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化之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二版)上卷载有张猛先生的大作《汉字趣谈》。潜心读之,颇获启益。然而,其中对汉字形、音、义关系的论述,却嫌失之主观,不敢苟同。请先看张先生的论述:
汉字虽然是形、音、义合体的符号,但是它的表音方式不太细致,字音仅仅是字的读法,而不是词的标记;所以汉字里有很多读音相同的字。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完全依靠字音来区别字的音义,区别字义主要靠字形。因此,遇到同音词的时候,可以借助字形来辨别它们。由此而言,在汉语里,正确地书写有时候比正确地读或是正确地说更为重要。
汉字确乎是形、音、义融为一体的特殊符号,且多音多义字较多。因此,正确地书写固然重要,但正确地读音尤为重要。我们从音韵学与语言文字学的关系来审视汉字的形、音、义关系,即可发现义为音所制约,形亦不可舍音而独存。章太炎先生说:“音以表言,言以达意,舍声音而为语言文字者,天下无有。”(见胡以鲁《国语学草创序》)又说:“凡治小学(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非专辨章(同‘彰’)形体,要于推寻故言,得其经脉。不明音韵,不知一字数义所由生。”(见《与人论文字书》)罗常培先生更深入浅出地指出:“汉字义随音转。”两位大师洞见汉字神髓,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汉字的特质。联系书籍和报刊的错别字来看,其致误的原因即多属不明字的正确读音。
《〈列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前言》中的一段云:“他们高唱‘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纵)欲为欢’(嵇康《难自然好学论》),宣扬娱情放诞的享乐主义,其本质在于把宗教神学化的人性和道德拉回到现实世界,以人本身来说明人,因而有其普遍性的进步历史意义。自不可因其鼓吹享乐,就偏狭地归之于豪门贵族的腐朽生活。”
其中的“偏狭”,遍查新旧辞书均无其词,实乃“褊狭”之误。“褊”,音扁(biǎn),而不音片(piān),义为狭小,狭窄,换言之,即“裕”的反义。汉贾谊《新书·道术》:“包众容易谓之裕,反裕为褊。”褊狭,谓器量狭隘,不能容人。
《人民日报》2001年7月12日第5版通栏大标题——《笔蕴波澜吐心曲,荡气回肠抒豪情》。报道的是《肩负人民的希望——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图片展》观后留言。
“心曲”,绝不是“心中的歌曲”。心曲的“曲”音屈(qū),而不音取(qǔ),与歌曲毫不相干。心曲,原指内心深处。《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文选》晋张景阳(协)《杂诗》之一:“感物多所怀,沉忧结心曲。”后也称心中委屈之事或难以吐露的情怀为心曲。宋范成大《石湖集》卷十《送严子文通判健康》诗:“人谁可与话心曲,天忽遣来同里居。”此皆足证标题中的“心曲”与赞颂的题意抵捂,必改为“心声”,始与题意相谐。
工人出版社1986年版《外国著名思想家译丛》中的《尼采》第53页:“……哲学已经日益变为哲学史,……变为学究气十足灰胡子老头与学究气同样足的毛头小伙子之间的一种无害的绕舌。”又,第66页:“在尼采看来,所有伦理学家们的道德说教,都是空洞无聊的,一点也不比社会上人们关于彼此品行的绕舌逊色。”
两处的“绕舌”,显系“饶舌”之误。饶(ráo)舌:唠叨,多嘴。饶舌的“饶”误作“绕”,当因误读饶(ráo)为绕(rào)所致。
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一位学者在发言中讲到梁漱溟先生的自修对联:“身无一事累,心有十分春。”不料上联的尾字“累”竟被读作“肋”(lèi)。其实,这里的“累”应读作“垒”(lěi),义为牵累。全句谓自身超脱心清,不为一件俗事所牵累。累读作“肋”(lèi),义为劳累,不惟不能达意,且使全句枯索无味。
类似的例子,俯拾即是。例如,杜甫《羌村三首》中的“夜阑更秉烛”,联系下句“相见如梦寐”来看,其中的“更”应读作庚(gēnɡ),而不应读作堩(gènɡ)。尽管从南宋大诗人陆游到现代杜诗研究专家萧涤非,都认为“更”应读去声,义为复(还),实则不足征。宋僧惠洪《冷斋夜话》着意指出:“‘夜阑更(gēnɡ)秉烛,相对如梦寐。’更互秉烛照之,恐尚是梦也。‘更’作去声读之,则失其意甚矣!”这才是赖读音正确而得其神髓的确解。又如古今人名中的“应”,皆当读作“硬”(yìnɡ)。唐代有性行高洁的诗人韦应物。应物,义为适应事物变化。《史记·太史公自序》:“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今人有创制麝香痔疮膏的马应龙。应(yìnɡ)龙,乃古代神话有翼的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又千年为应龙。相传禹治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于是成了江河,使水流入大海。《楚辞》屈原《天问》:“河海应龙,何画何历?何所营?禹何所存?”然而,各电视广告节目中的“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均将“马应龙”大声读作马应(yīnɡ)龙,严重模糊了其名之义。又如,不少人只知“藉”读“借”(jiè),不知又音“及”(jí),遂将“声名狼藉”,误写作“声名狼籍”。又如,不少人因误读“绌”(chù)为“拙”(zhuō),故将“相形见绌”(相比之下,一方显出不足)误写作“相形见拙”。又如,“乘”字本有两个读音:(一)chénɡ,如乘除(乘法和除法)、乘客、乘人之危。(二)shènɡ,常见义解有二:①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叫“乘”,后来通称一般史书,如史乘、野乘。②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如千乘之国。若将史乘和千乘之国的“乘”,误读作chénɡ,即使书写无误,亦必模糊其义而不得确解。又如“扁舟”的“扁”,《广韵》和《集韵》均音篇(piān),义为小船,人们误读作匾(biǎn),遂生歧义而不知其确解。又如,成语“善善恶恶”,其中第一个“善”和第一个“恶”,均系不及物动词,“恶”应读作“勿”(wù)。善善恶恶,谓称赞善行,憎厌邪恶。形容能奖善嫉恶,爱憎分明。《史记·太史公自序》:“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若将第一个“恶”也读作“扼”(è),则不合读法而不通矣。
最典型的例子是“入”字。最具权威性的《汉语大词典》中的“入”字条,只有rù的读音。其“入”(rù)字条第20义项的释义,均属“入”(rì)的义解,而与“入”(rù)毫不相干。
“入”音日(rì),义为性交,特指男子的性交动作。不容置疑的例证,古代有元李直夫《虎头牌》第三折:“我来勾你,你例打我,我入你老婆的心(按,俗指阴门深处)。”《水浒传》第七十五回:“鲁智深提着铁禅,高声叫骂:入娘撮鸟,忒杀是欺负人!”清李渔《蜃中楼·望洋》:“我叫刘舵工,要你来答应,难道耳朵是入聋的。”现代则有文豪鲁迅的短篇小说《风波》:“……扑的一声,六斤手里的空碗落在地上了,恰巧又碰着一块砖角,立刻破成一个很大的缺口。七斤直跳起来,捡起破碗,合上了检查一回,也喝道,‘入娘的!’一巴掌打倒了六斤。……”(见1956年版《鲁迅全集》第一卷第58页)《国语辞典》“入”(rì)字条注释:“谓性交,如‘高声叫骂,入娘撮鸟’,见《水浒传》。”《汉语大词典》“入”字音、义注释之误,影响甚大。义为性交的“入”(rì),不仅一般人都代之以古今从无性交之义的“日”,就连作家也以“日”代之。作家徐坤不是有“智性操练”之作《狗日的足球》吗?
上举诸例,足以证明章太炎、罗常培两位大师关于汉字读音至为重要,舍声音而求书写和释义的正确,殊难奏效。
汉字的特质,乃汉字特有的性质,亦即汉字固有属性的精醇提炼。它精炼准确,广为语言学界所首肯,不容稍有改易,更不得代之以主观臆断。然而很遗憾,张猛先生“区别字义主要靠字形”的论断,即属忽视汉字特质的主观臆断。
(通讯地址:100101北京社科院)
汉字虽然是形、音、义合体的符号,但是它的表音方式不太细致,字音仅仅是字的读法,而不是词的标记;所以汉字里有很多读音相同的字。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完全依靠字音来区别字的音义,区别字义主要靠字形。因此,遇到同音词的时候,可以借助字形来辨别它们。由此而言,在汉语里,正确地书写有时候比正确地读或是正确地说更为重要。
汉字确乎是形、音、义融为一体的特殊符号,且多音多义字较多。因此,正确地书写固然重要,但正确地读音尤为重要。我们从音韵学与语言文字学的关系来审视汉字的形、音、义关系,即可发现义为音所制约,形亦不可舍音而独存。章太炎先生说:“音以表言,言以达意,舍声音而为语言文字者,天下无有。”(见胡以鲁《国语学草创序》)又说:“凡治小学(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非专辨章(同‘彰’)形体,要于推寻故言,得其经脉。不明音韵,不知一字数义所由生。”(见《与人论文字书》)罗常培先生更深入浅出地指出:“汉字义随音转。”两位大师洞见汉字神髓,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汉字的特质。联系书籍和报刊的错别字来看,其致误的原因即多属不明字的正确读音。
《〈列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前言》中的一段云:“他们高唱‘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纵)欲为欢’(嵇康《难自然好学论》),宣扬娱情放诞的享乐主义,其本质在于把宗教神学化的人性和道德拉回到现实世界,以人本身来说明人,因而有其普遍性的进步历史意义。自不可因其鼓吹享乐,就偏狭地归之于豪门贵族的腐朽生活。”
其中的“偏狭”,遍查新旧辞书均无其词,实乃“褊狭”之误。“褊”,音扁(biǎn),而不音片(piān),义为狭小,狭窄,换言之,即“裕”的反义。汉贾谊《新书·道术》:“包众容易谓之裕,反裕为褊。”褊狭,谓器量狭隘,不能容人。
《人民日报》2001年7月12日第5版通栏大标题——《笔蕴波澜吐心曲,荡气回肠抒豪情》。报道的是《肩负人民的希望——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图片展》观后留言。
“心曲”,绝不是“心中的歌曲”。心曲的“曲”音屈(qū),而不音取(qǔ),与歌曲毫不相干。心曲,原指内心深处。《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文选》晋张景阳(协)《杂诗》之一:“感物多所怀,沉忧结心曲。”后也称心中委屈之事或难以吐露的情怀为心曲。宋范成大《石湖集》卷十《送严子文通判健康》诗:“人谁可与话心曲,天忽遣来同里居。”此皆足证标题中的“心曲”与赞颂的题意抵捂,必改为“心声”,始与题意相谐。
工人出版社1986年版《外国著名思想家译丛》中的《尼采》第53页:“……哲学已经日益变为哲学史,……变为学究气十足灰胡子老头与学究气同样足的毛头小伙子之间的一种无害的绕舌。”又,第66页:“在尼采看来,所有伦理学家们的道德说教,都是空洞无聊的,一点也不比社会上人们关于彼此品行的绕舌逊色。”
两处的“绕舌”,显系“饶舌”之误。饶(ráo)舌:唠叨,多嘴。饶舌的“饶”误作“绕”,当因误读饶(ráo)为绕(rào)所致。
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一位学者在发言中讲到梁漱溟先生的自修对联:“身无一事累,心有十分春。”不料上联的尾字“累”竟被读作“肋”(lèi)。其实,这里的“累”应读作“垒”(lěi),义为牵累。全句谓自身超脱心清,不为一件俗事所牵累。累读作“肋”(lèi),义为劳累,不惟不能达意,且使全句枯索无味。
类似的例子,俯拾即是。例如,杜甫《羌村三首》中的“夜阑更秉烛”,联系下句“相见如梦寐”来看,其中的“更”应读作庚(gēnɡ),而不应读作堩(gènɡ)。尽管从南宋大诗人陆游到现代杜诗研究专家萧涤非,都认为“更”应读去声,义为复(还),实则不足征。宋僧惠洪《冷斋夜话》着意指出:“‘夜阑更(gēnɡ)秉烛,相对如梦寐。’更互秉烛照之,恐尚是梦也。‘更’作去声读之,则失其意甚矣!”这才是赖读音正确而得其神髓的确解。又如古今人名中的“应”,皆当读作“硬”(yìnɡ)。唐代有性行高洁的诗人韦应物。应物,义为适应事物变化。《史记·太史公自序》:“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今人有创制麝香痔疮膏的马应龙。应(yìnɡ)龙,乃古代神话有翼的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又千年为应龙。相传禹治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于是成了江河,使水流入大海。《楚辞》屈原《天问》:“河海应龙,何画何历?何所营?禹何所存?”然而,各电视广告节目中的“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均将“马应龙”大声读作马应(yīnɡ)龙,严重模糊了其名之义。又如,不少人只知“藉”读“借”(jiè),不知又音“及”(jí),遂将“声名狼藉”,误写作“声名狼籍”。又如,不少人因误读“绌”(chù)为“拙”(zhuō),故将“相形见绌”(相比之下,一方显出不足)误写作“相形见拙”。又如,“乘”字本有两个读音:(一)chénɡ,如乘除(乘法和除法)、乘客、乘人之危。(二)shènɡ,常见义解有二:①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叫“乘”,后来通称一般史书,如史乘、野乘。②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如千乘之国。若将史乘和千乘之国的“乘”,误读作chénɡ,即使书写无误,亦必模糊其义而不得确解。又如“扁舟”的“扁”,《广韵》和《集韵》均音篇(piān),义为小船,人们误读作匾(biǎn),遂生歧义而不知其确解。又如,成语“善善恶恶”,其中第一个“善”和第一个“恶”,均系不及物动词,“恶”应读作“勿”(wù)。善善恶恶,谓称赞善行,憎厌邪恶。形容能奖善嫉恶,爱憎分明。《史记·太史公自序》:“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若将第一个“恶”也读作“扼”(è),则不合读法而不通矣。
最典型的例子是“入”字。最具权威性的《汉语大词典》中的“入”字条,只有rù的读音。其“入”(rù)字条第20义项的释义,均属“入”(rì)的义解,而与“入”(rù)毫不相干。
“入”音日(rì),义为性交,特指男子的性交动作。不容置疑的例证,古代有元李直夫《虎头牌》第三折:“我来勾你,你例打我,我入你老婆的心(按,俗指阴门深处)。”《水浒传》第七十五回:“鲁智深提着铁禅,高声叫骂:入娘撮鸟,忒杀是欺负人!”清李渔《蜃中楼·望洋》:“我叫刘舵工,要你来答应,难道耳朵是入聋的。”现代则有文豪鲁迅的短篇小说《风波》:“……扑的一声,六斤手里的空碗落在地上了,恰巧又碰着一块砖角,立刻破成一个很大的缺口。七斤直跳起来,捡起破碗,合上了检查一回,也喝道,‘入娘的!’一巴掌打倒了六斤。……”(见1956年版《鲁迅全集》第一卷第58页)《国语辞典》“入”(rì)字条注释:“谓性交,如‘高声叫骂,入娘撮鸟’,见《水浒传》。”《汉语大词典》“入”字音、义注释之误,影响甚大。义为性交的“入”(rì),不仅一般人都代之以古今从无性交之义的“日”,就连作家也以“日”代之。作家徐坤不是有“智性操练”之作《狗日的足球》吗?
上举诸例,足以证明章太炎、罗常培两位大师关于汉字读音至为重要,舍声音而求书写和释义的正确,殊难奏效。
汉字的特质,乃汉字特有的性质,亦即汉字固有属性的精醇提炼。它精炼准确,广为语言学界所首肯,不容稍有改易,更不得代之以主观臆断。然而很遗憾,张猛先生“区别字义主要靠字形”的论断,即属忽视汉字特质的主观臆断。
(通讯地址:100101北京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