同桌,然后主动站出来承认自己有不足,说明他们有一颗追求上进的心,有一种虚心求学的态度。此时我们顺势而导,给他们再创造一次争星的机会,如果他们比以前读得好了,读对了,给他们再加上“一颗星”,有何不可呢?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只有这样,课堂评价才会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
  教师的精彩点评,是对课堂资源的一种开发。适时适度的课堂点评,是师生心灵的对话,是思维火花的碰撞。这样的碰撞,融洽了情感,产生了自信,点燃了智慧,激发了创造。可以这样说,课堂上教师一句富有情感的语言点评,会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感情的涟漪,让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一句充满关爱的评价,会使学生如沐春风,使学生的心田多几分爱与善。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个鼓励的眼神将扬起学生求知的风帆,奋勇向前。相反,一句不妥当的课堂评价也许就能浇灭学生学习的热情,消磨学习的斗志,甚至影响学生的人生。 这真是“一花一世界,一语一天堂”啊!
  (浙江省缙云县第二实验小学 321400)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进一步推动浙江省技工院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浙江省开展“三人篮球”比赛。以赛促学,激发学生“三人篮球”的兴趣;以赛促练,发展职业性体育提高学生综合身体素质;以赛促宣,展现“三人篮球”的价值;以赛育人,提升浙江省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  关键词:技工院校;三人篮球;核心素养  一、“三人篮球”的特点  (一)比赛场地与队员  对比五人制篮球,“三人篮球”场地小,即半个五人制篮球场地。比赛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努力追求用最简约的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走近复杂丰富的语文,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进而幸福地徜徉在语文的道途中。这幸福,我们在教研员曹俊老师的语文课《父亲和鸟》的教学中得到充分的感受。  《父亲和鸟》一文通篇运用“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父亲”通过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鸟什么时候爱唱歌、什么时候最容易受伤害,体会到父亲对鸟的热爱,体现人与自然和谐与融洽的
【设计理念】  《儿童文学词典》中这样描述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童话教学,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采用童话方式,凸显童话特质,教出“童话味”,使课堂“童味”盎然、“童真”勃勃,让儿童获得童话带给他们的审美体验与阅读乐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创造性复述故事。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和具体语境理解和运用词语。  3.通过朗读感悟、想
读了《小学语文教师》第3期上刊登的有关管建刚老师“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的系列文章,尤其是看了管老师的《理想的风筝》教学实录后,对“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的主张和做法有了大致的了解,深为管老师在几乎被改“厌”了的阅读教学上敢于痛击时弊、独辟蹊径、勇于探索的精神所感动。但读过之后细细想来,总觉得有些地方好像不妥,但一时也说不上来。于是便从网上找到苏叔阳写的原文来读,不读不知道,一读还真吓一跳。通过对原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小课题:《用字调查报告》。  【教学目标】  1. 交流调查用字情况,认识到错别字产生的危害,防止和纠正错别字。  2. 通过合作交流,能初步对手中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  3. 学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教学过程】  一、 分工合作,交流汇报  1. 谈话导入  师:前两节课,我们围绕着“用字调查”这个专题,通过制订计划,分组实地展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就中年级学生形成性评价这一方面,笔者做了一些改革尝试,认为在评价方式的取向上,应做到四个并重,即平时与期末并重:书写水平与知识能力并重: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并重;阅读课外书籍与课内知识考察并重。在结合学校现有的评价机制的情况下,笔者创设了以下四个形成性评价方式,以期使学生和家长达成共识,形成注重过程发展、完善学生全面
学语文究竟是为什么?用叶圣陶的说法,就一个字——“用”,也就是学以致用,通过语文课的学习,看到一篇文章能读懂了,想要表达点意思也能文从字顺地写出来,然后在与文字的亲密接触中,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升华。这些得益,从人生的长河去看,是浸润一生的。缩小到某个局部,小学,也就是打实基础的那一小段路。而第二学段,又处于小学中间期,在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努力为孩子们打实语文的基本功呢?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为一线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应充分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习作课堂教学引向生活。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我学会了_____》的教学中,笔者以教材文本为载体,让课堂教学真正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让习作因生活而
摘 要:作者在英国伯恩茅斯学区学习期间,在一次论坛会议上聆听了伯恩茅斯足球俱乐部社区体育基金会主席斯蒂文·库斯(Steve Cuss)先生所做的“伯恩茅斯足球俱乐部球社区体育基金会简介”的专题报告,介绍了社区体育基金会为伯恩茅斯足球俱乐部球员发展路径所做出的努力。本文以此为启发,思考我国足球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社区体育;基金会;青少年球员;培养模式;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9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阅读是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基础、语文积淀唤起自身的直觉经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重构自己头脑中的“第二文本”。针对学生思维与情感的独特性,笔者认为教师可做到以下几点。  一、多元化点拨体现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