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月11日,正值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当人们回顾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这10年历程时,中国在WTO领域的出版物累计已达数千种之多。中国出版界不仅是“入世”的见证者和体验者,还直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WTO领域政策、理论、实践等方面的智力支持。
仅上海版WTO图书就突破200种
中国“入世”10周年之际,由中国驻WTO大使易小准主编的《十年之路:纪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文集》即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驻WTO使团成员溯源10年历程的一部重量级回忆录。
今天,当人们走进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旗下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二部的样书室,WTO领域的“经典案例丛书”“经典译丛”“案例丛书”“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报告”“中国贸易评论”“中国参与世贸组织争端经济机制案例丛书”“中国贸易运行报告”等令人目不暇接。10年来,仅上海人民出版社一家,就出版WTO类图书超过100种。
统计显示,整个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旗下的上海人民、格致、学林、远东等出版社10年间共推出200多种有关WTO事务及相关国际贸易的图书,内容涵盖国际贸易理论研究、WTO知识普及、高校教材、案例汇总、贸易运行、经典案例翻译、中国参与争端案例汇总、WTO运行理论研究等,代表了国内最前沿的WTO研究方向。
早在2002年,也就是中国“入世”的次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就颇有远见地与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达成战略合作。通过出版“旗舰”与WTO“智库”的强强联合,启动规划10年内的出版品种,制定了系列化、权威化和国际化的WTO图书出版目标。这样的合作将延续至下一个10年。
“实务案例和教材资源是上海推出各类WTO出版物的强项之一。”王新奎说。据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的《WTO案例集》及后续的《WTO争端解决与中国》不仅成为国内各高校国际法专业的研究生教材,同时还被WTO秘书处指定收藏,美国乔治敦大学也每年采购作为必备参考书。《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一书,近10年来不断修订、再版、重印,累计发行逾100万册,成为中国高校普遍使用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
逐步学习“向世界说明中国”
“加入世贸组织的10年,也是中国学习的10年,不仅学习参与全球化,更重要的是学习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和谈判。”易小准在《十年之路》序言中的一番话,也可以用来解读中国WTO出版物的10年探索之路。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陈昕说,伴随着中国参与世贸组织事务的不断深入,中国的WTO出版物见证了中国在世贸组织中的角色变化,从最初“向世界学习”,到现在逐步学会如何讲述“中国故事”。
根据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归纳统计,过去10年间,中国WTO出版物的内容策划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三年”主要集中于WTO知识的普及,第二个“三年”是研究成果初步形成和发表期,而自2008年起的4年则是逐步学习“向世界说明中国”。
陈昕说:“今年9月,我在美国纽约与书商、出版商接触时发现,时下世界图书市场对于中国经济运行情况和进出口贸易现状,特别是专门针对WTO事务的中国图书,有着极大的渴望和需求。”
围绕WTO事务展开的《中国贸易运行报告》继推出中文版后,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参与推动下,2012年即将在美国推出英文版,随后还有《中国经济运行报告》英文版等。中美两国书业人士认为,这将对向西方国家介绍我国的贸易运行环境有很大帮助。
陈昕回忆,其实早在200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案例丛书”当年就曾被美国贸易代表带到重要政治场合,作为中国认真应对“入世”的有力证据之一。
此外,前不久在上海出版的《改革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中的发展中成员》由南非驻WTO大使撰写,该书出版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还为我国使团与南非使团建立友好的关系起到重要推进作用。上海出版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制度再设计》一书,还得到了世贸组织上诉机构、乌拉圭回合谈判主要参与者的推荐。
创造WTO出版物的中国品牌
“出版不能与金钱、媚俗划等号,出版人必须有出版的核心价值观。”陈昕介绍说,10年来集团专注于WTO相关出版业务,是一种长期战略布局。
对于中国出版界而言,10年既是本土WTO图书出版的一个集中期,同时也是中国书业自身逐步融入WTO、经受全球市场挑战的过程。
“"入世"给中国出版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出版人的品牌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了,有的出版人宁愿全身心投入网络文学、名人明星等畅销书出版,而我们更青睐在WTO领域、当代国际政治、国际经贸等方面的布局,希望打造专业、权威的"出版航母",形成持之以恒的品牌。”陈昕说。
早在2000年,陈昕就在其个人专著《WTO与中国出版》中分析了关于“入世”对出版产业的影响,提出了品牌化的设想。他认为,“入世”给中国出版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这不仅有利于引进外部资金、技术和管理,引进包括出版发展的成功经验和现代出版所必需的创新意识,有利于我国出版业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参与国际出版的分工合作。“在今后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品牌的本土出版社才能够获得发展。”
站在WTO事务专家的角度,王新奎认为,中国WTO图书的大量出版并逐步获得国际社会认可,也是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正逐步增强。中国作为重要经济体在全球多边贸易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也正体现了软实力所发挥的综合效应。
仅上海版WTO图书就突破200种
中国“入世”10周年之际,由中国驻WTO大使易小准主编的《十年之路:纪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文集》即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驻WTO使团成员溯源10年历程的一部重量级回忆录。
今天,当人们走进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旗下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二部的样书室,WTO领域的“经典案例丛书”“经典译丛”“案例丛书”“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报告”“中国贸易评论”“中国参与世贸组织争端经济机制案例丛书”“中国贸易运行报告”等令人目不暇接。10年来,仅上海人民出版社一家,就出版WTO类图书超过100种。
统计显示,整个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旗下的上海人民、格致、学林、远东等出版社10年间共推出200多种有关WTO事务及相关国际贸易的图书,内容涵盖国际贸易理论研究、WTO知识普及、高校教材、案例汇总、贸易运行、经典案例翻译、中国参与争端案例汇总、WTO运行理论研究等,代表了国内最前沿的WTO研究方向。
早在2002年,也就是中国“入世”的次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就颇有远见地与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达成战略合作。通过出版“旗舰”与WTO“智库”的强强联合,启动规划10年内的出版品种,制定了系列化、权威化和国际化的WTO图书出版目标。这样的合作将延续至下一个10年。
“实务案例和教材资源是上海推出各类WTO出版物的强项之一。”王新奎说。据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的《WTO案例集》及后续的《WTO争端解决与中国》不仅成为国内各高校国际法专业的研究生教材,同时还被WTO秘书处指定收藏,美国乔治敦大学也每年采购作为必备参考书。《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一书,近10年来不断修订、再版、重印,累计发行逾100万册,成为中国高校普遍使用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
逐步学习“向世界说明中国”
“加入世贸组织的10年,也是中国学习的10年,不仅学习参与全球化,更重要的是学习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和谈判。”易小准在《十年之路》序言中的一番话,也可以用来解读中国WTO出版物的10年探索之路。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陈昕说,伴随着中国参与世贸组织事务的不断深入,中国的WTO出版物见证了中国在世贸组织中的角色变化,从最初“向世界学习”,到现在逐步学会如何讲述“中国故事”。
根据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归纳统计,过去10年间,中国WTO出版物的内容策划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三年”主要集中于WTO知识的普及,第二个“三年”是研究成果初步形成和发表期,而自2008年起的4年则是逐步学习“向世界说明中国”。
陈昕说:“今年9月,我在美国纽约与书商、出版商接触时发现,时下世界图书市场对于中国经济运行情况和进出口贸易现状,特别是专门针对WTO事务的中国图书,有着极大的渴望和需求。”
围绕WTO事务展开的《中国贸易运行报告》继推出中文版后,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参与推动下,2012年即将在美国推出英文版,随后还有《中国经济运行报告》英文版等。中美两国书业人士认为,这将对向西方国家介绍我国的贸易运行环境有很大帮助。
陈昕回忆,其实早在200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案例丛书”当年就曾被美国贸易代表带到重要政治场合,作为中国认真应对“入世”的有力证据之一。
此外,前不久在上海出版的《改革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中的发展中成员》由南非驻WTO大使撰写,该书出版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还为我国使团与南非使团建立友好的关系起到重要推进作用。上海出版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制度再设计》一书,还得到了世贸组织上诉机构、乌拉圭回合谈判主要参与者的推荐。
创造WTO出版物的中国品牌
“出版不能与金钱、媚俗划等号,出版人必须有出版的核心价值观。”陈昕介绍说,10年来集团专注于WTO相关出版业务,是一种长期战略布局。
对于中国出版界而言,10年既是本土WTO图书出版的一个集中期,同时也是中国书业自身逐步融入WTO、经受全球市场挑战的过程。
“"入世"给中国出版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出版人的品牌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了,有的出版人宁愿全身心投入网络文学、名人明星等畅销书出版,而我们更青睐在WTO领域、当代国际政治、国际经贸等方面的布局,希望打造专业、权威的"出版航母",形成持之以恒的品牌。”陈昕说。
早在2000年,陈昕就在其个人专著《WTO与中国出版》中分析了关于“入世”对出版产业的影响,提出了品牌化的设想。他认为,“入世”给中国出版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这不仅有利于引进外部资金、技术和管理,引进包括出版发展的成功经验和现代出版所必需的创新意识,有利于我国出版业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参与国际出版的分工合作。“在今后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品牌的本土出版社才能够获得发展。”
站在WTO事务专家的角度,王新奎认为,中国WTO图书的大量出版并逐步获得国际社会认可,也是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正逐步增强。中国作为重要经济体在全球多边贸易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也正体现了软实力所发挥的综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