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愉快的课堂氛围,力争让学生学有兴趣,趣中有得。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中感趣,趣中有得呢?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得出如下几点体会:
一、 备课要抓趣
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上好课的关键,事实表明,一堂课的成败与备课是否充分有直接关系。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特点,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情趣,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好教学步骤,选择好教学方法,考虑好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精神。我们可以抓住有趣的情节,如《师恩难忘》中田老师讲的故事;可以抓住风趣的语言,如《理想的风筝》中刘老师笑谈腿疾的话语;可以抓住精彩的词句,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中描写一招一式的词语。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语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把知识与技能传给学生,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如果教师没有备好课就仓促上阵,就不能抓住重点,诱发趣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难以调动。
二、 导入要激趣
俗话说得好:一个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上课亦如此。每一节课,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导入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草原》一课,用多媒体播放《我和草原有个约定》时,那美丽的画面、动人的旋律,立刻把学生带入天空明朗、空气清新的大草原中。
三、语言要生动
德国著名演讲学家海茵兹·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很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清晰、准确、生动、简洁并能以情激情,以自身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要想创造和谐的共鸣气氛,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趣味化和幽默化,就像《理想的风筝》中的刘老师;与学生对话时,语言要有亲和力,就像《孔子游春》里的孔子;谈话导入时,语言要有吸引力;课堂提问时,语言要有启发性;范读课文时,要声情并茂等等。
四、方法要新颖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法和方式,它要解决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问题。教学时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并取得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如教学《三打白骨精》时,可以让学生表演文中的情节,感受孙悟空的勇敢,白骨精的奸诈;教学《姥姥的剪纸》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感受民间的文化及姥姥的心灵手巧;教学《安塞腰鼓》,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击鼓的场面,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一堂课的成败,学生收获的多少,其学习兴趣的高低,往往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灵活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把各种教学方法灵活地结合起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取得教学最优化的效果。
五、气氛要和谐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以不同的角色出现,要使师生在课堂交往中心理相容,教师首先要克服“领导心理”和“自我中心”倾向,以消除学生对教师产生的畏惧心理,缩短师生间的角色距离,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另外,课堂上的教师要善于体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并作“移情”反应,交流情感。如设问后要热切期待,给予宽厚和信心,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学生回答问题时要经常报以微笑,并进行适当的目光接触,有意义的点头,并作情感化的简短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当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但站起来后却又说不出来时,教者要耐心引导,以“你勇于举手很好,只是有一点紧张,坐下来再想想”之类的话语鼓励他们。当学生回答问题很精彩,教者更要用表扬的话语加以肯定,如“某某同学上课认真,头脑聪明,你们看他答得多好”,或以“还有哪个同学想试一试”这样的总结语或提示语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尊重学生独到的见解。对学生在发言中的合理因素要充分加以肯定,使学生在“言论自由”的气氛中获得“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表现机会,享受到成功之乐,因而产生学习动力,从而既能提高学习能力,又能形成积极、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师要和善地、愉快地教育儿童,以便在没有殴打,没有号泣,没有厌恶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在语文教改实验中,我尝试了“愉快教学法”, 将愉快的教学融入课堂教学模式中,让学生乐学、想学。
(责编侯艳星)
一、 备课要抓趣
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上好课的关键,事实表明,一堂课的成败与备课是否充分有直接关系。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特点,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情趣,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好教学步骤,选择好教学方法,考虑好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精神。我们可以抓住有趣的情节,如《师恩难忘》中田老师讲的故事;可以抓住风趣的语言,如《理想的风筝》中刘老师笑谈腿疾的话语;可以抓住精彩的词句,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中描写一招一式的词语。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语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把知识与技能传给学生,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如果教师没有备好课就仓促上阵,就不能抓住重点,诱发趣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难以调动。
二、 导入要激趣
俗话说得好:一个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上课亦如此。每一节课,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导入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草原》一课,用多媒体播放《我和草原有个约定》时,那美丽的画面、动人的旋律,立刻把学生带入天空明朗、空气清新的大草原中。
三、语言要生动
德国著名演讲学家海茵兹·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很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清晰、准确、生动、简洁并能以情激情,以自身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要想创造和谐的共鸣气氛,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趣味化和幽默化,就像《理想的风筝》中的刘老师;与学生对话时,语言要有亲和力,就像《孔子游春》里的孔子;谈话导入时,语言要有吸引力;课堂提问时,语言要有启发性;范读课文时,要声情并茂等等。
四、方法要新颖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法和方式,它要解决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问题。教学时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并取得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如教学《三打白骨精》时,可以让学生表演文中的情节,感受孙悟空的勇敢,白骨精的奸诈;教学《姥姥的剪纸》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感受民间的文化及姥姥的心灵手巧;教学《安塞腰鼓》,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击鼓的场面,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一堂课的成败,学生收获的多少,其学习兴趣的高低,往往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灵活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把各种教学方法灵活地结合起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取得教学最优化的效果。
五、气氛要和谐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以不同的角色出现,要使师生在课堂交往中心理相容,教师首先要克服“领导心理”和“自我中心”倾向,以消除学生对教师产生的畏惧心理,缩短师生间的角色距离,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另外,课堂上的教师要善于体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并作“移情”反应,交流情感。如设问后要热切期待,给予宽厚和信心,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学生回答问题时要经常报以微笑,并进行适当的目光接触,有意义的点头,并作情感化的简短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当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但站起来后却又说不出来时,教者要耐心引导,以“你勇于举手很好,只是有一点紧张,坐下来再想想”之类的话语鼓励他们。当学生回答问题很精彩,教者更要用表扬的话语加以肯定,如“某某同学上课认真,头脑聪明,你们看他答得多好”,或以“还有哪个同学想试一试”这样的总结语或提示语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尊重学生独到的见解。对学生在发言中的合理因素要充分加以肯定,使学生在“言论自由”的气氛中获得“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表现机会,享受到成功之乐,因而产生学习动力,从而既能提高学习能力,又能形成积极、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师要和善地、愉快地教育儿童,以便在没有殴打,没有号泣,没有厌恶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在语文教改实验中,我尝试了“愉快教学法”, 将愉快的教学融入课堂教学模式中,让学生乐学、想学。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