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解构与建构

来源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qian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乡村公共文化需要在实体空间基础上拓展包括制度空间、生活空间、思维空间、对话空间等在内的虚拟空间。场景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以及社会结构理论等都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解构与建构提供了支撑。在乡村公共文化发展过程中,面对记忆空间、生产空间和制度空间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改变行政指向下单向度的文化植入模式,形成“政府+社会+村民”的文化生产多元主体,依托乡村文化发展的实体空间,展现文化张力,拓展处境空间和形成多元发展动力。发展乡村文化不仅要重复过去,还要创造未来,乡村居民需要通过体化实践增加记忆空间,拓展生产空间,
其他文献
贸易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决定了其参与国际分工的收益。该文基于中国与俄罗斯、中亚五国国际产业转移现状,选取贸易数据测算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产业互补指数,考察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五国的产业互补性,分析中国利用贸易互补性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研究发现: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五国在SITC6、SITC7和SITC8上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中国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源密集型产品优势明显,相关产业均显示出转移趋势,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承接基础优于其他中亚国家。中国应继续发挥要素禀赋优势,创新国别特色产业合作模式,加
李娟的散文创作是新世纪边地书写的重要一翼,在关于走出与返家、流动与稳定、游牧与耕种、乡邻与家人等关系的状写中触及了边地生活的本质,引发了一种关于阿勒泰的文学效应。李娟秉持的“介入”姿态恰好符合近年来散文界倡导的“在场主义”“非虚构写作”等价值取向,也获得了重要媒体的青睐,由此进一步扩大了其文学影响力。在走向外界的同时,李娟也在深沉炽烈地忆述自家过往的生活,以回到自我的情感抒发方式打破了被命名的局限。这使她在描绘边地的大背景中找到了可扎根之处,更好地遵循自我内心进行创作。
该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依据,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实证分析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0—2018年间,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且在“十三五”时期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在影响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的因素中,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对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影响作用显著,技术进步、农业发展水平和环境水平次之,基础设施水平对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影响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