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很小的时候,大家就觉得我可能会从事与科学相关的工作,或许是遗传注定我从事现在的工作。
尽管诺贝尔化学奖的光环让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Roger Y.Tsien)倍受瞩目,但这位华发已生的科学家在获诺奖殊荣后,依然秉持往昔低调作风。1952年出生于纽约的钱永健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药理学及化学与生物化学两系教授,现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医学院院士。钱永健引起关注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他是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
系统的方法很重要
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与崔琦之后,钱永健成为第七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这也让他近日被媒体尤其是中国媒体竞相追逐。
“我看到了你前两天发来的邮件采访提纲,我不能说‘绝对不行’,但是由于采访钱永健教授的要求实在多,钱永健教授无法一一接受采访……”10月10日清晨6:30,美国加州当地时间下午3:30,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健康与科研公共事务处负责人黛布拉·凯恩(Debra Kain)女士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电话采访时耐心解释。自从钱永健获奖以来,世界各地的祝贺与预约采访电话便如潮水般纷至沓来,黛布拉负责转接来自全球媒体的电子邮件与预约采访电话,她不得不感叹,“两天内,我一共收到了200多封邮件,其中来自中国的媒体就有60多家”。
2008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美籍日裔科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Martin Chalfie)与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Roger Y.Tsien)三人因发现和应用绿色荧光蛋白而共同获得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我感觉自己有点像被汽车大灯照到的一只鹿,我今天肯定不如昨天聪明”,面对世界各地的记者,钱永健言辞诙谐。
相比其他两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中国媒体对钱永健的关注尤为密集。“很多中国媒体特别想知道钱永健是否有来中国的打算。我不知道他的意向,不过三四年前,他曾和家人(母亲及夫人)一起到中国游玩。”黛布拉表示。
事实上,迈出安静的实验室,突然曝露于聚光灯下,钱永健坦言,他对获得诺奖感到有些压力,“因为所有人一下子都来关注你、媒体要求采访你,我不太习惯。”2008年10月14日早晨8点,美国加州当地时间10月13日下午5点,钱永健接受了包括《新民周刊》在内的全球40多家媒体的联合电话采访时如此表示,态度极为温和。
在钱永健看来,他能获得诺贝尔奖,其中的“运气”成分似乎很大,“在我的这个领域中还有许多其他科学家努力从事研究,而诺贝尔奖评选时只能挑选某几个人,并且不超过3个,而我正好在这样一个评选范围内,被选中了。所以说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很幸运!”
他也坚称,获得诺奖并非是他多年来从事科研工作的原动力,“我并非为了获得诺贝尔奖才去从事科学研究,而是因为对我而言,科研实在是非常有趣跟重要的工作。我的夫人也给了我很大支持”。
钱永健认为加州大学的工作环境十分优渥,利于科研,“加州大学环境优美,而且我们相互沟通便捷,大家很容易就能碰头,这给实验室工作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许多人都问我,对于中国科学家想要获得诺贝尔奖有什么建议?我知道有些中国的科学家在研究方面非常努力,我的个人理解就是:除了努力之外,还需要有一个系统的方法”。
发光的蛋白
1962年,科学家下村修在首次在水母中抽取出一种在紫外光照射下呈绿光的蛋白。用诺奖委员会专家话说是,“这一发现是让科学家的心跳速度比平时高三倍的时刻”。从此,绿色荧光蛋白(GFP)在当代生物科学领域里成为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如果该蛋白工作不正常,就表示会有疾病产生。1988年,科学家查尔菲展示出GFP(绿色荧光蛋白)能自行令蛔虫的神经细胞产生绿色荧光。

1994年起,钱永健开始研究GFP,他在下村修与查尔菲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绿色荧光蛋白特性,通过改变其氨基酸排序,造出能吸收、发出不同颜色光的荧光蛋白,其中包括蓝色、青色和黄色,并让它们发光更持久、更强烈。钱永健的多色荧光蛋白技术,让科学家利用在追踪细胞内某一特定的基因。世界上应用的GFP,多半是他发明的变种。
钱永健绘制了绿色荧光蛋白的形成过程,通过DNA技术的帮助,它可以使科学研究人员给各种蛋白和细胞不同的颜色。这使得科学家们可以同时跟踪几种不同的生物过程,他们可以用绿色荧光蛋白跟踪各种细胞的命运,例如跟踪帕金森病人神经细胞的破损等。
诺贝尔奖评委拉师特兰德评价,钱永健的巨大贡献在于,他使科学家很容易地使用绿色荧光蛋白,解释其机制,发现了很多新的从红到蓝的颜色,并开发了很多使用工具,这使得绿色荧光蛋白技术的应用非常简单。
许多钱永健的同事与学生为他的获奖感到兴奋,却并未感到意外。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张瑾曾于2000年加入钱永健的实验室,她在10月8日清晨6点多给昔日博士后导师钱永健发了一封电邮以示祝贺,里面只简单地写了一句;“祝贺您!”她解释,不是自己无话可说,而是想表达的内容太多。
“钱永健教授是一位具有广阔视野和惊人创造力的创新者,也是一位很有帮助的导师,他富有幽默感,他此次获奖是实至名归”,张瑾告诉《新民周刊》记者。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化学系助教罗伯特·坎贝尔(Robert E.Campbell)曾是钱永健门下弟子,他于2000年至2003年期间跟随钱永健从事博士后研究。“我们大家(包括同领域的其他研究者)早就清楚,Roger(钱永健的英文名)在科学方面所作出的诸多巨大贡献绝对值得获诺贝尔奖。Roger是一位想象力丰富的科学家,他的思想和研究抱负在所专注的领域超前了至少10年。由于他在化学方面的专注,使得他能看清未来的科学发展方向,带头开拓新技术和新工具,最终使其成为基础生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罗伯特·坎贝尔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这样作评。
色彩的世界
在新泽西利文斯顿长大的钱永健是家中最小的儿子,他有两个哥哥。儿时患哮喘的钱永健常呆在家中,但他丝毫不觉得无趣,而是沉醉于在地下实验室中捣腾他的化学实验,往往一做就是几小时。
16岁时,钱永健的天赋光芒始得展露,尚在念中学的他获得他生平首个重要奖项——西屋科学天才奖(The Westing-house Science Talent)第一名,这个1942年就设立的奖项是美国给予高中生完成科研项目的最高奖项,当时钱永健研究的是金属如何与硫氰酸盐结合。
其后,拿到美国国家优等生奖学金的钱永健进入哈佛大学学习,20岁时,他获得化学物理学士学位并从哈佛毕业,接着,他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并于1977年获得生理学博士学位。
1981年,29岁的钱永健来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在该校工作8年,直至升任教授。1989年,钱永健将他的实验室搬至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目前他是该校的药理学及化学与生物化学双系教授。1995年,钱永健年当选美国医学研究院院士,1998年他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