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在语言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学习英语语言,也是对于西方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培养。通过运用Byram的8种分化分类,分析《新标准》(一年级起点)教材,该教材文化主题新颖,具有时代特点,包含了8种文化主题,体裁丰富多样,有利于文化教学的展开。同时,给一线教师提供关于本套教材文化教学的建议和对于教材编者的建议。
【关键词】新标准英语教材;文化主题;小学
【作者简介】彭金艳(1987.08-),女,四川绵阳梓潼县人,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硕士,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英语教学。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定的语言表达一定的生活背景,了解文化背景是理解语言的前提。《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二级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小学阶段了解西方文化,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习得西方文化。分析和了解现行小学英语教材,以指导小学英语的文化教学和渗透,丰富和提升小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一、新课程标准对于文化的要求
在《英语新课程标准》中(简称《课程标准》),“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在文化意识的培养上提出的三个分级目标,即二级、五级和八级。二级是小学毕业应达到的目标。其中有关文化的要求,主要涉及称谓,赞扬,请求,娱乐及体育活动,英语国家食品及饮食文化,国家首都及国旗,重要标志,重要节假日,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能初步注意判断中外文化异同。
二、Byram关于教材文化主题分布
Byram将语言与文化视为整体,他提出了将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分为8种类型。
Byram 教材评价范围 (聚焦文化内容)。
1.社会身份与社会群体。包含文化内容:社会阶层,宗教信仰,种族。2.社会互动。包含文化内容:注重礼节的不同程度,局内人或局外人。3.信念与行为。包含文化内容:道德,宗教信念;日常活动。4.社会与政治体制。包含文化内容:国家政体,医疗保障,法律法规,社会安全,当地政府。5.社会化与生活圈。包含文化内容:家庭,学校,就业,庆典仪式。6.国家历史。包含文化内容:看作是国家象征的历史和时政。7.国家地理。包含文化内容:具有重大意义的地理事实。8.民族身份与固定模式。包含文化内容:民族固有模式的典型标志。
三、新标准文化主题分布
1.涵盖范围广。从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新标准》教材涵盖了Byram8种分类的七种,包括社会身份与社会群体,社会互动,信仰与行为,社会化与生活圈,国家历史,国家地理,民族身份与固定模式,但是并没有涉及社会与政治体制这一主题。《新标准》这套教材的文化主题非常丰富。涉及了外族的节日文化、生活习俗、饮食习惯、名胜古迹、地理环境、气候特点、行为方式等方面,同时还涉及了本族的节日文化、特色饮食,生活方式、行为习俗、名胜古迹、地理环境等方面。由此可以得出,教材在设计文化内容上显示了较多的文化层面,
2.突出社会互动层面的主题。也显示了小学阶段,鼓励小学生增加对于西方交际文化的了解和运用。小学生的主要交际是在学校,涉及小学生与人交往的外国文化介绍,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对于人际交往和社会交往的不同方式的认知。
3.缺失对于社会与政治体制的文化渗透。社会政治体制是相对比较严肃的主题,小学生不一定感兴趣。但是,在这方面也应该让小学生有简单的涉猎。基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该主题的知识可以进行简单层面的渗透,可以作为拓展知识,接触和了解西方政治体制。
4.注重介绍西方文化,缺乏本土文化介绍。但是国家地理层面,主要侧重于介绍西方国家的著名景点和标志性建筑。小学生毕竟出国机会有限,最熟悉的应该是国内的各大重要和著名的景区。加强对这些景区的英文介绍和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应该加强对于我国本土建筑的介绍。也有助于学生以后走出国门,用英语向外国友人自豪介绍我国文化。
四、新標准的教学建议
1.英语教学中逐渐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渗透文化知识,介绍引进英语国家文化。
2.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的地道性表达,创设和模拟跨文化交际环境和场景,让孩子们在地道、得体的语言运用中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教师要强化自身教学水平,通过做好课前备课,查阅相关资料从而加强自身对教材的掌握,学生在查阅的过程中会逐渐了解英国的历史文化,从而不断培养文化意识。在教室里设置英语学习园地,以图片个各种形式展示在英语文化。
五、对教材中文化知识的编排建议
1.编排应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编排教材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规律和随着成长而变化的兴趣点,以学生为主体。可以涉及社会政治体制的相关知识,把文化知识设计得有个知识逐步积累的过程。
2.强调文化排序的逻辑性和螺旋式加深。编排时应当清楚的理清其规律性和连续性,使得教材编排的更为科学性和合理性。教材中的语言知识多以螺旋上升的形式进行呈现和编排,但是在文化知识的编排上却没能像语言知识一样,有清晰的形式。因此在编排文化知识时应当注意其内在的连续性。
3.配套一些介绍西方文化的视频和本土语言的视频,帮助学生真实客观了解西方文化。让学生在有限的想象力范围外,真实感受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67.
【关键词】新标准英语教材;文化主题;小学
【作者简介】彭金艳(1987.08-),女,四川绵阳梓潼县人,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硕士,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英语教学。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定的语言表达一定的生活背景,了解文化背景是理解语言的前提。《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二级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小学阶段了解西方文化,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习得西方文化。分析和了解现行小学英语教材,以指导小学英语的文化教学和渗透,丰富和提升小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一、新课程标准对于文化的要求
在《英语新课程标准》中(简称《课程标准》),“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在文化意识的培养上提出的三个分级目标,即二级、五级和八级。二级是小学毕业应达到的目标。其中有关文化的要求,主要涉及称谓,赞扬,请求,娱乐及体育活动,英语国家食品及饮食文化,国家首都及国旗,重要标志,重要节假日,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能初步注意判断中外文化异同。
二、Byram关于教材文化主题分布
Byram将语言与文化视为整体,他提出了将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分为8种类型。
Byram 教材评价范围 (聚焦文化内容)。
1.社会身份与社会群体。包含文化内容:社会阶层,宗教信仰,种族。2.社会互动。包含文化内容:注重礼节的不同程度,局内人或局外人。3.信念与行为。包含文化内容:道德,宗教信念;日常活动。4.社会与政治体制。包含文化内容:国家政体,医疗保障,法律法规,社会安全,当地政府。5.社会化与生活圈。包含文化内容:家庭,学校,就业,庆典仪式。6.国家历史。包含文化内容:看作是国家象征的历史和时政。7.国家地理。包含文化内容:具有重大意义的地理事实。8.民族身份与固定模式。包含文化内容:民族固有模式的典型标志。
三、新标准文化主题分布
1.涵盖范围广。从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新标准》教材涵盖了Byram8种分类的七种,包括社会身份与社会群体,社会互动,信仰与行为,社会化与生活圈,国家历史,国家地理,民族身份与固定模式,但是并没有涉及社会与政治体制这一主题。《新标准》这套教材的文化主题非常丰富。涉及了外族的节日文化、生活习俗、饮食习惯、名胜古迹、地理环境、气候特点、行为方式等方面,同时还涉及了本族的节日文化、特色饮食,生活方式、行为习俗、名胜古迹、地理环境等方面。由此可以得出,教材在设计文化内容上显示了较多的文化层面,
2.突出社会互动层面的主题。也显示了小学阶段,鼓励小学生增加对于西方交际文化的了解和运用。小学生的主要交际是在学校,涉及小学生与人交往的外国文化介绍,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对于人际交往和社会交往的不同方式的认知。
3.缺失对于社会与政治体制的文化渗透。社会政治体制是相对比较严肃的主题,小学生不一定感兴趣。但是,在这方面也应该让小学生有简单的涉猎。基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该主题的知识可以进行简单层面的渗透,可以作为拓展知识,接触和了解西方政治体制。
4.注重介绍西方文化,缺乏本土文化介绍。但是国家地理层面,主要侧重于介绍西方国家的著名景点和标志性建筑。小学生毕竟出国机会有限,最熟悉的应该是国内的各大重要和著名的景区。加强对这些景区的英文介绍和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应该加强对于我国本土建筑的介绍。也有助于学生以后走出国门,用英语向外国友人自豪介绍我国文化。
四、新標准的教学建议
1.英语教学中逐渐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渗透文化知识,介绍引进英语国家文化。
2.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的地道性表达,创设和模拟跨文化交际环境和场景,让孩子们在地道、得体的语言运用中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教师要强化自身教学水平,通过做好课前备课,查阅相关资料从而加强自身对教材的掌握,学生在查阅的过程中会逐渐了解英国的历史文化,从而不断培养文化意识。在教室里设置英语学习园地,以图片个各种形式展示在英语文化。
五、对教材中文化知识的编排建议
1.编排应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编排教材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规律和随着成长而变化的兴趣点,以学生为主体。可以涉及社会政治体制的相关知识,把文化知识设计得有个知识逐步积累的过程。
2.强调文化排序的逻辑性和螺旋式加深。编排时应当清楚的理清其规律性和连续性,使得教材编排的更为科学性和合理性。教材中的语言知识多以螺旋上升的形式进行呈现和编排,但是在文化知识的编排上却没能像语言知识一样,有清晰的形式。因此在编排文化知识时应当注意其内在的连续性。
3.配套一些介绍西方文化的视频和本土语言的视频,帮助学生真实客观了解西方文化。让学生在有限的想象力范围外,真实感受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