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实意义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xiao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在各种新闻媒体中数量多、频率高、具有持续性,在成为新闻焦点的同时,这类报道也招致各种批评与反思。对此类报道具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1.追求新奇,报道不全面、不客观;2.忧多喜少,忽视舆论导向;3.信息单一,缺乏建设性报道。①其中的很多分析与评论不无道理,但也有不少是媒体不切实际想当然的说教,这类说教报道隐约在传达这样的意思:新闻媒体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太多了,特别是一些问题性、批评性报道影响了社会稳定,不利于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利于大学生正常就业。
  笔者认为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基本属客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必须从事实出发,不能与受众的生活体验、生活经验相违背。大学生就业事关千万百姓家庭,牵涉社会稳定,通过媒体议程建构相关报道把就业难的客观现状反映给社会各界,引发公众关注,更深一步说就是要用事实和信息来为各利益相关者做出判断提供服务。新闻媒体真实报道大学生就业难的重大现实意义可具体分析如下。
  促使社会关注大学生就业,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从社会的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使全社会看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开始反省社会各行各业是否为青年学子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社会就业帮扶支持系统是否健全,更使得社会各界能行动起来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各种物质上的及心理上的帮助。比如,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见习、实习基地、岗位;关注大学生就业中的困难并予以关心与帮扶。新闻媒体对北京蚁族的报道,将社会各界聚焦到北漂大学毕业生的艰难生存现状;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报道比如大学生回乡种菜等,又使社会给予大学生学非所用行为的理解与帮助。反之,如果没有媒体的大量报道,社会各界都以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还用得着帮扶就业?还以为需要关注和帮助的就业困难的只是下岗工人等,或许还认为大学生不进入机关、科研院所,而进入社会创业是不务正业、抢饭碗,导致无法对其予以理解和支持。
  引导民众降低心理预期,理性消费高等教育。从民众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使其降低心理预期值,对于高等教育投资有一个有效的预期判断。高等教育已进入全面收费且学费高昂时代,送子女进大学已不仅仅是一件荣耀之事,更是一件让普通百姓家庭感到有明显经济压力之事。从经济学上讲,这就是一种投资,只不过投资在了人力资源上,而且是长线投资。是不是每一个青年人都应当接受高等教育,这已不仅仅是一个事关国家与民族前途的宏观话题,而是每一个普通家庭所需费心斟酌的。我们的新闻媒体要履行的社会责任正是公正客观地反映大学生就业的方方面面,包括就业难与易、薪资待遇、就业渠道是否通畅、各类招聘考试应考人数、考试公正与否等,从而为广大家庭在决定是否进行高等教育投资或怎样进行投资提供具有代表性的、有统计数据支撑的、可信赖的信息。新闻媒体如实反映就业难尤其重要,那些多子女家庭可以据之将部分子女分流到教育成本较低的职业中学教育中去,也使家庭在填报专业时做出明智的决策以便于就业,而不至于像大量新闻媒体披露的孤注一掷、债台高筑、将所有子女送入大学,又由于就业难而形成的严重的读书返贫现象。这也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各大媒体就此也在探讨所谓高等教育消费过度问题。
  促使高校回归教育宗旨,为青年学子的未来负责。从高校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使其能从全局的角度来对自身的专业设置、招生人数等进行理性反省,从而调整专业结构、注重教学质量,避免盲目扩招,加大就业指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者更应当明白身教重于言传的道理,要回归教育宗旨,为青年学子的未来负责。
  大学扩招后,高校的运转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学生缴费,也就是说招生数量与高校经济状况成正比例。这就促使许多高校出现违背教育规律,不顾办学条件,以牺牲办学质量为代价的盲目扩招现象,作为教育者却直接违背教育宗旨。只有新闻媒体坚持社会责任对大学生就业难进行真实报道,才会引起高校的警觉,使其冷静反省自己的不负责任,其中对部分高校不顾教育职责只顾追逐经济利益行为的深度报道彰显了舆论监督的职能,有力监督着高校不理智的扩招冲动。新闻媒体对大学生就业难进行追踪报道也促使高校不但关心把学生招进来,而且也关心如何输出去,使就业指导与就业帮扶真正发挥实效性。另外,新闻媒体也能通过就业排行榜、专业就业排行榜等各类统计、调研报告来为各高校反馈市场信息,使高校能据此反思教育理念是否陈旧、教育质量是否下滑、专业设置是否合理、就业指导是否及时有效,促使高校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设计,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编写等方面与社会接轨、信息对称、检验改革、及时整改。
  促使学生直面挑战,自强不息,转变就业观念。从学生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起到了“警世钟”、“猛回头”的作用,使其走出“六十分万岁”式的进大学即等于进保险箱的混日子生活模式,头脑冷静,努力好学,走出象牙塔,积极了解社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塑造自强不息的人格,使大学生于就业挑战中塑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新闻媒体全面而客观的报道使这样的资讯和观念深入人心,即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模式迅速迈入大众教育模式,走下神坛的大学生从天之骄子变成了凡夫俗子。新闻媒体在大学生由“贵族化”向“平民化”的社会评价剧变中功不可没。新闻媒体紧跟高等教育理念与实践的迅速推进,既肯定我国大学毛入学率大幅提高对于满足广大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和提高全民素质的重大利好,又客观地报道了大学毕业生数量的井喷带来的就业压力。这些报道对在校大学生们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使他们对自身的评价更为客观,定位更为准确,使他们能够更为容易地接受社会对于“大学生”这个词的评价的剧变,在校学习期间积极为就业做准备,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包括勤工俭学等;毕业时能够转变就业观念,放下身段,到普通平凡的岗位和非中心城市就业,到西部基层就业,或者大胆自主创业。另外,新闻媒体在宣传就业压力的同时也对用人体制宽松及鼓励人才流动的政策变革进行了大力宣传,使大学生理解就业压力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以前的分配工作、大包大揽掩盖了高就业、低收入,人才个性得不到尊重,无法合理流动。现在的双向选择、自由就业虽然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就业压力与困难,但却呈现出明显的尊重个性、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特点,为有志者事竟成创造了极大的空间。而且,新闻媒体已进入网络时代,这一时代的特点就是青年人由于网络而呈现无障碍超越空间时间限制充分获取知识与信息的特点,使其打破了大学教师的知识霸权与知识垄断,也打破了新闻媒体的信息垄断。在此无障碍信息流动条件下,如果新闻媒体进行掩盖就业困难事实、粉饰就业现状的矫情式报道,其结果只能自毁声誉,在舆论阵地的竞争中丧失青年人的信任从而丧失市场、丢失宣传阵地。
  旁观者清,为政府在高等教育上的科学决策服务。从政府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使其有足够的来源于体制之外、非本系统的大量相关资讯、评论、研究,使其在做出事关高等教育完善与发展的各种决策时冷静、理智、全面、客观。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是公办大学,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一言九鼎。在高校数量、招生人数、毕业生数量急速增加之后大学生就业现状究竟如何,新闻媒体的报道直接影响着政府的进一步决策。古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政府自身陷入GDP冲动与迷失时,作为体制外的、政府系统外的第三方的新闻媒体肩负着对真实情况深入调查、充分研究、及时报道、发出不同声音的职责。正如有文章指出,新闻传媒在可接近性、便捷性、时空的广泛性以及无参与资格限制等方面都是促使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不可替代的一种途径。?譺?訛
  各地高校发展事实上已成为与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一样大幅拉动地方GDP的“经济增长点”。新闻媒体曾大量报道过的一些省市大学城的建设就集中体现了这种政府盲目推动高校大发展的政绩冲动。由政府征地推动、银行大量放贷、高校大量借贷等环节相扣形成的利益链,使得高校的急剧扩大、大学城的不断涌现成为难以遏制的潮流,也使得政府本身的信息反馈、研究系统陷于失语状态。如果新闻媒体坚持正面报道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能对各地政府盲目推动高校大扩张借以推高GDP的非理性行为形成舆论监督与舆论压力,使这一社会现象得到社会公众及上级部门的关注,使政府本身从新闻媒体这个第三方的渠道听到不同的声音,有助于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也有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不必要的巨大浪费与损失。
  向中小企业释放信息,引导其大量吸收大学生就业。从中小企业角度来看,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使其敢于大胆吸纳高学历人才,敢于对有大学学历者严格要求,而不至于时时担心孔雀飞走,同时,更使企业能招聘到足够数量的各专业人才建立储备干部人才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小企业已然成为大量吸收大学生就业、有力缓解就业难的就业新蓄水池。
  新闻媒体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促使大学生理性就业。对就业的岗位、地域、薪资水平等降低期望值,不再盲目追求中心城市、大机关大企业、高工资高福利等。所谓就业难,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无法就业,其中包括很大比例的观望情绪严重的学生“拒绝就业”。他们不可谓不优秀,甚或都与几个单位达成就业意向,但就是不签约,一定要等待更好的机会出现。很多人对西部内陆地区、非中心城市、基层单位持排斥态度,非要沿海地区、中心城市、大机关大企业不可。对这类占很大比例的观望情绪严重的大学生而言,及时地将各种就业难的现实信息呈现在他们面前,将有力促使他们转变就业观念,不再观望、不再幻想,抓住已有机会及时下单积极就业。对求贤若渴的企业而言,新闻媒体的真实报道使他们放下顾虑,拿出岗位大胆来到高校招聘人才。过去中小企业对留不住天之骄子、孔雀东南飞心有余悸,现在则敢于向高学历人才抛出橄榄枝,一些企业还制定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大量吸纳各专业毕业生作为企业储备干部,这些无疑都将大大缓解就业难的现状。
  有研究文章指出,各种大学生就业报道实则上大多可以归结为两种报道范式,即功能论范式与冲突论范式。功能论范式倾向于通过建设性的新闻报道来参与协调并维系整个社会系统;而持冲突论范式的新闻报道则更具批判性,它们希望通过对各种问题的揭露来突出社会的矛盾与冲突。③借鉴这一范式理论,我们要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各种问题性、批评性报道持宽容与包容的态度,它们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体现着促进就业、反映民意、促进科学决策的重大现实意义。当然,我们也要坚持这类报道的基本原则,即:第一,要在量上掌握好度。第二,要在质上追求良好的效果。第三,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第四,要服从服务于国家和公众利益。第五,要有法制意识,用“法眼”观察问题。④总之,新闻媒体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种种报道振聋发聩、发人深思、引人反省,使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各方利益相关者能获得大量反馈信息并据之作为下一步判断、决策的依据或重要参考。
  注 释:
  ①杨铮、王胜源:《新形势下媒体大学生就业报道误区及改进策略》,《中国出版》,2011(2)。
  ②童兵:《大众传媒和公共政策的关系——兼评〈新闻媒体与微观政治——传媒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当代传播》,2008(6)。
  ③蔡骐:《大学生就业报道的范式与话语》,《新闻记者》,2009(9)。
  ④李中华:《揭示现实问题 促进科学发展——浅谈问题性报道》,《新闻爱好者》,2011(1)。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编校:董方晓
其他文献
摘要:体育新闻既从属于新闻事业,又与体育事业有着密切联系。随着市场经济和体育竞技国际化的发展,体育新闻要继续担负起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等社会责任和义务;要传承优秀的体育文化、领航全民健康理念、推动体育事业不断发展、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等;还要顺应市场呼唤,获得竞技和经济的共赢。  关键词:体育新闻 社会核心价值 主旋律 经济价值    自从体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进入社会生活之后,体育
近年来,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讨论热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手机、IPTV、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出现,社会信息传播、社会关系变迁乃至人类精神交往形态都受到广泛影响,传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新媒介环境在为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带来难题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些新的可能性。在新媒介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必然也必须作出相应调整和转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
摘要:媒介素养教育,是我国当前媒介传播中亟待研究并施行的一个新课题,是提高受众媒介接受品位,确保媒介对社会建设呈良性影响的重要手段。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应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本土化研究并提出可行之策。  关键词:媒介素养 教育 措施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脚步逐步加快之后,传统相对单一、同质的媒介内容,正被越来越多样的媒介形式和内容所替代。全球化和商业化的加剧,以电视、网络、报刊为代表的
摘要:电视调查性新闻栏目从产生之初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度被人们看成是挑战权力的战士,当用其他方式无法追讨正义时,受众总是向它求援。但是在经历了黄金发展期后,电视调查性新闻栏目走向了下坡路。这种形势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就试从这类栏目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入手进行分析,找到扭转当前这类栏目颓势的对策。  关键词:调查 新闻栏目 关系  电视调查性新闻栏目是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运用的一种电视新闻栏目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