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地理2”核心知识及其价值分析

来源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yses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人文地理要素视角、人地关系视角对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地理2”的核心知识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其内在逻辑和蕴含的科学价值、育人价值和教学价值,有助于地理教师实施基于课程标准、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
其他文献
反直觉知识是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知识,它既是地理教学的难点,也是课堂活力的生成点.文章通过剖析地理学习中反直觉现象产生的过程,得出反直觉知识的特征,基于其特征列举了高中自然地理中典型的反直觉知识,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高考地理试题是对高考评价体系的表达,但很多一线教师却对其有“教的不考、考的不教”的困惑和偏见,认为其距离实际课程与教学较远,这成为理顺核心素养测评和课程与教学关系的一个“困局”.分析地理核心素养测评的“困局”,进而“破局”,需要厘清4对关系:①在解决试题风格与教学常态矛盾时强调“学科思维”;②在知识抽样与能力综合中实现“整体考查”;③在常规内容与偏僻知识的选择时“不偏不倚”;④在处理新近热点与试题考点关系时遵循“育人导向”.
针对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中自然地理过程类知识教学的特点和不足,提出了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自然地理过程类知识教学策略,其中包括解读核心概念、把握时空尺度、综合地理要素、回归人地协调观、借助多媒体平台等步骤,学生在该类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内化人地协调观等.
以高中地理“地貌”专题为例,总结了以往教学中重知识轻应用、学生在去情境化环境下学习导致的认知误区等问题,剖析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地貌”专题相关内容及其变化,揭示了课标对形成活跃知识的重视,提出了“地貌”专题学习的教学建议.
以“大洲”单元为例,遵循课标要求和学生认知规律,综合梳理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整合各版本教材中“大洲”的相关内容,探索了地理单元教学设计的主题确定、内容整合、目标确立、情境驱动、多元评价等环节.通过创设融合以图释文、对比分析、假设验证与推理、综合归纳等技能的专题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创作脑图、碰撞推理思维、多元化评价等过程中,构建“大洲”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形成地理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