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惹妈妈生气的三岁宝宝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ch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正面行为还是负面行为,并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一个“指示灯”,在孩子无法明确地表达自己感情和需要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正面或负面的行为来了解其内在的需要。
  案例:
  专惹妈妈生气的芸芸
  芸芸今年3岁,在幼儿园里,她聪明、可爱,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但是在家或者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很多时候她会故意惹妈妈生气,就像专门找碴儿一样。
  一天,妈妈要买日用品,便带着芸芸去超市。
  平时芸芸很喜欢逛超市,因为里面有很多好吃的。但是这天不知怎么回事,她一路上都嘟嘟囔囔,一副很不开心的样子。妈妈只顾看超市里陈列的物品,无暇理会她。她坐在购物车里扭来扭去,妈妈努力地掌握住方向,心里盘算着要买的东西,依然没有理会芸芸。妈妈不时地停下来,拿着在家列好的购物单,挑一样往车里放一样。
  就在妈妈寻找、比较商品的时候,芸芸悄悄从购物架上拿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放在车里,然后把妈妈挑的东西扔到车外。妈妈发现后让她不要乱拿货架上的东西,并警告说“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然后把不需要的东西放回货架。
  妈妈的警告没有奏效,芸芸继续着自己的游戏,每次妈妈停下来,她都将自己看着喜欢的东西拿到购物车里,然后将妈妈选的物品扔出去。妈妈发现两三次之后,终于妥协了。她一边捡起扔在地上的面包,一边对女儿许诺:如果你在超市表现得好,今天回家后就可以吃冰激凌。
  妈妈以为这样说,女儿就老实了。可是没想到,她刚转过身去,芸芸就又捡起购物车里的一件东西扔出去。妈妈听到有东西落地的声音,回头一看,气不打一处来,这不是公然挑衅吗?于是,她上前就打了女儿的手背一下,意思是不要乱扔东西。芸芸顿时大哭起来,还边哭边骂:“坏妈妈,坏妈妈!”
  超市里人来人往,芸芸的哭声和骂声让超市理货员跑来询问出了什么事情,而周围购物的人们也纷纷停下脚步,用审视、疑惑的目光看着芸芸妈。芸芸妈很尴尬,似乎自己真的是个坏妈妈,于是三十六计走为上,她把购物单往包里一塞,推着采购车,一溜烟地跑去收银台结账。
  回到家,芸芸妈余怒未消地对丈夫说:“芸芸这孩子真是被你惯坏了,一而再再而三地惹我生气!”而丈夫一句话怼过来:“我看是你有问题,芸芸怎么不惹别人,专门惹你呢?”这下芸芸妈傻眼了,是啊,她也想不通,女儿到底是咋回事?于是,芸芸妈找到我进行咨询。
  分析:
  负面行为是内在需要的指示灯
  其实,面对这种情况,芸芸妈与其给孩子贴上“被惯坏了”的标签,不如追问一下其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到底是什么需求如此强烈,以至于芸芸不惜被打手和训斥,甚至用她平时最爱吃的冰激凌也不能够收买她?
  在儿童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中,芸芸的行为是典型的“尋求关注的行为”,即这些行为会帮助孩子获得家长的关注,满足其被关注的需要。
  人是社会性动物,而父母是孩子尤其低幼儿童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他们完全依赖于父母以获得必要的营养、爱与支持。在和父母的互动中,孩子慢慢了解和掌握了如何才能持续地得到父母的关注,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他会失去父母的关注。对孩子而言,就算被训斥甚至被惩罚,也比被忽视要强得多。所以,当孩子无法以积极的正面行为获得父母关注时,自然而然地会选择通过负面行为来获得父母的关注。
  这里,要澄清一下“正面行为”和“负面行为”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没有好坏之分,不像有些人想当然的那样——“正面行为”就是对的、好的,“负面行为”就是坏的、错的。孩子表现出的行为,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其内在需要达成度的指示。像你驾驶汽车,汽车仪表盘上的指示灯亮了,于是你知道车快没油了,该加油了。但是你不会认为,仪表盘上的指示灯亮了是不好的事情,是汽车做了坏事。
  同理,孩子表现出的行为是其内在需要的指示,是其内在动机系统和情感需要的指示。无论正面行为还是负面行为,并无好坏之分,它只是一个“指示灯”,在孩子无法明确表达自己感情和需要时,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正面或负面的行为来了解其内在的需要。
  孩子虽小,但很聪明。日常生活中,如果他的正面行为不能够获得父母的关注,那他马上会做出负面行为,以期望获得父母的关注。因为,他根据以前的经验得知,有时候“负面行为”会比“正面行为”更容易获得关注。
  我问芸芸妈,下面哪些行为会让你立刻放下手头事情转而关注孩子:是“正面行为”如孩子搭好了一个乐高让你看,还是“负面行为”如孩子号啕大哭?芸芸妈回答,是后者。当孩子提出想和你一起玩的时候,你会不会因为忙而拒绝她?芸芸妈回答,有时候会的。但是当孩子乱扔东西的时候,你是不是马上就停止了手头工作,来到了她身边呢?芸芸妈说,是啊,我来到她身边主要是为了批评她。但即便是批评,对孩子而言,依然是一种关注。
  哦,原来是这样。芸芸妈恍然大悟。然后,她提出疑问:“那孩子不惜以负面行为寻求关注,是不是一种性格缺陷呢?”
  其实,过分地寻求关注并不是性格缺陷,而是大脑发展出的对早期被忽视经历的回应或补偿。毕竟,寻求与父母的互动是幼儿的基本生存本能,孩子需要父母的关注来形成自身的安全感。他们会尽一切可能获得父母的关注,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
  在无意识层面,孩子早期表现出的负面行为,其实是为了获得父母即刻的关心,以满足自己对被关注的渴望。这样的策略被实践证明管用之后,会在潜意识层面不断得到强化,并被孩子一次次拿出来使用。父母放下手头工作,转而关注孩子,并对其负面行为表示不满,训斥或惩罚孩子之后,孩子内心的安全感更差,于是需要更多的关注。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他再次做出“负面行为”,于是形成恶性循环。
  在这个循环中,孩子的“负面行为”每次都获得了预期效果(受到关注)并得到强化。更糟糕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斥责和惩罚,会造成亲子感情上的疏离,加重孩子对被关注的渴望,进而触发更深层次的负面行为。   措施:
  打破“负面行为”的恶性循环
  “既然是恶性循环,就有必要打破它。那么,怎么打破呢?”芸芸妈着急地问。
  我告诉芸芸妈,我们要认识到,首先,通过说服教育是无法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因为说服教育和讲道理是要求孩子在理性层面上做出选择。当孩子觉得自己被忽视后,他会本能地做出反应,而不是经过一番理性思考。这就像膝跳反射,如有人敲你的膝盖,你的小腿会不由自主地做出反应,往上一抬,这个动作是你没有办法控制的。
  其次,每个人都有寻求关注的需求和本能,包括成年人。通过观察,你就会发现,成年人中也有很多典型的寻求关注的行为,如有些人被称为“戏精”,就是为了寻求别人的关注。在幼儿教育中,不仅父母和孩子之间会有这种关系,学生和老师之间也会发展出类似关系。
  既然“寻求关注的行为”是在人与人的互动中学来的,那父母就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互动来打破这个恶性循环。有一种有效的互动策略,叫“随机的正面关注”。
  “随机”这点很重要。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每个正面行为都给予关注,会导致孩子对外在关注过分依赖。毕竟,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逐渐从依赖外在的评价体系,转向重视自己内在的动机系统,而不是相反。
  随机的正面关注策略有五个步骤:
  1.观察记录,决定给予正面关注的频率。观察宝宝,看他独自玩耍或学习多长时间后,开始有寻求关注的行为(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这就是家长需要主动给予正面关注的频率。
  2.跟踪比对,确定时间和场合。观察宝宝,看他是否在特定的时间或场合中,更容易做出寻求关注的“负面行为”。比如,晚饭后睡觉前這段时间或者和某个特定的人在一起的时候。一定年龄段的孩子对妈妈,会比对爸爸或对其他人,更多地表现出寻求关注的“负面行为”。
  3.确定方案,列出你能想到的给予宝宝的正面关注行为。作为天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父母,其实是有很多方式可以给孩子正面关注的,比如:听孩子聊学校里的事;在孩子的玩具或书本里留张温暖的便签;和孩子玩耍时,送上一个拥抱和微笑;在他较好地完成了某件事情时,给予具体的表扬;对孩子正在做的事表现出兴趣,花时间听他讲述前因后果;在涉及孩子的有关决定中,询问孩子的想法,如果可能,让他参与决定的过程……
  4.开始实施,耐心细致地体会孩子的变化。执行的时候,要记住两点:对孩子的负面行为,能忽略就忽略,不能忽略的就平静而坚决地制止。但是面对孩子的负面行为,不要纠结,不要发脾气、不要数落、不要说教,因为你纠结、发脾气、数落、说教,都是在强化其负面行为。当孩子按往常做法应该出现而没有出现“负面行为”时,马上给他正面积极的关注,然后继续忙自己的事情。
  5.优化改进,问题诊断。当你的改造计划进行了两三周之后,孩子的行为没有明显转变,那么可以考虑下述三个原因:
  1)你虽然使用了正面关注的策略,但依然给予了“负面行为”太多的关注。有时,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的负面行为付出关注,而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如果是这样的话,请继续使用“随机正面关注策略”,并且极力克制自己。
  2)你给予的正面关注,依然没有满足孩子对关注的渴望。那么,请提高频率和创造更多的机会给予孩子正面关注。
  3)孩子的负面行为除寻求关注外,可能还有其他需要。那么,请确定其他需要是什么,然后采取相应的策略。
  “太好了!”芸芸妈说,“回去之后我一定照办。我再也不能让孩子喊我‘坏妈妈’了。”
   【编辑:杨子】
其他文献
1.过度敏感:害怕人多嘈杂和拥挤的环境,对别人无意的举动感到难过。  建议:帮助孩子增强判断力,让孩子不必过分在意别人的言行。  2.拿别人的长处和自己比较:越拿别人的长处和自己比较,孩子就越难在自卑情结中醒来。  建议:告诉孩子不要忽略别人成功之前付出的努力。  3.顺从:孩子不敢和别人进行眼神交流,说话声音小,做事没有底气。  建议:家长应把决定权交给孩子,让孩子知道他可以成为一件事情的主导者
如何制定好政策落地措施,有效避免政策落地的失败,实现政策收益的最大化,对于政府、学者及各界人士来说都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新课题。而“CEPA香港城”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分析样本。    香港财政司司长唐英年在香港政府隆重举办的“CEPA三周年”纪念活动上不无自豪地说:“CEPA签署以后,对香港起了积极作用。本来是有很大的财政赤字,超过30万人失业,已经减到20万人以下,过去两年有了8%的平均经济增长
1    深夜,市政法委副书记叶家福参加北京来人直接指挥的一次打击行动,目的地保密,叶家福也不知道。  北京来人被称为刘主任,为本次行动的最高指挥员,叶家福作为本地参与行动的最高级别领导,负责协调。  叶家福到行动集中地点时,市公安局副局长林强已经到了。几分钟后,叶家福跟着刘主任一行人换乘越野车,向城外出发。  车队出城,折转北行,叶家福心头忽然一紧,预感不好。他推测出行动目的地是长垅山区,其中他
徐小平,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后在美国、加拿大留学、定居,并获加拿大萨斯卡彻温大学音乐学硕士学位。曾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是新东方留学、签证、出国咨询事业的创始人。他和俞敏洪、王强一起被誉为新东方的“三驾马车”。2010年,他离开新东方,创立“真格”天使投资基金。  小儿子为跳街舞,说不准备考大学了,他一听简直五雷轰顶,但仍强颜欢笑:“好呀。”大儿子情绪低迷、内心悲伤,
“当前,淮北首要的、最关键的是产业转型,其他领域的转型都由产业转型派生而来,否则就是无源之水。这也是引领淮北下一步发展的主线。”    2010年10月16日,第五届中国(淮北)煤矿机械博览会在绚烂的礼花中盛大开幕。借助这一全国知名的专业展会平台,安徽省淮北市成功引进了山河智能、美国孚乐率、北方交通重工等100多家中外装备制造企业,总投资额高达140多亿元。一个高度集聚、高度发达的煤矿机械制造产业
1     由于种种原因,陈默以正处却不得不到陇水任县委宣传部长。近一个月后的一天,陈默被副书记彭一民约出去喝茶。彭一民是陈默党校同学,关系比较好。到了茶楼包厢,陈默发现自己一个多年没联系的大学同学刘金锋也在。刘金锋现在是陇水县企业三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副总经理。三德集团是一个以加工电解锌为主的企业,有四个分厂,其中有两个硫酸厂,两个电解锌厂,年产值过亿元。  三人一起喝茶聊天,突然彭一民问道,陈
潜山县内河流众多、沟壑遍布,特别是皖河、潜河、长河和大沙河四条大河蕴藏着大量的黄砂资源,据县史记载达3.6亿立方米,无论藏量还是品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均首屈一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交通、水利、城市基础建设等突飞猛进,对砂石需求量也随之大量增长。近年来,随着建材价格不断攀升,受利益的诱惑,吸引了本地及外地人群来此开采。昔日,大型铁砂船及当地群众自制的小型铁砂筏纷纷涌入四条大河及其支流,机声隆隆
将“十二五”期间的着力点放在“扩中”上,将之作为收入倍增的核心还不太现实,“十二五”期间重点还是要提低。    2010年6月,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率先提出,中国“十二五”期间可以借鉴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经验,酌情考虑或者采取类似的做法。  50年前日本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后,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如今,在房价、物价无边上涨的大潮里,这一计划无疑暖人心脾
【人物名片】  刘文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性发展与性教育、儿童健康与促进、脑科学教育传播。主编《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全12册)、《珍爱生命——幼儿性健康教育绘本》(全9册)和《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感受到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如何开展性教育,性教育的宗旨和目标
幾年前,我在芝加哥机场转机时遇到一位中年美国妈妈。她告诉我,她有一个很难教育的儿子,不断地向她索取,但就是不愿意遵守规矩。儿子的口号就是“我的人生我做主”。确实,在美国的法律中,年满18周岁的公民有权利开车,也可以对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所以这个儿子在高中的后两年不听父母劝告,浪费了很多时间。高中毕业后,儿子要求父母出钱送他去向往的私立大学。  结果,这位美国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你已经到了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