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强力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石家庄市长安区在财政投入、教师配备、学校建设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大力实施“精品校园建设、教师队伍提升、优质均衡发展、品牌亮点打造” 四大工程,全面提升教育综合实力,形成以“生命教育”“高效课堂”“家校合育”为特色的教育品牌。
关键词:创新体制机制;强力推进;教育改革;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4-0013-03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战略任务和发展目标,石家庄市长安区始终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地位,把教育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区域教育实现了快速发展、跨越式发展。
一、全面加快教育发展步伐
(一)科学谋划,齐抓共管,促进教育健康发展
按照“教育事业上水平,队伍建设创一流,素质教育求创新,学校建设树品牌,建设教育强区”的总体要求,区委、区政府和区直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长安区振兴教育事业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名师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妥善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发展规划部门将教育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财政部门足额拨付教育经费,税务部门加大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力度,综治、工商、城管、文化等部门不断优化校园周边环境,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公安、司法等部门通过警校共建、法制教育等举措,切实推进依法治教的进程。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为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环境,确保了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全面落实以县级主管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
区政府建立和实行了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了各镇及区直相关部门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职责,并签订了责任状,将教育发展情况列入年度考核目标。为依法落实教师工资待遇,建立了由区政府负责,财政部门集中管理的教师工资发放体制,实现了全区教师工资逐年增长。不断完善人事管理体制,把各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的选拔、考察、任用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调配、培训等全部归口区教育局管理,落实了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主的校长和教师人事管理体制。
(三)积极创建平安校园,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了校园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部门协调联动的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大力推行“以人为本,积极预防,夯实基础,强化管理”的安全工作方针,全面落实学校安全管理的领导责任、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为全面提升校园人防、物防和技防水平,以学校饮食安全、消防安全、校园周边治理、校车排查整治等为重点,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切实消除校园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近年来全区没有发生任何校园安全责任事故,使各中小学、幼儿园保持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
(四)实施“四大工程”,提升学校硬件水平
结合区域实际,全区实施了薄弱学校改造、标准化学校建设、品牌学校打造、教育装备提升等“四大工程”。对新建学校,做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提前介入,严把规划、设计、审核、建设、验收“五关”,确保工程质量和校园建筑品位。对原有校园,加强升级改造和新校区建设,使全区校园面貌发生了巨大改观,硬件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五)创新办学模式和管理机制
充分发挥临近京津的区位优势和省会主城区的地域优势,主动借助外力,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办学理念,探索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初步形成了五种办学模式:以盛世长安小学为代表的集团管理模式;以北师大附属学校为代表的附属办学模式;以谈固小学为代表的协作共进模式;以12中为代表的特色兴校模式;以铁职专、学前教育学校为代表的校企合作模式。
二、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深入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结合本区实际,探索推行集团化合作办学模式,组建了以翟营大街小学、谈南路小学、长安东路小学、保利启新小学、盛世长安小学、实验小学、23中等学校为龙头的横向联合集团化合作学校,组建了由第12中学高中部、初中部和范西路小学纵向联合的长安区艺术教育集团等六个教育集团。在教育集团内部,城区强校、龙头学校带领农村学校共同发展,教师互派、结对帮扶,各成员学校推行统一的管理模式,实行“一体化”的合作办学,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了1 1>2的办学效益。通过这项改革,大幅缩小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学差异,有力推动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了全区学校实施“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管理。此外,将优秀校长派往农村学校,进行全区教师交流活动,均衡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师资水平。与此同时,坚持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创建一批管理水平高、教育质量优、社会反映好的先进典型和榜样,不断扩充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迫切需求。
三、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优化干部队伍,提升管理水平
不断调整和优化教育系统干部队伍,严把用人关,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将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的干部选拔上来,努力打造一支“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勤于工作、善于落实”的领导干部队伍。三年来,全区教育系统共新提拔中小学、幼儿园党政正职20人、副职35人,教育局机关新提拔中层干部23人,为干部队伍增添了新的活力。设立了李烈、林为民两个“名校长工作室”和12个“名师工作室”;选派26名校长到北京外国语大学附校、北京实验二小跟班学习;编辑出版了《长安教育》期刊,为校长、教师搭建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石家庄市区划调整后,长安区整建制接收了原桥东区21所中小学、幼儿园,接收了原桥东区教育局人员42人,全部妥善安置到位,实现了平稳过渡,圆满完成了接收任务。 (二)优化教师队伍,提升专业水平
建立和完善了良好的教师补充、教师交流、干部选用、师资培训机制。近年来,全区共招录教师940名,其中引进市级以上骨干教师43名,面向北师大等知名高校引进优秀本科生、研究生8名;共有600名教师、92名校级干部参与区内交流;开办“名师讲坛”、“校长俱乐部”。去年,全区共完成教师培训14000余人次;在全市优质课评比中,本区48名教师获一等奖;在全国地理学科优质课评比中,本区22中焦振海老师成为全省唯一的参评者获特等奖;在市名师骨干评选中,本区76名教师当选。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根据本区教师的学科结构、年龄构成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大培训力度,整合教师培训资源,形成合力,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三)增强服务意识,优化教育环境
本着“办事态度最热情、办事程序最简化、办事方式最快捷、办事水平最优良、办事成本最低廉”的目标,对区教育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行政监管“三类事项”以及与基层学校和师生、群众关系密切的各类服务事项全部进行梳理和优化,努力减少办理环节,缩短办理时限,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做到了热情服务、优质服务、高效服务、满意服务,优化了全区教育系统的政务、教务环境。
四、培育打造区域教育亮点
(一)积极打造“生命教育”亮点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科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树立积极的生命观。去年,全区评选出了11位“长安区美德好少年”;建立了长安区中小学生态教育实践基地。
(二)积极打造“高效课堂”亮点
以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过程、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标准,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学习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开辟智慧课堂,探索微课研究,有的学校开展小班化教学,有的学校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索,不断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三)积极打造“家校合育”亮点
以“长安教育梦——树学风、促教风、展家风”为主题,开展了卓越团队培训、师生晨诵阅读、机关干部下基层、家庭情景剧展演、三风书画摄影展、新年合唱音乐会等一系列活动;投入20多万元,编辑了《学会爱·长安区家庭教育实用操作手册》一书,免费发放给全区6万名学生家长;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建立了“新长安、新教育、新家长微语平台”,每个工作日向全区家长发送一条家庭教育内容的微信。总之,通过以上措施,不断凝聚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力量,共同育人,共谋发展,取得良好效果和社会影响。
在新的形势下,全区积极唱响“新长安、新教育、大机遇、大发展”主旋律,按照“素质引领,均衡发展,管理创新,文化立校”的发展思路,全面落实“东中西均衡发展,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师生和谐发展”三大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精品校园建设、教师队伍提升、优质均衡发展、品牌亮点打造”四大工程,全面提升全区教育综合实力,使长安教育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关键词:创新体制机制;强力推进;教育改革;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4-0013-03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战略任务和发展目标,石家庄市长安区始终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地位,把教育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区域教育实现了快速发展、跨越式发展。
一、全面加快教育发展步伐
(一)科学谋划,齐抓共管,促进教育健康发展
按照“教育事业上水平,队伍建设创一流,素质教育求创新,学校建设树品牌,建设教育强区”的总体要求,区委、区政府和区直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长安区振兴教育事业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名师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妥善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发展规划部门将教育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财政部门足额拨付教育经费,税务部门加大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力度,综治、工商、城管、文化等部门不断优化校园周边环境,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公安、司法等部门通过警校共建、法制教育等举措,切实推进依法治教的进程。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为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环境,确保了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全面落实以县级主管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
区政府建立和实行了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了各镇及区直相关部门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职责,并签订了责任状,将教育发展情况列入年度考核目标。为依法落实教师工资待遇,建立了由区政府负责,财政部门集中管理的教师工资发放体制,实现了全区教师工资逐年增长。不断完善人事管理体制,把各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的选拔、考察、任用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调配、培训等全部归口区教育局管理,落实了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主的校长和教师人事管理体制。
(三)积极创建平安校园,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了校园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部门协调联动的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大力推行“以人为本,积极预防,夯实基础,强化管理”的安全工作方针,全面落实学校安全管理的领导责任、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为全面提升校园人防、物防和技防水平,以学校饮食安全、消防安全、校园周边治理、校车排查整治等为重点,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切实消除校园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近年来全区没有发生任何校园安全责任事故,使各中小学、幼儿园保持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
(四)实施“四大工程”,提升学校硬件水平
结合区域实际,全区实施了薄弱学校改造、标准化学校建设、品牌学校打造、教育装备提升等“四大工程”。对新建学校,做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提前介入,严把规划、设计、审核、建设、验收“五关”,确保工程质量和校园建筑品位。对原有校园,加强升级改造和新校区建设,使全区校园面貌发生了巨大改观,硬件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五)创新办学模式和管理机制
充分发挥临近京津的区位优势和省会主城区的地域优势,主动借助外力,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办学理念,探索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初步形成了五种办学模式:以盛世长安小学为代表的集团管理模式;以北师大附属学校为代表的附属办学模式;以谈固小学为代表的协作共进模式;以12中为代表的特色兴校模式;以铁职专、学前教育学校为代表的校企合作模式。
二、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深入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结合本区实际,探索推行集团化合作办学模式,组建了以翟营大街小学、谈南路小学、长安东路小学、保利启新小学、盛世长安小学、实验小学、23中等学校为龙头的横向联合集团化合作学校,组建了由第12中学高中部、初中部和范西路小学纵向联合的长安区艺术教育集团等六个教育集团。在教育集团内部,城区强校、龙头学校带领农村学校共同发展,教师互派、结对帮扶,各成员学校推行统一的管理模式,实行“一体化”的合作办学,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了1 1>2的办学效益。通过这项改革,大幅缩小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学差异,有力推动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了全区学校实施“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管理。此外,将优秀校长派往农村学校,进行全区教师交流活动,均衡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师资水平。与此同时,坚持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创建一批管理水平高、教育质量优、社会反映好的先进典型和榜样,不断扩充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迫切需求。
三、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优化干部队伍,提升管理水平
不断调整和优化教育系统干部队伍,严把用人关,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将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的干部选拔上来,努力打造一支“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勤于工作、善于落实”的领导干部队伍。三年来,全区教育系统共新提拔中小学、幼儿园党政正职20人、副职35人,教育局机关新提拔中层干部23人,为干部队伍增添了新的活力。设立了李烈、林为民两个“名校长工作室”和12个“名师工作室”;选派26名校长到北京外国语大学附校、北京实验二小跟班学习;编辑出版了《长安教育》期刊,为校长、教师搭建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石家庄市区划调整后,长安区整建制接收了原桥东区21所中小学、幼儿园,接收了原桥东区教育局人员42人,全部妥善安置到位,实现了平稳过渡,圆满完成了接收任务。 (二)优化教师队伍,提升专业水平
建立和完善了良好的教师补充、教师交流、干部选用、师资培训机制。近年来,全区共招录教师940名,其中引进市级以上骨干教师43名,面向北师大等知名高校引进优秀本科生、研究生8名;共有600名教师、92名校级干部参与区内交流;开办“名师讲坛”、“校长俱乐部”。去年,全区共完成教师培训14000余人次;在全市优质课评比中,本区48名教师获一等奖;在全国地理学科优质课评比中,本区22中焦振海老师成为全省唯一的参评者获特等奖;在市名师骨干评选中,本区76名教师当选。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根据本区教师的学科结构、年龄构成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大培训力度,整合教师培训资源,形成合力,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三)增强服务意识,优化教育环境
本着“办事态度最热情、办事程序最简化、办事方式最快捷、办事水平最优良、办事成本最低廉”的目标,对区教育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行政监管“三类事项”以及与基层学校和师生、群众关系密切的各类服务事项全部进行梳理和优化,努力减少办理环节,缩短办理时限,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做到了热情服务、优质服务、高效服务、满意服务,优化了全区教育系统的政务、教务环境。
四、培育打造区域教育亮点
(一)积极打造“生命教育”亮点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科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树立积极的生命观。去年,全区评选出了11位“长安区美德好少年”;建立了长安区中小学生态教育实践基地。
(二)积极打造“高效课堂”亮点
以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过程、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标准,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学习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开辟智慧课堂,探索微课研究,有的学校开展小班化教学,有的学校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索,不断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三)积极打造“家校合育”亮点
以“长安教育梦——树学风、促教风、展家风”为主题,开展了卓越团队培训、师生晨诵阅读、机关干部下基层、家庭情景剧展演、三风书画摄影展、新年合唱音乐会等一系列活动;投入20多万元,编辑了《学会爱·长安区家庭教育实用操作手册》一书,免费发放给全区6万名学生家长;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建立了“新长安、新教育、新家长微语平台”,每个工作日向全区家长发送一条家庭教育内容的微信。总之,通过以上措施,不断凝聚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力量,共同育人,共谋发展,取得良好效果和社会影响。
在新的形势下,全区积极唱响“新长安、新教育、大机遇、大发展”主旋律,按照“素质引领,均衡发展,管理创新,文化立校”的发展思路,全面落实“东中西均衡发展,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师生和谐发展”三大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精品校园建设、教师队伍提升、优质均衡发展、品牌亮点打造”四大工程,全面提升全区教育综合实力,使长安教育不断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