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与写作并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sd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部分,而这两部分是紧密相联,互为映照。但在教学实践上,我们总是无意识地把阅读与写作分割开来教学,这是严重错误和不科学的。
  阅读和写作,从来就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姊妹。从信息论上说,读是接受信息,写是发出信息。读是写的基础和先导,写是读的动力和深化。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笔生花,多写读入里。”这一精辟论断深刻地揭示了读与写的辩证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将二者有机结合,实行“阅读写作并轨”,以收一箭双雕之效。
  陆机在《文赋》开篇就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杜甫也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充分说明,学生只有多读古今中外优秀作品,吸收其语言精华,模仿其体式布局,博览广贮,才能厚积薄发。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大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过阅读可以积累写作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语言的积累上,首先应让学生通过阅读,积累大量的词汇,包括这些词语的精确含义、细微差别、感情色彩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等;其次应掌握作品中体现的一些修辞技巧,包括选词炼字,语句的组合构成,句式的选择搭配,常见的修辞手法。二是通过阅读可以丰富写作素材,免为“无米之炊”。在阅读中督促学生建立读书笔记或资料卡片,格言警句,天文地理,政治历史,名人轶事,历史掌故,兼收并蓄,一并拿来,为“我”所用。三是通过阅读可以揣摩写作技法,提高构思水平。通过阅读,可以借鉴他人在布局谋篇、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学习诸如抑扬、烘托、反衬、伏笔、悬念、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文章表现技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构思水平。可见,多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但真正把“以读促写”落到实处,决非一日之功,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不断地咀嚼、品味、消化、吸收和运用,将阅读作品中的精华变为“我”的。
  在阅读过程中,建立读书笔记、制作资料卡片、写读后感、写文评等,都是促进写作的有效形式。对于那些极富特色的“美文”,教师则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仿写(实际上,仿写是读写之间的一个最佳的结合点),或仿其内容,或仿其语言,或仿其结构,或仿其技法,或仿其语句,或仿其文段,或仿其全篇,不拘一格,务求实效。
  写作可以促进阅读,反过来又可以带动阅读。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亦可借助写作学的有关原理和方法来加深对所读文章的理解。例如:就文章写法而言,记叙文的要素、线索、人称、顺序及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等,说明文的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以及说明的语言等,议论文的三要素、一般结构形式及论证方法等;就文学角度而言,散文的神韵,诗歌的意境,小说的人物形象,戏剧的矛盾冲突等;所有这一切,在阅读和写作中都是相通的。如果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已经具备了这些文体写作知识,无疑可以用来指导他们的阅读实践。
  阅读与写作教学,当然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组织形式,但仅仅依靠课堂远远不能适应强化基础、发展能力、提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因此,必须实行课内课外衔接,将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延伸到社会,在课外更要注意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主要是开展课外读写活动,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列出古今中外优秀书目供学生选读,读书时要建立读书笔记,要写读后感,定期召开读书报告会;列出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报纸杂志,供学生阅读;鼓励学生背诵诗词散文和名言警句,并使之成为经常性活动,可以不定期举行背诵比赛;发动学生剪贴、摘抄,把自己认为精彩而又实用的片段或文章抄在本子上,还可以动员全班同学互相转抄;制作阅读分类卡片,经常组织学生交换卡片,定期举行优秀阅读分类卡片评选活动;开办“时文欣赏”或“古诗文欣赏”讲座,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眼界;鼓励学生写日记、周记、随笔等,开展课外练笔活动;成立班级日报编委会、散文写作协会、诗歌爱好者协会、班级板报编委会等,大力开展课外写作活动;成立文学社,开展课外写作辅导课,聘请名家名师讲学、谈心,定期编印社刊社报;组织作文竞赛,刊印优秀作文;鼓励学生积极向报刊、广播电台投稿;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电视剧等,开展影评、剧评活动;建立班级图书角或班级读书笔记库……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读写活动,能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有效解决学生知识单一.见识狭窄、读写兴趣不浓的问题。开展课外读写活动,必须加强引导,精心组织,同时要建立监督制度,力避盲目性、无序性和自由主义、形式主义的倾向。
  需要指出的是,课外读写和课堂教学并不是截然分开、彼此孤立的。课外读写要服从和服务于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必要的补充和完善。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课内加强基本训练,使学生形成技能;可让学生运用课堂里获得的读写能力去实践,去创造。课外阅读写作活动的开展,能极大地促进课堂教学,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快速高效。
  最后要强调的是,阅读与写作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在教学中与课堂外,我们要以读促写,以写带读,使二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实践证明,读写结合可操作性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智慧潜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魏晓斌,吴学笃,教师,现居甘肃会宁。
其他文献
槐花随风慢慢飘散,香气弥散到空中,久久荡漾在我的心间。槐树下的军子,你在哪里……  穿越时空,放眼远望。二十年前的竹,就是我,瘦瘦弱弱的。比我年长一岁的军子,结结实实的,圆红的脸蛋上总是挂着甜甜的微笑。  我们是同村,两家又是远表亲,关系自然很好。在不谱世事的童年,我,军子,春妮,春生一起放牛,去爬山,采野花,摘野果,玩过家家的游戏。后来又一同上了小学。童年啊!是金色的,直到今天,在我的记忆里仍熠
市场经济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遍地开花的时候,一股拜金主义的逆流随之涌动。人们在尽情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精神家园却成了一片荒漠。生活中不少人精神滑坡、道德退化、思想堕落、良知泯灭。为此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并强烈呼吁: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刻不容缓、时不我待。这样,培养人才的学校便成了主渠道,成了重中之重。任何时候学生美好品德的培养都不容漠视。学校不能急功近利,两眼只盯着分数看,而对学生的思想品质不闻不问
古人作文重视结尾,把好的结尾比喻为“豹尾”,要求结尾简明有力,“如截奔马”;留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成功的作文,结尾总能给读者“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  纵观历年来的高考优秀作文,为阅卷者所青睐的收尾的方法,大体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  首尾呼应式 包括结尾与标题呼应、结尾与开头呼应等形式。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情况是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调,照应开头
学生作文的成就感是指学生主体认识并深切体悟到作文这一客观系统对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所呈现着的积极意义,从而能在作文过程中产生的相应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往往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和作文能力的催化剂。如果我们抓住培养作文成就感这一突破口,采取有效的策略,坚持不懈地进行培养,职高学生的作文成就感完全能够逐步养成,作文能力也会有较大提高。    一.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积累语言、丰富情感    写作与阅读密不可分。
小学语文阅读逐渐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回想我们当年上小学时受到的教育,教师往往是“人云亦云”,完全在思维上主宰了我们,学生所担当的是“知识接收器”,学生想法不能得到有效表达,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无法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意识。  陶行知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教给学生。”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要
写给弗洛伦蒂诺·阿里萨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  去往你的伤心地  你若不曾体验过,就去一回吧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怀春的少年  去福音花园吧  看杏花纷飞如雨,鸽群飞过教堂尖顶  空间的暗门已经开启  你却浑然不知  此去路途遥遥,凶多吉少  爱情是场霍乱,让人痉挛、肝肠寸断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  你戴着镣铐舞蹈,喝着香水疗伤  从拿撒勒的寡妇到美少女阿美利加·维库尼亚  从代笔人门廊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新课程要求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以看出,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阅读教学重要性更为突出,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新课改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其实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最难做好的就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成了语文教学的“软肋”。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一些教师未充分悟透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探究之表象,而忽视了其实质。有的教师将“示范课”“变形”成了“表演作秀课”,其实类似这样的教学是对探究性学习的曲解、误解。那么,我们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诗歌,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作为中学生,应该逐步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就阅读与鉴赏的区别来看,鉴赏要比阅读高一个档次。我认为,诗歌鉴赏必须从意象入手,必须教会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独立准确地鉴赏诗歌的能力。这里专门谈谈杨柳意象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    一、用杨柳意象抒发离情别绪    我国最早的《诗经》中出现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样的诗句,几千年来就成了诗人
学生作文辞不达意、思想空洞、缺乏新意等,都是各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常有的现象。写好作文渐为学生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适应社会需要的一大忧患。究其根由,情感投入的不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古代诗人一贯主倡“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当今,一大批有识之士对于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感情的问题,已然达成共识。我拟从三个方面对此问题展开探讨,望大家指正。  第一,语文教师对作文的时代特色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