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愁,是任何一个中国人心里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的一种情结。这从古代文人的诗词中就可见一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等等,都是证明。而在现在的各类作品中,对于乡愁的描写更是屡见不鲜。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自不必提,学者出身的熊培云怀着对江西村落的眷恋,以宏观的视角写下了著作《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记者叶一剑则以纪实的手法完成《乡愁里的中国》,向我们展示了再也回不去的故乡,而2015年春节期间,上海大学博士王磊光的一篇回乡日记更是将“乡愁”在网络上引爆。
任何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事物都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共同的经历。乡愁也是如此。当有一天王磊光们发现家乡早已见不到儿时的泥瓦,山路早已铲平,村口的老槐树也已不知所踪的时候,乡愁成了他们共同的情感。仔细翻看他们的著作和文章,不难看出,城镇化建设是这一切的源头。的确,当城镇化大潮到来的时候,中国的乡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现在每天会有将近80个自然村落消失。而在那些没有消失的村落里,也大都像王磊光所讲的:返乡的交通不再那么拥挤,故乡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却有失落;平时的村庄,只有老人和孩子还在留守;青年打工者的婚姻受到物质的压迫,而知识在乡村显得无力。
城镇化和人们的乡愁之间是否真的无解?其实不见得。就以王磊光在文中提到的知识在乡村无力来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农村走出去只有两种选择,那就是当兵和考大学,而且相比较而言,考大学要更受欢迎,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读书考大学在农村是光耀门楣的事情。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国乡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其中就包括人们的出路。出门打工、自己创业、承包经营,越来越多的选择可供人们去选择。当兵和考大学成了农村人改变生活的众多选择之一,有时候甚至已经不是最佳选择。从这个角度讲,在乡村中伴随城镇化脚步而出现的多种发展途径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但这并不是说处于转型时期的城镇化没有丝毫问题。传统村落逐渐消失、特色文化失落、农村建筑日趋和城市一样千城一面等等问题都在摧毁着王磊光们的“乡愁”情怀。那乡村的明天到底在哪里?2013年年末,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让城市融入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口号,让我们看到了中央的新型城镇化理念。具体到细节,我们完全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去做。比如把城镇化的质量放在速度和数量之前,合理确定城市发展的边界,给生态留出更多的空间,注重城市发展的精而美,走集约化的城镇化道路;比如在尊重居民意愿的前提下,科学规划自然村落,保持乡村风貌和民族文化,保护少数民族特色的村寨,就像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再比如,在建筑面貌设计上,防止“千城一面”的出现,根据地域特点建设独特的城市风貌。因此,真正的城镇化与“乡愁”并非“你死我活”。
再让我们放眼世界看一看别国的城镇化吧。始于十八世纪中叶的英国城镇化,基本导向就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比如颁布《历史建筑和古老纪念物保护法》等法律,把城镇化建设和地域性文化特色巧妙地结合起来;我们的邻国日本,更是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文化记忆的措施,把传统文化凝结为新的城市文化;德国则在新城镇建设中直接规定:注重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原貌城镇开发不侵犯自然,而是依托自然而建。这都为我们建设留得住“乡愁”的城镇化提供了经验。
几千年的农业文明终将在不久的未来落幕,城镇化浪潮则是世界性的趋势,它会把一个国家国民素质和文明带到一个新的高度。甚至有人预言,21世纪末,人类将成为一个完全生活在城市里的物种。而故乡是养育自己的那片土地,它可以是一条狭窄的石板巷,也可以是繁华都市的某一角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城镇化建设不是将我们的乡愁消灭,而是为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因此,我们的乡愁并不仅仅存在于逐渐远去的记忆中,它还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现在和我们期待中的未来。我们对记忆中的家园念念不忘,但也不能因此拒绝一个更有活力更有希望的故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新的城市文明将会带给我们新的有山有水的美丽乡愁。
任何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事物都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共同的经历。乡愁也是如此。当有一天王磊光们发现家乡早已见不到儿时的泥瓦,山路早已铲平,村口的老槐树也已不知所踪的时候,乡愁成了他们共同的情感。仔细翻看他们的著作和文章,不难看出,城镇化建设是这一切的源头。的确,当城镇化大潮到来的时候,中国的乡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现在每天会有将近80个自然村落消失。而在那些没有消失的村落里,也大都像王磊光所讲的:返乡的交通不再那么拥挤,故乡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却有失落;平时的村庄,只有老人和孩子还在留守;青年打工者的婚姻受到物质的压迫,而知识在乡村显得无力。
城镇化和人们的乡愁之间是否真的无解?其实不见得。就以王磊光在文中提到的知识在乡村无力来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农村走出去只有两种选择,那就是当兵和考大学,而且相比较而言,考大学要更受欢迎,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读书考大学在农村是光耀门楣的事情。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国乡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其中就包括人们的出路。出门打工、自己创业、承包经营,越来越多的选择可供人们去选择。当兵和考大学成了农村人改变生活的众多选择之一,有时候甚至已经不是最佳选择。从这个角度讲,在乡村中伴随城镇化脚步而出现的多种发展途径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但这并不是说处于转型时期的城镇化没有丝毫问题。传统村落逐渐消失、特色文化失落、农村建筑日趋和城市一样千城一面等等问题都在摧毁着王磊光们的“乡愁”情怀。那乡村的明天到底在哪里?2013年年末,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让城市融入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口号,让我们看到了中央的新型城镇化理念。具体到细节,我们完全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去做。比如把城镇化的质量放在速度和数量之前,合理确定城市发展的边界,给生态留出更多的空间,注重城市发展的精而美,走集约化的城镇化道路;比如在尊重居民意愿的前提下,科学规划自然村落,保持乡村风貌和民族文化,保护少数民族特色的村寨,就像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再比如,在建筑面貌设计上,防止“千城一面”的出现,根据地域特点建设独特的城市风貌。因此,真正的城镇化与“乡愁”并非“你死我活”。
再让我们放眼世界看一看别国的城镇化吧。始于十八世纪中叶的英国城镇化,基本导向就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比如颁布《历史建筑和古老纪念物保护法》等法律,把城镇化建设和地域性文化特色巧妙地结合起来;我们的邻国日本,更是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文化记忆的措施,把传统文化凝结为新的城市文化;德国则在新城镇建设中直接规定:注重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原貌城镇开发不侵犯自然,而是依托自然而建。这都为我们建设留得住“乡愁”的城镇化提供了经验。
几千年的农业文明终将在不久的未来落幕,城镇化浪潮则是世界性的趋势,它会把一个国家国民素质和文明带到一个新的高度。甚至有人预言,21世纪末,人类将成为一个完全生活在城市里的物种。而故乡是养育自己的那片土地,它可以是一条狭窄的石板巷,也可以是繁华都市的某一角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城镇化建设不是将我们的乡愁消灭,而是为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因此,我们的乡愁并不仅仅存在于逐渐远去的记忆中,它还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现在和我们期待中的未来。我们对记忆中的家园念念不忘,但也不能因此拒绝一个更有活力更有希望的故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新的城市文明将会带给我们新的有山有水的美丽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